买稀土先学中文!全球资源贸易话语权正在重构

10月9日,中国商务部一纸公告掀起全球产业链的涟漪——2025年第61号令正式发布,宣布对境外相关稀土物项实施全面升级的出口管制措施。
这一举措不仅标志着中国在关键战略资源管理上的进一步深化,更折射出全球高科技竞争格局中资源主权意识的觉醒。
此次管制范围实现历史性扩容:从原先的7种核心稀土元素扩展至12种,新增的钬、铒、铥、镱、铕等中重稀土被悉数纳入监管体系。
这些元素虽在自然界中极为稀有,却是激光器、超导材料、高端医疗设备及量子通信等前沿科技不可或缺的“工业维生素”。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新规首次将稀土冶炼技术、专用设备以及关键原辅料列入管制清单,意味着中国不再仅控制“原材料出口”,而是对整条技术链条实施系统性把关。
更为关键的是,新政策确立了三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原则:
其一,明确禁止任何用于军事目的的稀土出口,彰显中国不参与地缘冲突供应链的坚定立场;
其二,针对半导体、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等敏感领域实行“逐案审批”机制,确保每一批出口都经过严格评估与风险筛查;
其三,创新性引入“域外适用”条款——凡是在海外生产的产品,只要含有源自中国的稀土成分超过0.1%,即需接受中方的合规审查。
这一规则打破了传统贸易管辖的地理边界,构建起一套基于“源头责任”的新型资源治理体系。
此举无疑触动了某些国家的神经。长期以来,美国以所谓“国家安全”为由,推行“一滴血原则”:只要产品中含有一丝美国技术或设计成分,便对中国企业实施封锁打压。
如今,中国以0.1%的门槛作出回应,既是对等反制的艺术,也是规则博弈的智慧体现。
正如一位资深产业分析师所言:“这不是模仿,而是镜像。当别人用长臂管辖构筑科技铁幕时,我们选择用资源主权点亮规则之光。”
果不其然,公告发布的次日,华盛顿陷入集体焦虑。白宫发言人紧急召开记者会,称该措施“前所未有、破坏规则”,多家主流媒体接连发文,指责中国“滥用市场地位”。
然而讽刺的是,这些平日高呼“自由市场”的声音,却对自身多年来的技术霸权、单边制裁和供应链胁迫闭口不谈。
他们可以肆意切断芯片供应,却无法容忍他国守护资源安全;他们能以“国家安全”为名围堵一家企业,却容不下一份审慎的出口审查制度。
但愤怒归愤怒,声讨归声讨,现实逻辑并不会因情绪而改变。全球90%以上的中重稀土加工能力仍集中于中国,短期内无人能够替代。面对这张深植于制造业底层的战略底牌,再多的小作文也难以撼动分毫。
与其歇斯底里,不如正视一个正在重塑的世界:在这个时代,真正的竞争力不仅在于技术创新,更在于对关键要素的掌控力与规则制定权。
中国的这一步,不是挑衅,而是立规;不是脱钩,而是重构。它向世界传递了一个清晰信号:资源不是任人攫取的廉价原料,而是支撑未来文明的技术基石。谁掌握它,谁就有资格参与定义下一个时代的科技伦理与秩序。
另外,在第61号公告中,还有两个细节:
1、第六条要求境外经营者申请两用物项许可时提交有关文件,有关文件以中文填写为准。
2、要求附件以WPS文件格式提供。


显然,更耐人寻味的是这附件细节:过去全球通用的Word、PDF格式被替换为WPS,申请书模板新增"中文签署页",连技术参数说明都要求"附中文翻译件"。
有人统计,若按新规执行,一家欧洲企业完成稀土进口申请,至少需要额外聘请2名中文翻译、调整3套内部流程系统。
所以,这不是简单的"语言要求",而是一记精准的规则重锤。当全世界还在讨论"稀土管制"时,中国已经悄然改写了全球资源贸易的底层逻辑——想买中国的战略资源?先学会在我们的规则里说话。
一、稀土:被语言掩盖的战略权重
要理解这条新规的分量,必须先回答一个问题:稀土,到底有多重要?
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的地下仓库,存放着人类工业文明的"备份":少量高纯度钕铁硼磁体、铈基抛光粉、镧系催化剂。
这些被称为"工业维生素"的稀土材料,是制造隐身战机雷达、新能源汽车电机、5G芯片光刻机的核心原料。
数据最直白:全球85%的稀土开采量、90%的分离冶炼能力、70%的高端应用技术专利,集中在中国。
更关键的是,中国掌握着从矿山到成品的全产业链控制——从内蒙古白云鄂博的矿车,到江西赣州的萃取车间,再到广东东莞的磁材工厂,每个环节都像齿轮般紧密咬合。
但过去30年,这种绝对优势并未转化为规则话语权。全球稀土贸易长期遵循西方制定的"游戏规则":
文件语言:所有跨境交易合同必须以英文为准,争议解决适用纽约或伦敦仲裁;
技术标准:稀土纯度检测采用美国ASTM标准,包装标识需符合欧盟REACH法规;
流程模板:申请表格、报关单据、信用证格式,全部基于SWIFT系统的英文模板。
一位从业20年的稀土外贸商曾苦笑:"我们卖的是中国的稀土,但整个交易过程像在给西方打工。他们提供笔和纸,我们负责填写。"
这种"资源输出+规则输入"的失衡,在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中暴露无遗。
当时美国将稀土永磁材料列入加征关税清单,却对中国企业的反制毫无准备——因为所有相关技术标准和法律文件,都以英文书写,中国企业稍作调整,就能精准卡住美国新能源产业链的咽喉。
二、第六条新规:一场蓄谋已久的规则反攻
回到第61号公告第六条。表面看是"语言要求",实则是三重战略意图的叠加:
1. 从"被动接轨"到"主动设轨"
过去,中国企业参与全球贸易,必须适应西方的语言、标准和流程,相当于"用自己的产品,走别人的路"。
新规将"中文能力"设为准入门槛,本质是要求外方"用我们的方式,参与我们的交易"。
举个细节:过去外国企业提交稀土进口申请,只需提供英文技术参数,由中国审核机构翻译后备案。现在必须提交中文原件,且"翻译件需经中国公证机构认证"。
这意味着,外方必须培养内部的中文技术团队,或高薪聘请中国翻译机构——规则的主动权,从"翻译者"转移到了"制定者"手中。
2. 文化主权与产业主权的同频共振
语言从来不是单纯的交流工具,而是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的载体。要求外方用中文提交申请,本质上是在要求他们理解中国的商业逻辑:
中文合同中的"责任条款"更强调"过错推定",与普通法的"严格责任"形成对比;
技术参数中的"优等品"定义,基于中国国标(GB)而非美标(ANSI);
签署页的"骑缝章"要求,暗含中国传统的"契约精神"。
这种细节的渗透,比任何政策宣讲都有效。当外方采购经理开始研究"不可抗力"在中文语境下的法律边界,当他们的法务团队被迫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中国不仅是稀土的供应者,更成为了规则的"启蒙者"。
3. 对"技术霸权"的软反击
更值得玩味的是附件格式的调整:从Word/PDF转向WPS。这看似是办公软件的替换,实则是对"数字殖民"的回应。
过去,全球90%的国际贸易单据由微软Office生态主导,数据存储、格式解析、安全验证完全依赖西方技术。
而WPS不仅支持中文深度排版(如竖排批注、繁简转换),其云端协作功能更嵌入了中国自主可控的加密算法。
一位参与新规制定的官员透露:"选择WPS不是技术偏好,而是战略选择。我们要确保每一份稀土申请的数据,都存储在中国认可的服务器上,每一版修改记录都能追溯到中文操作日志。"
三、规则话语权的百年博弈
新规引发的震动,本质上是全球权力格局变迁的缩影。历史上,每一次资源与规则的"脱钩",都伴随着旧霸权的衰落与新秩序的崛起。
案例1:石油美元与阿拉伯的觉醒
20世纪70年代,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曾试图用"石油禁运"对抗西方,但最终未能动摇美元霸权——因为石油交易始终以美元结算,定价权掌握在纽约商品交易所。直到2000年后,部分产油国开始尝试用本币结算,才真正撬动了美元的根基。
中国的稀土新规,某种程度上是"石油美元"的历史镜像:我们不切断供应,但要求交易在我的规则里进行。
案例2:德国工业标准的全球输出
德国制造的崛起,不仅靠精密工艺,更靠DIN(德国标准化学会)的全球渗透。从螺丝尺寸到汽车安全认证,DIN标准覆盖了40万项工业指标,全球70%的机械产品必须符合DIN才能进入欧洲市场。
中国的稀土新规,正在复制这种"标准即权力"的路径:当全球采购商为了获得稀土,不得不熟悉中文合同、WPS格式、中国国标,中国标准就会逐渐成为全球稀土贸易的"隐形门槛"。
四、这不是壁垒,是迟到的公平
新规出台后,外媒的质疑集中在两点:"是否违反WTO非歧视原则?""是否构成变相贸易壁垒?"
我们需要明确两个事实:
1. WTO规则允许"合理监管"
根据《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二十条,成员国可基于"公共道德""资源保护"等理由采取贸易措施。中国稀土储量占全球37%,却长期供应全球90%的需求,过度开采导致的生态破坏触目惊心(仅赣州地区,稀土开采造成的水土污染面积就达1200平方公里)。
要求外方用中文提交申请,本质是加强资源流向监管的手段——只有明确需求方的真实身份和技术用途,才能避免稀土被用于军事领域或非法转售。
2. 西方早有"语言壁垒"先例
事实上,西方从未停止过用语言设置隐性门槛:
欧盟的CE认证要求技术文件必须包含英文、法文、德文三种语言;
美国的FDA认证,所有申报材料需由经认证的英文翻译机构处理;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的危险品运输文件,强制使用英文填写。
中国的新规,不过是将"被施加的规则"反转成了"主动的规则"。
正如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所说:"我们从未拒绝开放,但开放应该是双向的。
当全球企业享受中国稀土的红利时,也应该承担理解中国规则的成本。"
五、未来:从"稀土中文"到"规则中文"
第61号公告第六条的意义,远不止于稀土贸易本身。
它标志着中国正在从"规则接受者"向"规则重构者"转型,而这种转型,将从三个维度展开:
1. 资源规则的"中文锚点"
未来,中国可能在锂、钴、镍等其他战略资源贸易中复制这一模式。
比如,要求进口锂精矿的外国企业提交中文环评报告,或规定镍矿交易需使用中文电子仓单。资源与规则的绑定,将成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新范式。
2. 产业标准的"中文体系"
稀土新规的深层目标,是推动中国产业标准走向全球。目前,中国已主导制定5项稀土国际标准(ISO/TC 298),但在高端应用领域(如稀土催化材料、发光材料)仍有空白。通过要求外方熟悉中文技术文档,中国企业的技术专利将更易被国际市场理解和采纳。
3. 文化主权的"中文渗透"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规则是文化的延伸。当外国采购商为了稀土交易开始学习中文,他们会更直观地理解"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体现在稀土开采的环保要求中)、"重诺守信"的商业伦理(体现在合同执行的严谨性中)。这种文化认同,比任何宣传都更有力量。
说到底,规则之争,最后都是文明之争!站在历史的瞭望塔上回望,从丝绸之路的"茶马互市"到今天的稀土新规,中国始终在做一件事:用自己的方式,定义与世界的连接。
1000年前,阿拉伯商人带着香料和宝石来到长安,学习用汉字签契约、用算盘记账;
今天,全球企业为了稀土来到中国,需要学中文写申请、用WPS填表格。
这不是历史的简单轮回,而是文明主导权的回归——当一个国家的产业实力足够强,文化自信足够深,它终将拥有定义规则的权利。
所以,"想买稀土先学中文"刷屏的背后,不是傲慢,而是底气;不是封闭,而是觉醒。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不是征服别人用你的方式,而是让别人自愿用你的方式,与你共享繁荣。
毕竟,能制定规则的人,才能书写历史。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