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未远去:一位90后纪念毛主席的心声

作者:蒙 政 来源:察网 2016-12-25 647

他从未远去:一位90后纪念毛主席的心声

 

有这样一个人,提起他人们总是那样的热泪盈眶;有这样一个人,带领着六亿神州人民站了起来;有这样一个人,开拓了社会主义阵营新的历史篇章;有这样一个人,亲手将自己的画卷撕碎……

不知有多少人曾在同样年少时代就被他的一首诗触动:

少年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

那时年少的他背起行囊走出的小山村,去感悟和体会世界。湖南第一师范、岳麓书院处处留下了他那激扬的文字和思想。青年如何看世界?《心之力》的阐述,让人每每读来仍是那样的心潮澎湃。

他从未远去:一位90后纪念毛主席的心声

作为一个90后,当我开始记事时,时代已经迈过了新世纪的门槛。高中前除了背背记记就是打打闹闹,没甚可说的,直到19岁的时候我读到他的文章《心之力》,才发现我的世界观和格局是那样的渺小,于是乎,我开始走“近”毛泽东。

但是我却发现他的思想已经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了,历史书上虽说毛泽东是新中国的开国领袖,但历史书也明确地说毛泽东晚年犯了很大的错误。我曾数度与同学争吵厮打只为告诉同学们我们要客观的去看待历史人物,在没全面研读历史之前不能被意识形态前者鼻子而妄加评论,然而周围却是一群被应试教育栓牢的高考君,而我却成了“另类”。

进入大学加入了凌云学社,突然发现我并非“异类”,我们志趣相投,我们心忧天下,我们只是被错误舆论思潮压制地喘不过气来。在翻看更深层次的历史资料时我却有了一些额外的发现,于是,我开始走“进”他,直面那个叫毛润之的年轻人——

他当过兵,读过师范,创办过报刊,驱赶过军阀,也曾放弃过赴法留学的机会以更好地研究中国的问题。后来他更是坚定了自己的选择,走向那些挣扎在苦难中的底层群众,并组织群众不断地朝着旧堡垒开火。他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缔造了新中国,而当他发现党变质时,他义无反顾地发动群众奋起将自己亲手缔造的作品打碎!并且矢志不渝地一直走了下去,将自己的生命与这历史浪潮融为一体。

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学习,我对他的敬意越来越重,这绝不是盲目,因为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他是对的!我在两次的假期实践中去了南方的工厂(苏州昆山和深圳惠州),亲身体验过普通产业工人的生存状况之后我悲哀的发现,尽管相比近百年前我们在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有了充足的发展,但人与人之间最本质的关系却倒退了回去。在打败推倒三座大山、革命胜利、告别悲惨的二十世纪之后,呈现在神州儿女面前的并非当初想象的新世界,却是一直阴魂未散改头换面的旧梦魇。

他从未远去:一位90后纪念毛主席的心声

令人感到荒谬的,又何止于此呢?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是高耸的富士康楼顶飞跃而下的青春,是难以计数的诸多工厂里数以千万被压抑的生命;“应试教育”的背后,是日复一日被批量生产的考试机器,是一个个孤单而又迷茫的“空心”灵魂。双十一、双十二、六一八,花样翻番的“狗头促销”是何等的令人讥笑和嘲讽,资产大老板们总有办法掏空你的钱包让你沦为光光族。医疗、教育、房地产,新的三座大山,又在不断的增高和加厚。

进入21新世纪以来,资本的侵蚀和迅猛抬头便成为定局,无论你身在何处,都难以逃脱资本的魔咒,避免被雇佣的命运。在“不争论、不妄谈”的迷惑下所有的问题都被掩蔽,一切都被罩上和谐美好的外衣。在“去政治化”和“娱乐化”的世界里,诸多青年们被分散成孤立的原子个体,未来厚黑学和生拉硬拽强灌而下的心灵鸡汤。教育产业化的今天,办公室似乎毫无悬念,我们所能凭借着貌似只有职场里的无产者与车间里的无产者除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外并没有什么两样。

新世界的到来,注定不是那么的一帆风顺。而当朝阳升起之时,旧梦魇便注定散去。我又想起那个叫毛润之的年轻人,想起那个矢志不渝、从未言弃的战士,那才是他本来的形象啊!穿过历史的迷雾,他本来就不是是城楼上虚幻的政治符号,也不是纪念馆里空虚的躯壳,也不是历史读物里任人涂抹的脸谱,也不应是心中那个遥远的虚幻偶像。然伟人的精神却可以薪火相传,翻过历史的长河,继续照耀着我们前行的路。在今天,怀念他最好的方式,便是沿着他的道路,像他那样,勇敢地走下去。

时代和历史无法复制和倒退,时光走过了123个春秋,时值伟人诞辰123周年纪念日,此文聊以怀恋。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0
6
2
1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