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动摇”了皇甫平的“改革”?

作者:朱卫华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13-05-02 225


是谁“动摇”了皇甫平的“改革”?

                 朱卫华


  春节之际,不但MBO开禁了,而且皇甫平又“出手”了,真是“巧”得精密,“巧”得“精彩”啊!

  “中国又走到了一个历史性拐点。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程中,我们面临着国内矛盾凸显期与国外摩擦多发期的交织,社会上出现一股新的否定改革、反对改革的思潮。他们把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新矛盾,上纲为崇奉西方新自由主义的恶果,加以批判和否定,似乎又面临一轮改革‘姓社姓资’争论的轮回。”

  这是皇甫平最近发表的《改革不可动摇》一文中的第一段文字。大概是为了拔高一下自己立论的尺寸吧,冷不丁地把自己放在“国内”“国外”的话语制高点上,似乎这样才能歆享一种居高临下的意淫。或许他的自我感觉是,我皇甫平不鸣则已,一鸣就必须鸣在“拐点”上。于是对着空旷的“社会”一声断喝:有人在“否定改革、反对改革”啦!他认为,“改革”被人“动摇”了。人们不禁要问:谁在“动摇”改革?在动摇什么样的“改革”?

  皇甫平用什么来证明他所谓的“改革”竟是如此地神圣、如此地“不可动摇”呢?主要用了三种招数:

  第一种是拉大旗做虎皮,把“动摇改革”的“思潮”上纲为“左”,然后扑而击之,必欲置其死地而后快。皇甫平在文中使劲地拉扯出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大名,妄言“左”们正在“动摇”的改革是邓小平“一锤定音”的那种改革。这种用政治家说事儿的伎俩我们在另一位“主流经济学家”刘吉的文章中领教过,只是皇甫平发挥得更加平庸而已。可能是因为“廉颇老矣”,思维短路吧,文中不仅没有弄清是什么人“动摇”了改革,以及“动摇”了什么样的“改革”,反而一不小心把自己固定在了“动摇改革”的位置上,反而一不留神暴露了自己歇斯底里去捍卫的改革竟然不是邓公的改革,而是他皇甫平自家的“改革”。

  难道不是么?小平同志不仅说过“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说过“如果不能实现共同富裕,我们的改革就失败了”,可见这位总设计师最大担心的就是贫富分化;江泽民同志讲得更明白,中国共产党就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改革难道可以置身此“根本利益”之外?胡锦涛同志说得尤其彻底,就是要“让群众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这就是时下正在进行的皇甫平所谓“拐点”上的改革——在“社会公平”的旗帜上,也写着“效率”二字的改革,而不是皇甫平所谓的“在‘效率优先’的旗帜上,也写着‘公平’二字”的改革。请问皇甫平,三位领袖的“共富”改革观都“左”了吗?是他们的“共富”改革观“动摇”了皇甫平们“改革”吗?

  这位在“拐点”上“出手”的皇甫平,其实连“拐点”的涵义都没有吃透。如果说现在改革的“拐点”有什么根本性标志的话,那就是,改革开放的航船正在按照人民的意志,冲破一切阻力走上“共同富裕”的征程!改革是人民的改革,不是“富人”的改革;改革可以让富人更富,但绝不是让穷人更穷。更不是让贫富分化把社会拖向动荡的深渊!

  现在,我们该清楚了,是谁在动摇这场攸关“分享成果”命运的改革!原来是那些在“效率优先”的富人改革“旗帜”上,对多数人施舍般地写下“公平二字”的皇甫平们——这样的“改革”还用劳驾谁去“动摇”吗?它迟早会被唾弃在历史的浮尘中。皇甫平,这位自作多情欲在“改革”“拐点”力挽狂澜的过气理论家,是基于“不见棺材不落泪”的政治劣根性,还是激于“留取丹心照汗青”经济功利性?难道没有发现自己拼了老命去拯救的,却竟然是一股逆邓公“共同富裕”战略设计而动、逆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动、逆胡温“分享成果”改革方向而动的富人经济学的浊流!

  如果皇甫平同意这种“分享成果”的改革观,那我们就没有争论的必要了,因为我们的方向是一致的,三位领袖的改革观就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改革观,如果皇甫平硬要认为这种人民改革观指导下的人民改革是“左”,对不起先生,“动摇”这种伟大改革的帽子只能免费奉还了。

  第二种是暗移花阴接木,把群众对“新问题、新矛盾”的批评诬称为“放下筷子骂娘”的“动摇”和“否定”。皇甫平毕竟是皇甫平,不仅深得“梁效”遗风,而且还有所“创新”。他为了证明有人在动摇他的改革,竟然硬把自己“让少数人富裕”的改革目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改革手段中,如此邪恶的理论强奸.
  
    皇甫平称:“历史已经证明,‘让部分人先富’是英明的战略决策,‘效率优先’对于突破旧体制,激发解放生产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但部分人富裕起来了,也使整个社会的富裕程度‘水涨船高’到人均1500美元左右,贫困人口从当初的3亿多人减到目前的2000多万人。”

  好一个“水涨船高”!好一个“效率优先”!现今中国的“公平”状况是,60%的社会财富掌握在0.4%的人手中,而99.6%的人仅仅拥有40%的财富。皇甫平用“人均”的把戏将99.6%的广大民众敷衍到一个“水涨船高”的可笑高度,用一种三十年前维持裹腹的“贫困线标准”臆造出一个“2000万人”的弥天大谎。按照他的统计理论,让你们吃饱肚皮就是“公平”了,你们只配做计算社会财富“公平”的“平均数”,凭什么去骂“改革”?至于“贫富差距、地区差距的拉大,生态环境恶化,权力腐败严重,社会治安混乱,以及卫生、教育、住房改革中出现看病贵、上学贵、房价高、就业难等问题”,统统跟改革无关!他就是用这种“让部分人先富”的残酷现实去肆意曲解邓公的“战略决策”的,何止是阴险,简直是卑鄙!

  “有些人把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统统归罪于市场化改革本身,动摇和否定改革,这显然是片面的、错误的。”好一副君临天下的“谕旨”派头!在把“归罪”之“罪”的帽子扣在“有些人”头上之后,抡起“动摇”和“否定”的大棒砸将下去,并以不容置疑的“文革”式口气盖棺论定——“片面”和“错误”!

  不想知道皇甫平这里的“有些人”所指何人,但我清楚皇甫平所说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已经直接涉及到中国8亿农民和8000万下岗工人的利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这些人要问罪于“市场化改革”吗?就是这些人要“动摇和否定改革”吗?他们把自己今天的困境“归罪”于充满“问题”和“矛盾”的国企改革、住房改革、教育改革、医疗改革……这难道不属于“市场化改革”的范畴?而这些把他们当作“牺牲品”的所谓“改革”,难道“动摇”不得“否定”不得?

  皇甫平高举着28年前那个自我憧憬中的“改革”,自言自语地走进了他自己今天的话语世界,他心目中的改革就像他私人收藏的古董,只能欣赏,不能亵玩,外人更不可妄加非议。事实上,中国摸着石头过河的这场改革,就是一场前无古人的探险,本身就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甚至错误,本身就承担着必然偶然的风险甚至失败,它绝不是一个完美无瑕的概念。无论是谁,都要勇于批评它的“问题”,都要敢于正视它的“矛盾”,都要积极地去矫正它,解决它,这才是正确的改革态度。

  改革不是某个人或某几个人的改革,它是中国13亿人振兴中华民族的宏伟事业,而皇甫平的话来话去中,怎么就像那些“主流经济学家”一样,让人越听越像把广大人民群众排斥在了“市场化改革”的对立面?只是不见了吴敬琏教授的露骨:反对改革的人是贫困群体!试问,没有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中国的改革能走到今天?

  第三种是作高深弄玄虚,兜售“主流经济学家”近年越来越令人不齿的理论破烂。就像眼下那些找不到反击目标的“主流经济学家”一样,皇甫平阴暗的心理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挫折——被“有些人”的挑战激怒了非理性的神经。十几年前皇甫平的系列评论,确实还能让缺失话语权的中国百姓眼前一亮,然而时移势易,今天的中国百姓早就把当年那种习惯于被人舆论着的愚昧抛弃了。我无意去拆除皇甫平“过去式”的那点儿被人仰望的好心情,但我要说的是,大概恰恰就在那时,他自我营造出了一种代言人的幻觉,自我膨胀起了一种“拟旨”者的狂妄。

  皇甫平在该文中为了证明“改革”的“不可动摇”性,还极力去证明自己始终没有撕扯明白的一个观点:“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平问题的产生和扩大”“也并非改革的错误”。看来他也承认存在着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的问题,但为何又死不承认这是改革的错误呢?请教皇甫平,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现代经典经济学家告诉我们一个经典答案——资源的高效配置。“社会财富分配”肯定是一个市场经济改革范畴的概念,分配不公也肯定是相关资源配置失调之过,而且肯定是市场化改革在这一领域出现了偏差,怎么能说这“并非改革的错误”?当然,皇甫平词典里那个为富人而进行的“改革”就另当别论了,那里是绝不认这壶酒钱的。

  皇甫平和“主流经济学家”一起,炮制了一个“有些人”“否定改革巨大成就”的伪命题。他们之所以这样做,第一,是企图借助一个莫须有的耸人听闻的话题,去转移人们对看不起病、住不起房、上不起学等“新三座大山”的注意力,第二,是妄图通过这个伪命题挑起一场毫无意义的争论,从而继续推行天怒人怨的MBO以及“效率优先”的经济暴政。事实上,那些被皇甫平讥之为“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广大人民群众,从来就没有否定过中国市场化改革取得巨大成就,他们所否定的,是皇甫平们企图以“巨大成就”去掩饰重大问题和矛盾的“甚嚣尘上”,是“主流经济学家”为“共富改革”制造障碍的肆无忌惮。

  我的结论是,真正想动摇共和国“共富改革”基石的不是别人,正是皇甫平以及皇甫平们。他们贼喊捉贼的拙劣表演,或许正是一场失道寡助的终极闹剧。
 
(2006年1月29日 星期日 丙戌年正月初一)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朱卫华
朱卫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