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先知:三生有幸,我参与了两版《毛选》的编辑工作
我与《毛泽东选集》
逄先知
1950年3月,我刚刚过20岁,从华北革命大学调到中南海,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做一名见习秘书。11月的一天,田家英找我谈话,要我去为毛主席管理图书。我这样一个刚出校门的学生,一下子就能到毛主席跟前工作,怎么也没有想到。我很兴奋,感到很幸福。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作为田家英的秘书,参加了《毛泽东选集》的编辑工作。
机遇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参加《毛选》编辑工作,对我后来的工作,乃至对我一生的成长,影响极大。
《毛泽东选集》是毛泽东亲自主持编辑的,参加编辑工作的主要成员是他的三个秘书:陈伯达、胡乔木、田家英。
我从50年代初参加毛选编辑工作,到今天,半个世纪快过去了。在这五十年的岁月里,我几乎没有同《毛选》分开过。“文化大革命”中我被关进了秦城监狱,进监狱时,什么也没带,在我的坚持下,只允许我带了一部《毛选》。这部《毛选》伴随着我度过了七年多难熬的铁窗生活。它是我狱中的主要精神食粮,也是我狱中的主要精神支柱。
我参加《毛选》编辑工作,接触毛泽东著作的机会或许比一些人要早些、多些,这对自己的成长无疑是个有利的条件。但是读了它,并不等于能够理解它。对毛著深刻含义的理解,是要随着个人阅历的增长和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逐步加深的。而《毛选》中的许多思想理论,随着历史的推移、时光的流逝,愈益显现出耀眼的光芒。
1936年,毛泽东和中央红军经过长征到达陕北的第二年,他在保安同美国记者斯诺讲述自己的经历时曾说过:“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最正确解释,从此以后,从没有动摇过。”毛泽东以他一生的历史证实了他的这句话。毛泽东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从他的著作中,我们能深深地感受到。他说:“我们的党的名称和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明确地指明了这个将来的、无限光明的、无限美妙的最高理想。每个共产党员入党的时候,心目中就悬着为现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而奋斗和为将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这样两个明确的目标,而不顾那些共产主义敌人的无知的和卑劣的敌视、污蔑、谩骂或讥笑;对于这些,我们必须给以坚决的排击。”毛泽东这段话,不知教育和鼓舞了多少共产党人和革命者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英勇奋斗,我自己就常常从这些思想中汲取力量。
在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中间,论读马列的书,毛泽东不能算是读得最多的,蔡和森、瞿秋白、邓中夏等都比他读得多。但是运用马列主义实际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提出一套完整的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理论、路线、战略和策略,都没有人能超过他,尽管其他人也都做出过自己的贡献。为什么是这样呢?我想,恐怕主要有这样两个原因:一个是毛泽东对中国历史和中国社会的深刻了解没有人能与之相比。另一个是他掌握了正确的思想原则和方法,这就是他所概括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为了解决中国革命的战略和策略问题,他不是像有些人那样简单地从书本里或者从外国的经验中去找答案,而是从实际中,从群众中寻求答案。一部《毛选》,从头到尾都贯穿着这个思想路线。仔细地阅读毛泽东的文章,你会感到,这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又完全是中国的,连文字表现形式和风格也都是中国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他的文章,读起来感到清新、亲切,使你回味无穷,同那些从外国抄来的空洞的教条式的文章相比,完全是两种境界。《毛选》里讲的都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事情,但它贯穿着、渗透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宇宙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彻底革命精神。所以我说,《毛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最高成果。
《毛选》中有许多至理名言,许多警句,是我学会做好工作遵循的原则,也是我改正缺点错误,克服工作困难的精神力量。比如说,《论联合政府》中有这么一段话:“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他们的生命,使我们每个活着的人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难道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牺牲,还有什么错误不能抛弃吗?”这段话很平实,却很打动人心。看得出来,毛泽东写这几行字的时候,是动了感情的。它过去是我的座右铭,今后还是我的座右铭。又比如,毛泽东说:“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这句话,不知有多少次在我工作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了我以勇气、信心和力量,使我战胜了困难,从困难中走出来,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境。
《毛选》中的文章我都喜欢读,而最喜欢读的是《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有人会问:你不懂军事,又没有打过仗,怎么会对军事著作有那么大的兴趣呢?我的回答很简单:它们既是上乘的军事著作,又是绝好的哲学著作,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辩证法的活的哲学教材。它们给人以智慧,教人以谋略,从那里面能学到很多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百读不厌。读这两篇著作是一种享受。我关在秦城监狱时,有时就是靠读这两篇著作来“解困”,解除我思想上的痛苦。
我还特别喜欢读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和《论人民民主专政》。这两篇著作,是新中国建设纲领的两块基石,规定了新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基本政策和基本制度,并指明了中国发展的方向。这两篇文献在今天仍有极大的效力: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为巩固我国的人民政权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武器;防止“糖弹”袭击的警告,成为当今的警世名言。“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前面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如果说,五十年前这还是一个警告,那么,在今天,已不只是警告,而是出现了大量的不幸而言中的事实,现在不叫被“糖弹”击中,而叫“腐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成为共产党建设中迫在眉睫的一个重大课题。“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这就是一个历史伟人眼中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这既是对那些因革命胜利而骄傲自满、不求进取者的告诫,又是对中国未来发展远景的展望。
《论人民民主专政》是一篇理论著作,但又像是一篇散文。我听田家英说,毛泽东写这篇文章之前,坐了一天,动也不动,专心构思。然后,又用了一天时间,饭也不吃,一气呵成,写就这篇万言名著。文章逻辑严密,简洁精练,气势磅礴,一泻千里。所谓一气呵成,并不是说一遍就写成的。我见到过完整的手稿,改得密密麻麻,不知改了多少遍,一会儿用毛笔,一会儿又用铅笔,好像是一位雕塑大师在那里精雕细刻他的一件艺术作品。写到这里,忽然想起毛泽东《反对党八股》中的一段话:“孔夫子提倡‘再思’,韩愈也说‘行成于思’,那是古代的事情。现在的事情,问题很复杂,有些事情甚至想三四回还不够。鲁迅说‘至少看两遍’,至多呢?他没有说,我看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认真地加以删改,然后发表。”毛泽东正是这样做的。不仅写文章,起草一个电报,发出一个指示,他都是认真斟酌,反复修改。
七届二中全会报告和《人民民主专政》都是写于解放战争末期。全国快要胜利了,中华民族就要彻底翻身了。毛泽东的心情是高扬的,从他的文章中可以看得出来:既有高屋建瓴、势如破竹的雄劲,又有行云流水、议论风生的韵致,刚柔相济,情文并茂。毛泽东的心和人民的心是相通的。
毛泽东十分推崇鲁迅,称鲁迅是空前的民族英雄。他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他又赞扬“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这些掷地有声的话,热诚而敬重地歌颂了中国人的民族气节。这些话曾经熏陶和培育了几代中国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尊心。我初读这些文章的时候,正值青年时代,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永远不会忘记。
时光流逝,岁月不羁,历史被推进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发生政治风波,东欧剧变。当时广大干部和群众要求学习《毛选》,但书店里买不到。为适应干部和群众的要求,中共中央决定出版《毛泽东选集》第二版。
《毛选》第二版的修订工作在胡乔木指导下,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具体承担,以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名义于1991年建党七十周年时出版。我又参加了《毛选》第二版的编辑工作。
出《毛选》第二版,是毛泽东的一个夙愿。早在60年代,他就提出修订《毛选》。他的原则是,不增加正文,只校订注释。注释校订工作,由田家英领导的一个小组具体进行,自1962年开始,后因“文革”爆发而中断,从80年代后期又继而进行。《毛选》第二版基本上是按照毛泽东的意见修订的,但是增加了一篇文章,这就是《反对本本主义》。
《反对本本主义》是毛泽东1930年5月为反对红军中的教条主义而写的一篇重要文章。它具有特殊的科学价值,已经形成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雏形,并首次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句名言,强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它是毛泽东思想宝库中的一件瑰宝。毛泽东非常喜爱这篇文章,但由于长期失落而未能编入毛选。直到1961年初他才重新得到它。当他看到自己这篇阔别了三十年而常常思念的心爱的文章时,真是高兴至极。1964年经他修改审定,在当年出版的《毛泽东著作选读》中公开发表。如果毛泽东在世,一定会同意将这篇文章补入第二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选集》第二版,是由毛泽东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邓小平题写书名的。
从1951年《毛选》第一卷出版,到1991年《毛选》第二版出版,整整四十年。四十年间,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者也已作古。但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一份重要遗产、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毛泽东选集》将永远地流传下去。
能参加《毛选》第一版和第二版编辑工作的全过程,是我的幸运。
(本文原载逄先知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5月出版的《伟大旗帜: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一书)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