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之心:不能遗忘的华侨抗战史
导读
孙中山说过:“中国革命,多依靠华侨的帮助。”他还为侨胞亲笔题写“华侨是革命之母”的匾额。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为赶走日本侵略者,他们以毁家纾难的报国情怀、前仆后继的英雄气概、不畏牺牲的献身精神,与祖国人民共赴国难,铸就了中华民族不屈的钢铁长城。
01
最先大规模开展国际援华活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惨遭日军蹂躏,身处海外的华侨也倍感屈辱。1932年8月27日,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了一次大规模的世界反战大会,29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代表参加会议,列席会议的群众多达1.5万人。不过,中国国内没有直接派出代表与会,而是由欧洲华侨反帝大同盟和德国华侨反战大会派出6名代表出席大会。他们在大会上作了激动人心的演讲,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的事实,博得了与会者的认同。应该说,最先大规模地开展国际援华抗日活动是由海外华侨组织的。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关头,对广大华侨来说,民族不在必失其“根”。正如有的侨胞所说:“倘若是国破家亡了,我们海外的侨胞能不当亡国奴吗?”
1938年5月9日,1.2万名来自美国各地的华侨华人聚集纽约曼哈顿,在唐人街游行。之所以选择这一天,是因为这一天是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签署23周年日。为让员工参加这场游行,曼哈顿的1500家中国洗衣店、餐馆和商店当天关门。在游行队伍上空,还有6架由华人机师驾驶的飞机,他们正在罗斯福机场学习飞行,准备回国参战……
旅美女飞行家张瑞芬、李霞卿等驾机巡游美洲数百座城市,进行抗日宣传和募捐。美国旧金山侨领邝炳舜,走遍美国26个州的广大城乡,向各地侨胞和友人宣传中国抗战情况,聆听其演说的侨胞达2.5万人,接近美国侨胞总数的1/3。
美国华侨妇女余金莲及其子女,抗战期间在美各西人团体及大学宣传抗日演讲达2000多次,足迹遍布美国城乡。纽约各地的华侨洗衣工,除了上街散发抗日传单,还把抗日宣传品夹在洗好的衣服中。
抗战期间,华侨界先后涌现出3000多个抗日团体,侨胞们在侨居国创办了150多家抗日报刊,通过组织集会、散发传单、演出戏剧、发表演讲、募集钱物、战地采访等形式,为动员团结抗战、揭露日军罪行奔走呼号。
与此同时,侨胞在侨居国普遍开展抵制日货、阻止战略物资资敌活动。华侨广泛地抵制日货成绩是显著的。以南洋为例,南洋华侨抵制日货,使日本对南洋的贸易总额减少约39%。
抗战时期,海外侨胞用自己的行动做了最好的救亡宣传。一方面,这使日本侵略者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孤立,众多国际援华机构和友好人士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来到中国的。另一方面,“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海外侨胞营造的国际环境和氛围是分不开的。
抗战期间,约有400万华侨为祖国抗战捐款,占当时华侨总人数的一半左右。据资料,抗战全面爆发后5年内,广大侨胞共捐献飞机217架。美洲华侨捐救护车200辆,马来亚、缅甸华侨捐卡车计300辆,越南华侨捐铁甲车多辆。温哥华侨胞还发起了“坦克车救国大运动”。为运送军用物资,南洋华侨捐献了大量的运输卡车用于滇缅公路上。
02
不计利润的投资:稳固战时后方
“七七事变”后,广大东南亚华侨的祖籍地福建、广东等地相继沦陷,日军在侨乡的恶行,激起了东南亚华侨的愤慨,他们纷纷投资国内,为抵抗日军侵略提供物质上的帮助。
但是,华侨投资国内尤其是大西南地区,可谓是困难重重,风险巨大。华侨投资祖国大后方除了爱国心的驱使,同时也离不开一些侨领的动员工作。著名的侨领陈嘉庚、胡文虎、侯西反、庄西言等都积极宣传鼓励华侨回国投资。
侨领陈嘉庚、侯西反、郭兆麟等原拟在新加坡投资建立制药厂,但是考虑到海外捐献药品长途运回国内,既不安全,又难以保证时间,便于1941年将资金移入国内,合资创建了大型的重庆制药厂。这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新式提炼药厂,可生产91种军需药品,为解决前线士兵药品紧缺问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马来亚华侨王振相、王金兴创办了胶轮复制厂和中南橡胶厂。胶轮复制厂在1940年开工不久就修复轮胎1万多个,不但缓解了抗战的运输问题,同时也为国家节省了2000多万元外汇。中南橡胶厂建立之后,在云南种植橡胶树,解决了胶源问题,生产出大量的军需物品,包括军鞋、车胎等,克服了我国大量依赖进口外国橡胶的问题。
这一时期,南洋华侨在祖国大后方的投资涉及糖厂、锡矿、炼油、植物榨油、陶瓷等多个领域。华侨的投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解决了抗战以来后方拥入人口的就业问题,缓解了战争、生活的物资紧缺状况,稳固了后方的经济。正如南洋侨领张百基所说:“华侨投资可以大量开发资源,可以稳定后方资源,可以抵制敌货流入,可以发展海外贸易,可以充实国防利器。”
抗战基地转移到西南大后方之后,粮食的缺乏造成粮价飞涨。为缓解此困境,国民政府开始鼓励开垦,一时间,垦殖成为华侨投资的重点。当时,泰国政府排华日甚,许多难侨组织回国垦殖团,到云南车里、南峤、佛海等地垦殖。华侨创办的华西垦殖公司、广西露堂垦殖公司,开垦了大量的荒地,增加了粮食的产量,缓解了当时的粮食危机和社会矛盾。
当时,华侨向国内大规模的投资绝大多数是不计利润的,纯属为祖国抗战需要,其成效也让国民党《中央日报》不得不承认:“在战时的今天,华侨投资当是抗战建国的柱石。”
与此同时,许多爱国侨胞奔赴陕甘宁边区兴办实业,成立了西北华侨实业公司,开办华侨毛织厂和华侨制药厂等。
03
回国参战:“抗战不胜利就不回来”
“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这是华侨青年冲破家庭阻挠,满怀爱国热情回国参战时留下的豪迈誓言。由于华侨回国参战带有极大的普遍性和广泛性,所以到底有多少人投入这股洪流已无法完全统计,据广东省侨务委员会1946年统计,战时回国参加抗战的粤籍华侨就有4万多人。
华侨不仅出钱培养航空技术人才,而且出钱将他们送回国内。仅美国就为国内输送了航空人才200人左右,全国歼击机飞行员中华侨占3/4,成为中国空军作战主力。他们之中许多人在抗战期间屡建战功,成为人所熟知的空战英雄。
旅美侨胞黎荣福在驼峰航线执行38次飞行任务;被誉为“中国战鹰”的陈瑞钿在1939年2月的广州空战中,率队击落敌机15架;美国归侨黄新瑞一人击落日军飞机17架,后在战斗中牺牲。
“我们华侨有一颗爱国的热心,一定要坚持到把日本人赶出中国。你们这批人回去,代表的是800万海外华侨,抗战不胜利就不回来!”这是陈嘉庚送别南侨机工(华侨司机和修理工的简称)时说的话。
“七七事变”后,中国主要港口和不少铁路线相继被日军侵占,输入外来物资主要依靠1938年8月底开通的滇缅公路。为此,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成立了西南运输处,负责西南地区军用物资运输和进出口货物运输,并委托陈嘉庚在南洋招募华侨回国参战。之后,陈嘉庚向南侨总会各分会发出通告,得到了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华侨青年的积极响应。经过层层筛选,共有3193名华侨青年分批回国,这些是由南侨总会及其下属机构登记并安排回国的统计人数,超过原计划近6倍。
到1942年5月,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前,南洋机工们共抢运了45万吨以上的物资,平均每天运回300吨,极大地支持了祖国的抗战事业。其中仅1941年一年就运入机枪、炮弹、各种药品等达13万多吨。
由于路况复杂和日本军机的轰炸,先后有1000多名南侨机工以身殉国。每1公里就有1名南侨机工献出宝贵的生命。战斗在滇缅路上的每个南侨机工都有自己光辉的一页,他们是祖国抗战的功臣。
本版文章据《文史博览》 南晨/文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