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雷锋还活着会怎样?

作者:秦明 来源:子夜呐喊 2023-03-08 3519

  前天是毛主席题写“向雷锋同志学习”60周年纪念日,偶然间在知乎上看到一个提问“如果雷锋不牺牲,xx结束后会被当成极Z批判吗?”下面竟没有人回答,笔者不揣冒昧,试着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假如雷锋还活着会怎样?

  雷锋同志牺牲距今已60年有余,60年并不短暂,整整两代人的时间。然而,雷锋同志因公殉职的时候也只有22岁,雷锋同志如果不牺牲,活到了今天,也还不到83岁。

  八十多岁的雷锋,是会像杜导正、吴敬琏那样做一个“两头真”的人物,还是会像魏巍、马宾同志那样做一个“继续革命”的战士呢?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道:“世上决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至于所谓‘人类之爱’,自从人类分化成为阶级以后,就没有过这种统一的爱……”理解了毛主席这段话,也就不难回答上面的问题。

  雷锋同志1940年12月18日出生在长沙简家塘一户贫苦农民家里,雷锋3岁时爷爷被地主活活逼死,父亲则先后遭国民党逃兵和日寇毒打,久病无钱医治离世,哥哥12岁就做了童工,劳累过度而死,弟弟3岁饿死家中,母亲在1947年受到地主凌辱之后悬梁自尽,雷锋7岁的时候就沦为孤儿,在穷乡亲的拉扯下,挣扎求生,却在上山砍柴的时候被地主婆在左手背上连砍了三刀……

  这是怎样的人间炼狱啊!儿时的种种苦难,让雷锋对地主、对国民党反动派、对日本侵略者,产生了刻骨铭心的仇恨,这样的仇恨是今天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所无法感同身受的。

  终于到了1949年8月,一支穿着草绿色军装、戴着红五星短檐帽的军队来到了雷锋的老家。他们不仅打倒了恶贯满盈的地主、给穷人分得了粮食,还帮助乡亲们挑水、扫地,买柴买菜按价付钱……雷锋深切地感受到,这不就是我们穷人的军队吗?

  雷锋找到这支部队的连长要求当兵,连长没同意,却把一支钢笔送给了他。就这样,雷锋分到了3.6亩耕地和一些生活用品,当上了儿童团团长,乡政府还供他免费到刘家祠堂小学读书。1954年,雷锋加入少先队。1956年小学毕业后,雷锋先后在生产队做秋征助理员,在安庆乡政府当了通信员等工作。

  不到18岁、仅有小学文化程度的雷锋,已经展现出了过人的文学天赋。1958年春,雷锋到团山湖农场就职,县委决定派雷锋学开拖拉机。3月16日,雷锋在《望城报》发表自己人生的第一篇文章《我学会开拖拉机了》。这篇文章的发表激发了雷锋的创作热情,18岁这一年,雷锋陆续创作了短篇小说《茵茵》、诗歌《南来的燕子啊》等作品。

假如雷锋还活着会怎样?

  前些年那些诋毁《雷锋日记》真实性的丑陋知识分子,骨子里面压根儿就看不起穷人——事实上,穷人的孩子绝不比地主的孩子笨!只是在旧社会不占有生产资料的他们,无法学习文化知识,无法获得发展自己特长和兴趣爱好的机会罢了。

  1958年11月,雷锋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号召,从湖南望城来到了辽宁鞍山参加鞍钢建设,出发前还特地跑到了韶山的毛主席故居瞻仰。1959年8月20日,雷锋报名到鞍钢弓长岭矿山参加新建焦化厂工作,因表现优秀,没有政审表的雷锋于1960年1月“破格”入伍,终于光荣地加入了人民解放军,真正成为一名毛主席的战士。

假如雷锋还活着会怎样?

  1961年8月3日雷锋在抚顺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发言稿

  1962年8月15日,雷锋因公殉职,年仅22岁。雷锋入伍后的种种事迹,随着1963年3月5日毛主席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而广为人知。

假如雷锋还活着会怎样?

  雷锋同志生于旧社会,他个人以及家庭在旧社会遭遇了深重的苦难,对于地主阶级有着深刻的阶级仇恨;是毛主席带领劳苦大众推翻了剥削阶级的反动统治,让天下的穷苦人翻身得解放,让雷锋获得了新生。

  《红灯记》里李奶奶对邻居慧莲唱道,“穷不帮穷谁照应?两个苦瓜一根藤。”这就是阶级感情——雷锋对地主阶级、对国民党反动派有多么刻骨的恨,就对毛主席、对工农大众有多么深沉的爱;也正是因为“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才让雷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工作的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和人民的极端的热忱”,为了人民的红色江山奋不顾身。

  正如雷锋同志生前在他的日记里所写道的,“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的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假如雷锋还活着会怎样?

  将雷锋精神表述为“助人为乐”、“做好人好事”,将雷锋歪曲为“志愿者”,显然是对雷锋精神的阉割,把雷锋庸俗化了。这样的阉割与其说是宣传雷锋,不如说是在宣扬武训。

  任何时代都会有武训式的人物,但雷锋只能产生于毛泽东时代,而且只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那是一个“愚公移山”的时代,那是一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时代,那是一个“六亿神州尽舜尧”的时代,在那个时代,无数个“雷锋”在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产生了。

  雷锋,是千千万万劳苦大众在新社会获得新生的代表,而且是最优秀的代表。“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毛泽东思想哺育下成长起来的雷锋就是这样一个身体力行要“一辈子做好事”,自觉要一生为人民服务的“纯粹的人”、“高尚的人”。

  前些年历史虚无主义横行的时候,雷锋以及雷锋精神成了被怀疑、被污蔑、被咒骂的重点对象,这些言论还被一些年轻人以获得了“历史真相”而津津乐道、谬种流传。原因无他,脱离了毛泽东时代的社会环境,站在市场经济“理性经济人”的视角,已经很难再去理解雷锋、理解雷锋精神。

  1996年上映的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讲述了雷锋的战友乔安山,因一次意外车祸造成雷锋死亡,愧疚了一辈子;随后,乔安山留下一系列不是雷锋又恰似雷锋事迹的故事。

  这部影片当时能够获得群众的广泛认可,除了乔安山的事迹本身很感人,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它真实地反映了今天的社会环境,反映了雷锋精神在今天所遭遇的尴尬窘境。

  90年代,乔安山在长途汽车公司当驾驶员,上来了七、八个站长亲戚,都不买票,乔安山对陈站长以权谋私的行为坚决抵制,把他们轰下了车,为此得罪了陈站长。

  汽车行驶途中,一哑巴拦车,他女人难产,乔安山没按规定行车,及时地将产妇送到医院,又受到指责。

  有一次,乔安山驾车救起一位被车撞伤的老人,并将老人送到医院抢救;老人却在家人的压力下,违心地指认是乔安山撞了他,老人女儿还指责乔安山是“撞死雷锋的元凶”……

  影片的最后是乔安山与其亲生儿子乔兵之间语言和思想观念的交锋:乔兵从他爹助人为乐的辛酸事和路遇车匪路霸,车陷泥泞无人助等经历中,认定“雷锋精神已不存在”,乔安山则始终坚信“雷锋精神将世代永存”……

  作为一部正面宣传雷锋精神的电影,结尾似乎也只能这样。然而,笔者却是存疑的。到了新世纪,乔安山曾经的遭遇已经成了普遍存在的“扶不扶”现象;一年一度的“学雷锋月”越来越形式主义,被讽刺为“雷锋同志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

  回到本文开头的问题,如果雷锋同志没有牺牲,他到了70年代大约会以普通一兵的身份,和陈永贵、吴桂贤一样,成为工农兵管理国家的代表,而后者的身份恰恰是基层的农民和工人;而到毛主席逝世之后,雷锋还是会和陈永贵、吴桂贤一样,回到基层……

  到了八九十年代,雷锋依然会“助人为乐”,但乔安山的遭遇恐怕便是雷锋所要面临的遭遇。不过,以《雷锋日记》所展现出来的卓越见识和坚定立场,以雷锋同志的文学天赋,笔者认为他不会沉默的。

  当雷锋同志看到方方、莫言一类的知识分子为地主阶级涂脂抹粉、肆意诋毁土地革命,当雷锋同志看到那些逼死他母亲、累死他哥哥的“乡贤”们穿着西装回来了,当雷锋同志看到自己参与建设的国企工厂被蛀虫掏空、工人下岗,当雷锋同志读到李成瑞的《千人断指叹》、看到珠三角长三角亿万农民工的遭遇,当雷锋同志看到今天的年轻人一面996一面在折叠空间里蜗居……雷锋同志能不拍案而起吗?能不拾起笔头,像魏巍、马宾等同志那样,不惧怕投枪和匕首,顽强不屈地战斗到底吗?

  魂归来兮,雷锋同志!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6
2
0
20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