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戈里:过度美化国民党抗战的作品和舆论为何会泛滥成灾?
果粉抗战史观的“三唯”思想症结
——四论历史教科书错解唯物史观
高戈里
本文,具体剖析果粉抗战史观的“三唯”思想症结。重点,是对列宁关于唯物史观经典论述的实战运用。
这些年来,线上线下过度美化国民党抗战的作品和舆论泛滥成灾。其背后,是历史观的较量。果粉的抗战史观突出表现在用唯军事论、唯将帅论、唯牺牲论的思想方法,即用唯心史观叙述抗战史。
关于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列宁曾经典论述过:
列宁的经典论述可以看成是历史观的两块试金石。简单地说:
其一,唯心史观停留于“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唯物史观则“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以及背后深刻的客观历史条件。
其二,唯心史观“从来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唯物史观则相反。
运用唯物史观思想武器,我们就不难发现果粉的“三唯”抗战史观错在哪里。
果粉抗战史观思想症结之一,是唯军事论
“唯军事论”,就是只讲军事,回避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特别是回避直接影响战争的军民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毛主席说:“革命单靠军事不行,……重要的是政治、根据地、人民群众、党、统战工作,只有会做政治工作的人才会打仗,不懂政治的人就不会打仗。无产阶级革命军队跟资产阶级军队不同,它是人民的军队。”
为什么军事不是最重要的?
军队能生存才能打仗。要生存,首先要筹集粮饷。
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旧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决定了旧中国军事制度的两个重大特征:(1)武装割据;(2)军权私有。
由此,国民党军筹集粮饷,通常要“刮地皮”(张学良语)。
最典型的是国民党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鲁苏皖豫边区总司令汤恩伯部,被河南老百姓称为“水旱蝗汤”四大灾,“宁可日寇烧杀,不愿汤恩伯驻扎”。
1944年4-5月间,日军以12万人发起河南战役,国民党30万大军一触即溃,在短短37天的时间内连丢郑州、洛阳等中原重镇以及其他地区的38个县。
豫中会战惨败后,陈诚奉命向蒋介石报告:“第一战区各部队,走私、经商、吃空、赌博、盗卖公物,样样俱全,民愤甚大,且战败溃退时扰民相当严重,故屡遭民间武装力量袭击。”军统秘密报告称:“十三军溃兵一营,经卢氏以南之双槐树、五里川等地,沿途抢劫,盘踞深山,卢氏绅士潘世亭等,集合人枪千余,围攻该营,企图解除其武装。”中统的秘密报告则称:“(一)十三军在襄城嵩县,大肆劫掠,并强奸河南大学女生数人,至卢氏,将农民银行基金现洋及大车,全部解去。(二)十二军在南召鲁山附近,劫掠衣物,并以刺刀刺伤人民,私卖枪支,临行时,并将枪支抢回。”
在得知事情原委后,蒋介石于7月21日出席黄山整军预备会议直指“军风纪败坏不堪,招致民怨,为中原会战(即豫中会战)失败的主因。”他讲到“这一次中原会战的情形是怎么样呢?有一些美国和苏联的军官和我们军队一同退下来的,据他们所见,我们的军队沿途被民众包围袭击,而且缴械!……我们军队里面所有的车辆马匹,不载武器,不载弹药,而专载走私的货物。到了危急的时候,货物不是被民众抢掉,就是来不及运走,抛弃道旁,然后把车辆来运家眷,到后来人马疲乏了,终于不及退出,就被民众杀死!部队里面军风纪的败坏,可以说到了极点!在撤退的时候,若干部队的官兵到处骚扰,甚至于奸淫掳掠,弄得民不聊生!”
看见了没有?只要摆脱“唯军事论”的思想羁绊,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败师失地以及共产党抗日武装在敌后成长壮大的深刻社会根源,便一目了然。
果粉抗战史观思想症结之二,是唯将帅论
“唯将帅论”,就是只讲将帅,不提基层官兵,特别是不提广大士兵群众。
文学艺术舞台的主角,在毛泽东时代是劳苦大众的代表,这些年来草根英雄却被将帅所取代。我有一篇旧文《重论国共抗战英雄之比较》,讲到:抗战期间,国民党军队获得最高荣誉的有172人,其中将校以上文武官员占96.51%,将军及省部级以上官员又占83.72%;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获得最高荣誉的有183人,除4名营团职干部外,97.8%的是基层指战员、民兵和普通老百姓。
果粉“唯将帅论”掩盖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仅举一例:
曾获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著书《中国的惊雷》对国民党军队内部的阶级压迫多有揭露,其中有两条伤天害理无以复加:
其一,是“中国军官们对待士兵好像对待畜生”!
其二,是在征兵过程和新兵训练过程中,被虐待致死的抗战壮丁多于阵亡士兵!
片面宣扬这样军队的统领,目的不言而喻。
果粉抗战史观思想症结之三,是唯牺牲论
“唯牺牲论”,就是只讲国民党军队打了多少大会战,伤亡了多少官兵,回避政略、战略、指挥,以及部队统御等与会战、伤亡密切相关的问题。
果粉颂扬国民党抗战集中于两条,其一是打了若干大会战,其二是伤亡三四百万官兵。由此而生两大问题:
1.这些大会战,特别是战争初期的大会战,在对敌战略上,愚蠢不愚蠢?在对外政略上,卑贱不卑贱?
2.作战牺牲的官兵值得不值得?被虐待致死的数百万抗战壮丁凄惨不凄惨?
驳“三唯”抗战史观
面对果粉喧嚣甚上的“三唯”抗战史观,我们拿起唯物史观的思想武器,就能理直气壮一剑封喉。试想:
——如果只聚焦国民党官兵的牺牲,无视国民党当局“笨拙”的“片面”的“失败主义的单纯防御战略”,无视其卑贱的对外政略和“笨拙”的对敌战略带来的无谓牺牲,恐怕很难看到战争全貌,因为战争不仅仅要“斗勇”,更要“斗智”,光靠“痛斥侵略者的罪恶”及前方将士流血牺牲,是打不败敌人的。
——如果只聚焦军队将领,无视被当作“畜生”对待的广大国民党军士兵,无视蒋经国所说的“到处都有”的“老百姓被当兵的欺,当兵的又被当官的欺”,无视蒋纬国说的“冤死的人不计其数”,恐怕很难看到军心民心全貌,自然也就找不到国民党军队“笨拙战略”内在的社会根源,因为战争成败和政权得失归根结底决定于民心和军心,光靠将领指挥是打不败敌人的。
——如果只聚焦军队和战场,无视国民党统治区连“二五减租”都推行不下去所体现的政治经济制度,无视上千万抗战壮丁受残酷虐待、几百万抗战壮丁被虐待致死所体现的军事制度,无视这些制度对战争的影响,自然也看不到支撑战争的社会基础全貌,因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中日战争不仅仅是国际政治的继续,更是国内政治的继续,光靠军队作战是打不败敌人的。
——如果只聚焦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无视国民党当局对日消极作战中曾出现的投降倾向,无视国民党当局“溶共、防共、限共、反共”之逆流危害抗战,无视共产党领导的敌后人民战争蓬勃发展对多数日军的战略牵制,以及对国民党当局投降倾向的遏阻,恐怕很难看到战区敌我态势全貌,自然也不会理解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因为,中日战争光靠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打不败日寇的。
而一旦将审视历史从“三唯”视野拓展到战略和政略、军事制度和社会制度、官兵关系和军民关系、战区敌我友态势和趋势等战争“全貌”,进而聚焦到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底层劳苦大众,苦难中国沥血淌泪百年屈辱史的自身原因,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民众抛头颅洒热血建立新中国的必然趋势,也就毋庸置疑昭然于天下了。
对国民党抗战的经典评价
对国民党抗战的评价,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都是错误的。
1945年4月朱德总司令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作的《论解放区战场》的报告中,对国民党抗战有过经典结论。其中以下要点特别重要:
1.在严厉批评的前提下,肯定国民党抗战的历史作用。
2.揭示国民党战场连战皆北的症结——片面抗战路线及笨拙战略。
3.揭示国民党军队连战皆北的根源——压迫人民、奴役士兵。
4.提示了中共“中流砥柱”作用的明证——克服国民党政府“几次投降危险”。
5.肯定“前线将士英勇的奋斗”,并与国民党政府区分开来。
广大国民党官兵在极其腐败的官僚集团压榨下,在国民党政府笨拙战略的驱使下,在残酷军阀制度的欺压下,仍能为中华民族流血牺牲,他们怎能不值得我们敬重,纪念?!
讲到这里,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就冒出来了——既然用唯物史观的思想武器破解错误的抗战史观这么有力、有效,为什么近年来很少有人应用?
一个重要原因,是多年来一些高中历史教科书将唯物史观解释错了,有的甚至离谱地曲解了列宁关于唯物史观的经典定义。
本来,用列宁关于唯物史观的经典定义去分析果粉“三唯”抗战史观错在哪里,很容易。但若改用历史教科书上对唯物史观的解释,非绕糊涂不可!
不信?你就去试一试!
为此,整整一两代人需要补唯物史观的课!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