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根先:莫让崇尚英雄成为旧时光景

作者:全根先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18-09-16 1614

莫让崇尚英雄成为旧时光景

全根先

英雄人物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价值尺度和精神坐标,更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英雄人物具有强大的思想感召力和民族凝聚力,可以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和战斗意志,是值得我们无比珍惜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资源。通过宣传英雄人物,弘扬英雄精神,对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促进中华文化的不断创新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然而,毋庸讳言,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英雄人物、英雄事迹已逐渐淡出他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无休止的利益追求和物质享受,浓厚的功利色彩表现于他们的言谈举止之中,植根于他们的灵魂深处,成为他们判断一切的价值标准。英雄形象不再光辉、不再崇高,反而成为他们的调侃对象,而那些手握重权的腐败分子、一掷千金的商界名流、光彩靓丽的“星哥星姐”,以至时下的一些“小鲜肉”“娘炮”们,倒成为他们的崇拜对象。价值观念的庸俗化、功利化和心灵的荒漠化现象不可小觑。更有甚者,一些鼓噪历史虚无主义的人还推波助澜,通过各种方式对英雄人物进行恶意诋毁,有的求全责备,抓住缺点,无限放大,不分主次;有的罔顾事实,肆意歪曲,颠倒黑白;有的编造谣言,恶意中伤,冷嘲热讽。诸如此类,丑态毕现,不一而足。他们还竟然对我们的民族英雄、人民领袖都不放过,恶意攻击,必欲毁之而后快。

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英雄人物,不曾有过英雄崇拜现象。英国历史学家、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在《英雄和英雄崇拜》一书中写道 “只要有人存在,英雄崇拜就会永远存在。”他还说 “世界历史就是伟大的传记。”1936年10月,郁达夫在《怀鲁迅》一文中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英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价值尺度和精神坐标。有什么样的英雄,就有什么样的精神特质,有什么样的价值体系。歌颂英雄,崇拜英雄,贯穿于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以其独特的存在价值,表征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定历史时期的精神状况,是与社会发展相伴而行、相得益彰的显著的文化现象。然而,一个时期以来,贬低英雄、丑化英雄、亵渎英雄的现象时有发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彪炳千秋的英雄人物。他们中,有的舍生取义、视死如归,有的正气凛然、为民赴死,有的高瞻远瞩、励精图治,有的砥节奉公、助人为乐,有的废寝忘食、勇于创新,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使中华民族以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英雄的名字犹如浩瀚星河中的一颗颗恒星,值得我们永远仰望。

崇拜英雄是人类共同现象

崇拜英雄是人类共同现象,这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一个抹不掉的印记,是人类精神发育史的一个重要标记。

神话是人类社会古老而久远的精神标记,英雄神话故事在世界各地随处可见。同时,有什么样的英雄神话,往往折射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德国哲学家黒格尔在论及古埃及神话时说:“我们可以把狮身人面像看作是埃及精神所特有的意义的象征。”(黑格尔:《美学》(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79 年版,第 77 页。)同样,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英雄人物,亦可视为中华民族精神所特有的意义象征。在中国史前神话中,英雄人物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一是叱咤风云的豪迈气概;二是公而忘私的献身精神;三是百折不挠的必胜信念;四是敢做敢为的担当精神。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钻木取火等,是中国古代先民战胜自然灾害、改变恶劣环境智慧和勇气的见证。

黄帝和炎帝是华夏民族始祖,他们与九黎族首领蚩尤都是上古时期传说中的英雄人物。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突出地表现了黄帝的机智谋略与蚩尤的骁勇善战,最终蚩尤以“身体异处”(《皇览·冢墓记》)的悲剧而告终。黄帝与炎帝的阪泉之战,是华夏集团内部的争霸战争,以黄帝的胜利而告终,对实现中华民族第一次大统一具有重要意义。炎帝失败后,一个名叫刑天的勇士手提利斧,要与黄帝一决雌雄,最后被黄帝施计砍下头颅。刑天,这个不死的英雄,竟然变成一个巨人,两个突起的乳峰变成一双喷火的眼睛,肚脐变成一张呼气的大嘴,从此名扬千古。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在《读山海经》一诗中写道“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在中华文明史上,两汉时期是汉民族精神、文化塑造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继承和发扬了远古时代的文化精神,不仅承袭了上古、先秦时期诸子学说与典章文物,而且吸纳了千百年来所流传的英雄神话,使其成为汉文化独特的精神内涵与思想表征。在迄今所见的汉画像中,有大量以英雄神话为主题的画像石、画像砖、墓壁画、帛画等,充分展示了两汉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体现了汉民族深层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无比珍贵的文化遗产。汉代画像中生动的英雄人物形象,闪烁着真、善、美的人性光辉,足以光照万代,激励后人奋勇前进。

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除汉族外,还生活着众多勤劳而又勇敢的少数民族,美丽动人、充满神奇的英雄诗史在这些民族中世代传诵。在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中,流传着一批内容古老、风格质朴的英雄史诗;在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则多有鸿篇巨制的英雄史诗流传。广袤无垠的辽阔草原,浩瀚无边的戈壁沙漠,白雪覆盖的崇山峻岭,悲壮雄浑的金戈铁马,养育和造就了各民族的英雄人物,他们的故事令人闻之神往。《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等英雄诗史,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它们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是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英雄诗史,诸如两河流域的《吉尔伽美什诗史》,古希腊的《伊利亚特》《奥德赛》,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贝奥武夫》,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法国的《罗兰之歌》,印度的《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等。有些诗史较早地被用文字记录而固定下来,有的史诗至今仍在民间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广泛传诵。这些英雄诗史,不仅保存了各个民族的历史,同时也保存了他们的思想文化,他们所崇拜的英雄形象。

在希腊神话中,赫拉克勒斯是最伟大的英雄。他神勇无比、力大无穷,完成了许多被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高加索悬崖上解救了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他为人类盗来火种,自己却受到众神之父宙斯的残酷惩罚。赫拉克勒斯临死前,宙斯伸出巨手,将他接到奥林匹斯圣山。赫拉克勒斯的英雄故事,折射出古希腊人对于力量的崇拜、对英雄的崇拜。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阿喀琉斯也是一位英雄人物,他英勇善战、残酷固执,同时又富于同情心。阿喀琉斯对奥德修斯说:“我宁愿在人间当奴隶,也不愿在阴间当君王。”阿喀琉斯的英雄主义精神,在西方文化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反映了西方文化的某些特征,即他们对于英雄的态度:一方面,崇尚英雄、崇拜力量、张扬个性;另一方面,轻视道德,善恶杂陈。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形象,与西方国家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英雄人物本质上多有相同之处。

尽管中外神话故事中的英雄人物各有不同,但是,仍不乏共性存在。神话故事中的英雄人物,不局限于政治领域,除了政治英雄,还有宗教英雄、文化英雄、科技英雄等。不过,英雄人物总是指那些对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做出巨大贡献之人。在人类历史的大舞台上,各类英雄人物纷纷登场,为社会发展、文明进步不断地演出波澜壮阔、精彩纷呈的历史大剧。

中华文化中的“英雄”概念

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英雄形象,“英雄”概念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有其不同的文化内涵。同时,同一民族、同一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英雄”概念也不完全相同。

中华民族的“英雄”概念,其生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先秦文献中,没有将“英”“雄”组合成一个固定词汇,“英”与“雄”分别作为两个单音节词使用。早期的一些典籍,诸如《周易》《尚书》《逸周书》等,都不见“英”字。《诗经》《左传》中的“英”字,是指花、物饰、地名或氏族,有时也用以指物或喻人之美;以“英”借喻杰出人物,直到战国后期才较为普遍。《礼记·礼运》引孔子语:“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孟子·尽心上》曰:“得天下英才而育之”,都是较早用“英”比喻出众人才的例子。“雄”,本指公鸟。《说文解字》说:“雄,鸟父也。从佳,厷声。”《诗经·邶风·雄雉》云:“雄雉于飞,上下其音。”这个“雄”,与“雌”相对。其后,“雄”被用来比喻强有力的或杰出人物,如《庄子·德充符》说:有“勇士一人,雄入于九军”;《荀子·非相》有“夫是之谓奸人之雄”之语。

先秦时期,“英”“雄”两字都经历了由本义、引申义发展到多义并存的阶段。在指杰出人物这一引申意义上,“雄”早于“英”,尤强调其勇武之义。将“英”“雄”组合为新词,可能不会早于西汉晚期。汉高祖刘邦在《大风歌》中,呼唤的是“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没有呼唤“英雄”;贾谊的《过秦论》,多次使用“豪俊”一词,不用“英雄”;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众多英雄人物,没有使用“英雄”一词;董仲舒《举贤良对策》谓“则英俊宜可得也”,用“英俊”而不用“英雄”。西汉末年,班彪批判隗嚣的《王命论》、方望的《辞谢隗嚣书》中,使用“英雄”一词。其后,班固《汉书·刑法志》中说:汉高祖刘邦“躬神武之材,行宽仁之厚,总揽英雄,以诛秦项”。不过,就《汉书》全书而言,除了以上这例以及照录其父《王命论》外,其他地方绝少使用“英雄”一词。东汉后期,“英雄”一词仅被偶尔使用。

东汉晚期,社会上颇为流行品评人物之风,汝南人许劭、许靖兄弟主持“月旦评”,名闻遐迩,被他们兄弟“所称如龙之升,如贬如坠于渊”。即便出身四世三公的袁绍和以“任侠放荡”著称的曹操,都对之颇为重视,曹操被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在当时,“英雄”已被用来代表一种理想人格,受到社会普遍关注。而“英雄”的概念,在王粲《英雄记》和刘劭《人物志·英雄》中逐步明确。曹操企图杀刘备,谋士郭嘉提出:“今备有英雄名,以穷归己而害之,是以害贤为名,则智士将自疑,回心择主,公谁与定天下?夫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不可不察!”(《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刘备遂得以活命。可见,“英雄”是得到广泛尊敬、不可随意诛杀的。

目前所见王粲的《英雄记》辑本,共记载44人事迹。其中,既有正气凛然的英雄人物,也有“善”“恶”兼备型“英雄”;既有忠臣烈士,也有恶贯满盈的逆臣贼子;既有文臣,也有武将,还有名士甚至隐逸之士。这说明,王粲在写《英雄记》时,他的“英雄”观念既有一定的包容性,同时显得还不够成熟。刘劭的“英雄”观似乎比王粲成熟。刘劭所著《人物志》,其中有专篇讨论“英雄”,在其他篇章也多次谈到“英雄”。《英雄篇》说:“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在他看来,自然界之“英”与“雄”组合而成“英雄”概念,可谓顺理成章。人类的“英雄”,如同植物界的“英”和动物界的“雄”,都是同类中的佼佼者,是其杰出代表。刘劭还以刘邦、项羽、张良、韩信四人为喻,说明英雄的不同类型:张良“必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胆能决之,然后可以为英”;韩信“气力过人,勇能行之,智足断事,乃可以为雄”;刘邦与项羽皆“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则能长世”,可以创业,然而项羽“英分少则智者去之”,刘邦“英分多,则群雄服之,英材归之”。可见,在刘劭看来,“英雄”虽指杰出人物,但是,“英”与“雄”又有所差别,“英”偏重智谋,“雄”偏重武功,“英雄”主要还是政治、军事人物。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国文化中的“英雄”概念也在不断地充实和完善,并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英”“雄”的含义逐渐融合,不再严格以文武区别,诸如词雄、诗雄、雄文、雄儒、财雄等;二是英雄人物渐趋多样化,如上古神话中的英雄形象,不再囿于政治、军事等少数领域;二是对英雄人物的道德要求逐渐增强,一些个人才能出众而道德不良的人物,被排除在英雄人物之外,或以奸雄、枭雄等视之;四是英雄人物的价值重心,明显突出国家、民族和集体利益,与西方文化偏重个人能力、个性张扬有所不同。以三国时期关羽、曹操、吕布三人为例,就武艺超群而言,吕布应是第一,但是,吕布在后世被当成一个势利小人;就英雄气概而言,曹操称得上是一位英雄,但是,由于他不合乎儒家正统思想,结果被视为奸雄;只有关羽在后世一直被视为英雄,这主要是因为他的忠义,而不是因为他的英雄气概和武艺高强。

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虽是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数千年来,中华文明之所以能传承发展至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有重要的一席,就是因为有我们的“脊梁”在,有我们的英雄支撑!没有英雄,就没有今天的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在近代民族复兴的和平变革时期,也同样涌现出如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何子渊、陈嘉庚、钱学森、邓稼先、同盟会、爱国华侨团体等大批民族英雄和英雄团体。无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商人,还是海外华侨,他们中间都涌现出大批民族英雄,他们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自由、利益与安全、尊严与荣誉无私奉献、无怨无悔。”习总书记的讲话,对于我们今天认识英雄、崇敬英雄、学习英雄指明了方向。

缅怀英雄 呼唤英雄

1940年,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是我们的民族英雄。鲁迅之所以成为英雄,与他从小崇尚英雄、仰慕先哲密切相关。家乡的人文环境和传统,众多的先贤遗迹和传说,对他始终有着不可名状的亲和力和感召力。早在1903年,他在日本弘文学院冒着被除名的风险,带头剪掉了象征种族压迫的辫子,并在断发后的照片上题写了一首诗:“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1907年,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一文中,充分表达了他对英雄的崇敬之情。他还说:“今索诸中国,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有作至诚之声,致吾人于善美刚健者乎?有作温煦之声,援吾人出于荒寒者乎?”可见,青年时代的鲁迅,就决心成为一名战士,一名精神战士!1933年6月20日,鲁迅参加被国民党特务枪杀的爱国民主人士杨杏佛(杨铨)的入殓仪式,离开家时,他把随身携带的钥匙交给家人,表达了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其后,他又写了《悼杨铨》一诗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近一个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中华儿女通过浴血奋战,艰苦创业,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正昂首阔步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进。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改革仍有待深入,仍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国际形势并不是风平浪静,前进的途中依然是任重而道远。今天,我们不仅要缅怀英雄,弘扬英雄精神,还要呼唤英雄,让无数的英雄人物和全体中华儿女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众志成城,共同推进迎着风浪、奋勇前进中的中华巍巍巨轮!

(全根先,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中国资源建设总审校,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理事。)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全根先
全根先
11
2
0
1
3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