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默:抗战尚未结束,“日杂”仍窃占台湾

作者:雁默 来源:底线思维 2025-08-23

“日寇统治台湾的方式,在政治上是屠杀、高压,经济上是榨取、掠夺,教育上是麻醉、奴化。而在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处于下风之后,便对台人杂以利诱、怀柔,目的是为日本充当炮灰。”

以上这段出自“台湾民声报”于1945年6月发表的《台湾沦陷五十周年纪念感言》,作者是发行人李万居,台湾云林人,抗日组织“台湾革命同盟会”的发起人之一。台湾民声报是台湾革命同盟会设立于重庆的机关报。

雁默:抗战尚未结束,“日杂”仍窃占台湾

抗日组织“台湾革命同盟会”的发起人之一李万居

两个月后,日本投降。四个月后,中华民国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典礼,台湾正式回归中国。

然而,“日本”并未就此完全离开台湾。蒋介石1949年来台后,为了反共,仍聘雇日本战犯组成的“白团”训练国民党军队;另一方面,台湾部分皇民与其后裔蛰伏约45年后,由岩里政男以“台湾主体性”以及西方民主制度为工具,革了国民党的命,灭了蒋介石建立的中国法统,并开启了“后日殖时代”。

80年后的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赖清德套用日本二战史观的话术,以“终战纪念日”扭曲真实历史,复兴殖民思维,并以反侵略为名,重操旧业地延续老国民党的“反共”路线,召唤日本军国主义幽灵,以落实“后日殖时代”。

在这个重要的日子里,赖清德甚至没有公开演讲,只是在社交媒体上贴文敷衍了事。赖不提中国抗日,仅强调太平洋战争,以及同盟国的胜利,并借此暗喻当前的两岸形势,台湾是复制当年与同盟国的团结,抵抗侵略者。

再者,赖也为侵略国日本洗地,称当年的“轴心国家”现在都已自由民主,并赢得世界各国尊敬。甚至,赖将战后一架载满美国俘虏的飞机于台湾发生的空难事件,粉饰为日本宪兵、警察与台湾人共组搜救队的事迹,意图覆盖日本在东亚地区大规模的屠杀,殖民与掠夺历史。

三者,赖强调台湾“驻日代表”首次获日方邀请,参加长崎、广岛的和平纪念典礼,“与世界各国代表,一起凭吊逝去的生命”,苟合日本将自己打扮成受害者的二战叙事,还称同盟国与轴心国如今团结追求和平,暗喻当年浴血抗战胜利的中国,如今才是自由民主世界的公敌。

赖清德想表达的是,二战是自由民主击败威权侵略者的历史事件,而这种叙事方式,粗暴删除了抗日战争的两个主体——中国与日本,其“日杂史观”恐怕连日本军国主义者都叹为观止。

由此可说,日本投降80年后,“日杂”却仍窃占台湾,抗日仍未结束,台湾又成了“沦陷区”。

历史的押韵

历史也许不会重复,但会押韵。屠杀,高压,榨取,掠夺,麻醉,奴化,利诱,怀柔这些动词,除了屠杀还没发生,其余都是现在进行式。只是80年前的日本殖民模式,现在由美国与“台独”分工合作予以施行而已。

当前的台湾与皇民化时期的台湾差距不大——教育和文化“去中”,军国化的“武装台湾”,愈演愈烈的司法迫害,丑化与妖魔化中国大陆的新闻取向,少数“执政”的独裁政治,来自外部的美国经济榨取,来自内部的“台独”掠夺,各种利益结构的阶级化与固化。这就是所谓的“后日殖时代”。

从某种角度看,台湾光复了40年后,皇民岩里政男又让台湾沦陷了40年。而后40年间,是美国“接管”台湾政治,并与日本分工鼓励“台独”势力坐大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大陆飞速崛起的40年。

身为“沦陷区”的中国人,无法接受当前的两岸僵局是很自然的。中国大陆弱的时候,我们被异族统治,中国大陆强的时候,我们还是被异族统治。时空流转一百年的差别只在于:日殖时期,皇民地位并不高,后日殖时期,皇民倒成了岛主。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手上的史料不断提醒我,历史在哪里押韵。

根据国民党史料集结成册的《抗战时期收复台湾之重要言论”》(以下称重要言论),其中99%的内容,都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新闻”与当代评论,原因很简单,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直到美国直接参战,才真正露出了胜利曙光,而这也是大陆人重新认识台湾的开始。

当时参与抗日的台湾人,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顺势放大声量,积极缩短大陆对台湾的认知差距,并恳求国民政府收复台湾。

“重要言论”收录最早的两篇文章是1939年,由“台湾革命同盟会”发起人谢南光与李友邦所撰写(讲稿),谈“中国抗战与台湾革命”,以及“台胞未忘祖国”。

雁默:抗战尚未结束,“日杂”仍窃占台湾

谢南光,李友邦

看题目就知道台籍抗日志士在说什么,他们所面对的现实,是为日本效力的台湾人欺压大陆人,以及心向祖国却为大陆所敌视的台湾人这两种事实。而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收复台湾并非国民政府的优先事项,或者正确地说,当时的国民政府无法独力收复台湾。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隔天美国对日宣战,再隔天中国正式对日宣战。四个月后,国民政府的军委会副委员长冯玉祥发表《我们要赶紧收复台湾》一文,鼓吹要大力支援“熟知日寇内情”的台湾同胞抗日,他引用“孙子兵法”的一段话作结——“昔殷之兴也,伊尹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

冯玉祥在抗战胜利后反蒋,1948年参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与国民政府彻底决裂,同年死于海难。谢南光(谢春木)战后驻日,2年后出任全国人大代表,殁于北京。李友邦于1952年被控“包庇窝藏中共间谍”,“早已加入中共组织”,遭蒋介石下令处死。

从“重要言论”收录的文献可知,1941年到1945年,心向祖国的台湾人,以及关心台湾问题的大陆人,几乎都只在谈论4个主题:“什么是台湾与台湾人”,“从台湾问题的角度看太平洋战争与国际情势”,“统一后如何治理台湾”,“日本殖民下的台湾惨况”。

这些谈论,与现在心向祖国的台湾人所谈的,虽然有时代差异,但模式相同。直到今天,我们还得在大陆谈“什么是台湾与台湾人”,“以台湾视角看国际情势”,“日杂统治下的台湾惨况”,以及“统一后如何治理台湾”。

历史就在这里押韵。

皇民化2.0是什么?

“皇民化”象征一个系统性的洗脑工程,目的是洗掉原来的民族认同。那么,今天的皇民化2.0,具体而言是什么?

简单说,无论是亲美或亲日“台独”,其洗脑模式趋同,即召唤台湾人的“地域观念”。台湾人的地域观念始于明郑,是一种割据意识,政治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处理认同问题,明清两分。对第一代移民而言,满人是异族,但康熙收复台湾后,此一观念仍延续了两百年,原因是台湾人地位比内地人低,清廷对待台湾有其殖民特征。

根据连震东的说法,康熙收复台湾后,直到光绪十一年建省期间,200年间的民变达数十次,大规模民变至少有11次,皆由于吏治腐败、租税苛重所酿成,直到1885年与福建省分离,台湾独立行省,民权与内地相同,才终于消除了台湾人的“地域观念”。

但好景不长,10年后台湾被清廷割给日本。签署《马关条约》时,李鸿章对伊藤博文说,“台民素称难治,聚众戕官,视为常事”。

这话可能是对日本人赌气,也可能是清末对台湾的印象仍未脱建省以前,或许两者皆有,但李鸿章之言也突出了一个事实,即台湾人的割据意识与统治者的差别对待有直接的关系。刘铭传的优良政绩,很快被腐败的清廷毁了,日本人接手,台湾人“按例”要割据闹独立。

雁默:抗战尚未结束,“日杂”仍窃占台湾

日本侵略者对台湾的殖民统治

1945年台湾光复后,又发生了民变,直到20世纪50年代开始,蒋介石采取戒严体制,大力传播法统,表面上遏制了台湾人的地域观念,但实际上,“台独”意识也因此而生根。

换言之,从明郑时代至今,台湾人的地域观念才是历史主流,与祖国同心时期是特例,并往往是因为对当前的统治者不满,才催生了对祖国的向心力。当然,政治意识上的地域观念与民族文化上的认同不能混为一谈,要台湾人认同自己在民族文化上是中国人并不难,但政治意识要统一就很难,而这不仅仅是少数政客的特征。

那么,在美国的暗挺,与日本的乐观其成下,“台独”要召唤台湾人的地域观念当然是很容易的。美国先将西方民主体制塞给台湾,以方便其操控岛内政治,皇民再借由此一工具对接“日殖怀旧”,从思想端切断台湾人的中国情,让岛民以为所谓普世价值,就是与体制不同的中国大陆割席,让“民主台湾”自成一格。

岩里政男于2015年访日,得意洋洋地称,“长期追求台湾主体性的政权业已成形……台湾已朝向摆脱一个中国,以及终止中国法统的道路迈进,打破亚洲价值的神话”。

“台湾主体性”就是地域观念、割据意识、皇民化2.0的核心思想,而其外部的包装,就是美式自由民主,有别于皇民化1.0的神权底蕴以及大日本价值。皇民化1.0的“皇”是日本天皇,皇民化2.0的“皇”是美日儿皇。

如此便能明白,为何我说“水到渠成”是不可能的,按照历史教训,要消除台湾人的地域观念,得实实在在地统治台湾社会,并实现与内地平等的地位才行,隔靴搔痒,肯定搔不到痒处。

当前,若说“台独”有什么成就,那就是两岸经过长期的分离,台湾人的割据意识已经被撩起来了,且没有任何内在机制能解决此一问题。而“台独”还在继续设下各种障碍,提升统一后的治理难度,以作为军事手段之外的威慑战术,好让大陆当局不想解决台湾问题。

日本对台湾的皇民化只有8年,但“台独”的皇民化已30年,即便“伊尹在夏,吕牙在殷”,也无法自内部翻转现状,除非有来自外部的力量促成。事实上,80年前亦是如此。

寄希望于台湾人“慕强求解放”?痴人说梦,如果这么简单,台湾在1872年就可以与琉球一起拜托日本政府设台湾藩了,不必等到1895年被祖国出卖。

结语

我的祖辈自福建泉州来台,传到我这一辈,已历经13代,往前回溯,大约也就是康熙年间,清廷收复台湾以后来的。按当时的政策,我的祖上应是赤脚农民,响应“给照渡台”政策,拿着“陆胞证”只身到台湾垦荒的。

为什么“只身”?因为当时的政策禁止携眷,所以我族人丁直到第三代才开始增长,可能是由于乾嘉年间才开放在台湾有产业者申请将老家眷属接到台湾之故。对于这样的拓荒者而言,具有较为强烈的地域观念一点都不奇怪。

80年前,日本投降对本来就心向祖国的台湾人而言,心情是复杂的,因为当时大陆百废待举,光复地区不是只有台湾,但台湾与其他地方很不一样,国民政府又倾向在光复初期“严管”台湾。这些现实让了解大陆的台湾人忐忑不安,不知道自己求解放了这么多年,故乡是不是真能被“民主解放”,还是落入另一个殖民陷阱。

按常理,沦陷得愈久,光复后的治理难度就愈高,因此必须在我们这一代再次光复台湾,否则,缺了台湾这一块,抗战胜利的故事终将是不完整的。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