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诚最后十年的坚守与努力

作者:桃花舍主人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25-08-18 321

黄克诚最后十年的坚守与努力

《黄克诚在中央纪委》(王子君著,人民出版社,2019.7出版)这本书,主要讲述黄克诚从1977到1986,在中纪委常务书记任上的一些事迹,对其时若干个重大事件和某些著名政、军人物鲜为人知的言行有所披露,值得一读。

虽然,书中过于绘声绘色、如在现场般地描写了一些对话、高层会议场景乃至人物心理等细节,有点儿“文学性”,又没有提供相关资料出处,不能不令人产生疑虑。但好在,书中大部分事迹有其他资料为佐证,撇去那些“文学性”描写,仍然具备一定的史料参考价值。

从书中看到,黄克诚于1965年被分配“下放”到山西任副省长,但并无实际职权。1977年11月,他正式“复出”任中央军委顾问,1978年12月出任中央纪委常务书记。他逝于1986年12月,在人生最后的十年里,他以中纪委实际主持者的身份,凭借革命老资格、党内敢言敢为的威望,主要抓整顿党风工作,还参与了“平反冤假错案”、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的清理审查等。

黄克诚最后十年的坚守与努力

该书第四节“铁面无私抓党风”和第五节“抓党风抓到了党中央主席头上”中,讲了四件黄克诚查处高级干部的事例,耐人寻味:

一件是1980年1月,主持总参谋部工作的副总参谋长杨勇,花公款四百元请调离总参的李达、张才千和调来总参的张震这几位军队老干部吃饭,被人举报到中纪委,黄克诚下令调查处理。杨勇听说后埋怨黄克诚“小题大做”,被黄克诚狠狠“撸”了一顿,最终承认错误,作检讨,自己拿钱补偿饭费,还主动在总参系统发了通报。

另一件事是1980年夏天,中纪委接到一封告状信,揭发去年11月石油部“渤海2号”钻井船翻沉,导致七十二人死亡,但石油部至今未向上级报告。中纪委查明情况后,通报批评石油部领导负有重大责任,国务院分管领导也有严重失职。结果,石油部长宋振明被解除职务,国务院主管石油工业的副总理康世恩被给予记大过处分。当时在最高层研究处理决定的会议上,黄克诚是始终坚持要给康世恩处分的人。康世恩被记大过,“开了国务院副总理受处分的先河”。

第三件事,是在处理“渤海2号”事故责任后不久,北京丰泽园饭庄厨师、全国劳动模范陈爱武,检举商业部部长王磊三年来几十次在丰泽园饭庄吃“客饭”,却只象征性地付一点儿钱,“吃一顿‘客饭’交的钱还不够买一碗汤”。查明情况后,黄克诚主持中纪委发通报批评王磊、表扬陈爱武。随即,《中国青年报》和《人民日报》报道了陈爱武“敢于向特权挑战”的事迹,刊登了中纪委的有关通报。然而,“此事在高级干部中确实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事后,一位担任中央高级职务的领导人对这样处理有些意见,认为对一位部长在饭庄吃饭的事情,全党发通报批评、《人民日报》进行报道,是小题大做,处理得过重、过分了,还批评《人民日报》‘乱点名批评领导干部’。黄克诚知道后很不高兴,在列席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时,……高声问:‘XX同志来了吗?’XX马上站起来说:‘黄老,我来了。’黄克诚批评说:‘你现在官做大了,老虎屁股摸不得了!听说你对王磊这件事的处理耿耿于怀,是不是打在王磊身上、痛在你的心上呀?你是不是也像他那样请客吃饭少付钱呀?同志们想想,这种不正之风不这样剎,能刹住吗?现在,老百姓对领导干部搞特殊化的现象十分不满,不就是因为领导干部不自觉吗?难道就不能批评了,不能见报了?有什么不得了?……’……黄克诚的话得到了中央领导人的赞同。”

第四件事,是上述三件事后不久,中纪委收到几封群众来信,信中反映时任党中央主席华国锋的“三件事”:“一是华国锋去江苏视察时,外出沿途搞戒严,影响交通,造成上班族迟到,引起群众不满;二是中共中央党校的教授反映,有人把华国锋在中共中央党校作报告时坐的椅子送到了博物馆;三是山西群众反映,当地政府在给华国锋的交城老家修故居、建纪念馆。”黄克诚认为“这不是搞新的个人崇拜嘛,应该查!”他让纪委干部“先给华国锋主席写封信,说明对群众反映的这三件事,中央纪委准备调查,请他对这三件事提出意见”,并指示中纪委成立三个调查组准备分别调查。调查组出发前,华国锋给中央纪委回信说“三件事”已经做了处理:“对第一件事,他亲自给江苏省委主要领导打了电话,批评他们这样做不对,今后不准那么做;对第二件事,他给中共中央党校打了招呼,让他们把椅子从博物馆撤掉了;对第三件事,他给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王谦说了,交城已经没有他的房子,正在修的是他哥哥的房子,请马上停工。”黄克诚听了回信内容,“脸上的表情欣慰至极”。

上述四件事儿,从书中的介绍来看,黄克诚在事件处理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的确体现出他的坚强党性和敢说敢为的坚定气魄,这与其他一些史料里记载的黄克诚的为人可以相互印证。

现在提到晚年的黄克诚,人们大都会想到他在1980年11月中纪委千人座谈会上所作的“维护毛主席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的讲话,但对他这次讲话的前因后果却知之不多。书中披露,这之前,黄克诚已经从某些“复出”老干部嘴里和“四千高级干部讨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草案)》”的简报中了解到“否毛”言论甚嚣尘上,曾气愤地斥责“有些高级干部完全忘记了党的历史,也忘记了自己的历史”,忘记了自己“参加革命前,穷得连衣服都穿不上,是放下讨饭棍子参加革命的”,忘记了“没有毛主席,胜利能那么快吗?”斥责“有些人受了点委屈,有怨气可以理解,但不能胡说八道,不能头脑发昏!”感到“这是一股思潮,很危险,要警惕!”这时,李先念、徐向前、习仲勋三位老革命一起来找黄克诚,谈到对“有些人攻击、歪曲毛主席,甚至叫嚣要彻底否定毛主席和毛泽东思想”的忧虑,请求“黄老,您该出来讲话了”,因为“您是挨整最厉害的,您讲最有力”,“您是我们党难得的敢说真话的人,您的威望和影响无人能比”,“您出来讲话,有利于澄清是非、扫清迷雾、统一全党的思想”。于是,经过几天思考后,黄克诚在中纪委大会上讲了话。

书中披露,黄克诚讲话的开场白如下:

“同志们,我身体不好,联系干部和群众也很少,本来不准备讲话的。但是,我是一个心里有话就要讲的人,现在,我有些要说的话,在今天的会议上向同志们讲一讲。我先讲讲对毛主席的态度问题。对毛主席的态度问题,我想了很久了,看起来与我们这次召开座谈会讨论的问题关系不大,但是我认为,对我们党和国家来说,这是一个根本问题。我是一名老共产党员,有责任讲一讲这个问题。我的这个讲话,有的同志听了可能不痛快,请他们谅解!”

黄克诚的讲话持续了两个半小时。他的这个讲话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很多人表示支持,也有一些“高级干部”在背后恶语嘲骂他。

鲜为人知的是,黄克诚晚年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思想表达,除了上述讲话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例如书中提到,1981年在审读《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修改稿)》后,黄克诚与中纪委第一副书记王鹤寿联名提出了六十二条修改意见,包括“阶级斗争是客观存在的”、“片面、绝对地把经济当作中心任务,把政治放到从属的地位,是不妥的”、“不能幻想有了完备的法律和制度,一切问题就解决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威胁只能来自资产阶级方面”、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在“认真吸取过去斗争过火的教训”的基础上坚持“在党内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写《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时必须防止“被国内外的敌对力量所利用,进一步损害我们党和国家,涣散党和人民”,等等。在1983年的“整党”中,黄克诚又提出:几年来党风不正,“主要原因,就是手段太软,放松了必要的思想交锋和斗争,很多原则问题马马虎虎地放过去了。不能因为过去我们在斗争这个问题上犯过错误,有沉痛的教训,就放弃斗争这个武器,不能一提斗争就害怕。没有必要的斗争,党内的坏现象就克服不了”,“在社会主义时期,如果不讲人的思想改造,单凭物质利益原则去搞建设,就会走偏方向。那种认为只要生产搞上去了、经济发展了,人的思想自然就改变了的观点,不是马克思主义的”。

现在看来,黄克诚的上述看法虽然还有欠深刻之处,但也基本上抵达了问题的症结,是正确的。如果当年采纳了他的意见,参考他的意见制定政治、经济、文化方针,就不会发展到后来直至现在这样许多的严重问题。

书中还披露,由于黄克诚上述“维护毛主席和毛泽东思想”的讲话和对政治思想问题重要性的强调,历史上经常被批判为“右”的他,却被某些高层领导人指责为“左”。这让笔者想到,当时还有一些在历史上曾被当作“右”的典型批判的人,例如邓力群、丁玲等,也被扣上“左”的帽子进行政治攻击。而说黄克诚、邓力群、丁玲“左”的人,很多正是以前批判他们“右”的人。之所以这样,自然是因为黄克诚、邓力群、丁玲的共同点是都保持了社会主义的革命初心。

书中以不小的篇幅写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大批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打击、迫害的干部复出并恢复了工作。这些同志绝大部分保持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艰苦奋斗,兢兢业业地为党工作。但也有少数领导干部认为,自己在‘文化大革命’中受了委屈,失去了很多,复出就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生活特殊,影响恶劣,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使干部特殊化一度成为突出的热点问题。”刚刚“复出”的黄克诚从老部下、老战友、身边工作人员和亲属中了解到不少类似问题,“觉得兹事体大”,便让秘书记下他的意见:“中央军委:我是黄克诚。时下特权思想泛滥,很多人‘向权看’,只顾考虑车子、房子、孩子的现象,是忘记党的宗旨、理想信念动摇、原则性差、纪律松弛的表现,发展下去很危险。”因此,受中共中央委托,中央纪委负责起草《关于高级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黄克诚直接领导了《规定》的具体起草与定稿工作,用心至诚。”这个《规定》共有十项,“每项都很具体”,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79年11月正式发布。

从那个《规定》的细致内容可知,当时黄克诚确实是“用心至诚”,做了最大努力。黄克诚在自己人生最后十年中的坚守和努力,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6
1
12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