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杜绝浪费的故事

作者:闫伟东 孙玉玲 来源:延安日报 2020-11-07 1004

毛泽东杜绝浪费的故事

闫伟东 孙玉玲

战争年代,面对敌人的封锁,地广人稀的陕甘宁边区,面临缺食无衣、捉襟见肘的困难局面。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通过多种手段来发展经济,不仅成功地克服了困难,还从困难走向了胜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筑牢了革命的物质基础,形成了立党立国的精神支柱。倡导节约和杜绝浪费,则是艰苦奋斗的具体表现形式。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带头节约,杜绝浪费,为全社会形成节约和杜绝浪费的风气,起到了强大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毛泽东杜绝浪费的故事

毛泽东在延安窑洞撰写《论持久战》

拨亮心灯

1939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毛泽东的警卫班战士郭永祥在杨家岭毛泽东住所门前执勤站岗。毛泽东在窑洞里思考问题,不停地来回踱步。那时,延安所有生活物资奇缺,党的领袖毛泽东也不例外,用的是一盏普通的煤油灯。毛泽东将油灯燃着的灯芯压得很小,一闪一闪地发出一点微小的光亮。由于灯光太暗,视线不好,毛泽东思考问题过于专注,有时会碰到椅子或者其他器物。郭永祥在门外看到了,就悄悄走进屋内,把灯芯挑长,顿时油灯火苗蹿了上来,屋内亮堂堂的。郭永祥转身要走,被毛泽东叫住了。

毛泽东和蔼地问:“多大了?”

郭永祥赶快回答:“20岁了。”

毛泽东问:“识字不?”

郭永祥答:“识的不多,在队伍里学的,200多。”

毛泽东说:“年龄还小啊,要加紧学习,将来国家建设需要你们的才智。”

毛泽东说着,顺手拿起一支毛笔,在纸上写下“节约”二字。用手指着“节约”二字问郭永祥:“认识这两个字吗?”

郭永祥赶快回答:“认识,节约。”

毛泽东说:“给我说一下这两个字的意思?”

郭永祥得意地说:“节约就是能节省就节省,不浪费。”

毛泽东对郭永祥点点头道:“你学习得不错,对字面意思能理解。”

郭永祥听到毛泽东表扬自己了,赶忙说:“我学得不够好,还要学认更多的字。”

毛泽东眉头皱了一下:“我们学习要同实际结合起来,同工作结合起来,同党的事业结合起来,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你能结合咱们的现状,谈谈对节约一词的认识吗?”

郭永祥愣住了,不知所措地看着毛泽东。

毛泽东看着郭永祥:“比如节约一词,我们党一再号召要艰苦奋斗厉行节约,可有些同志就是理解不了,还存在浪费现象,这个问题值得深思啊。就拿这煤油灯来说吧,特别需要节约。”

郭永祥迷惑地看着毛泽东。

毛泽东严肃认真地说:“目前咱们陕甘宁边区很困难,没有工业,所有工业品要到国统区去购买,加上国民党顽固派对咱陕甘宁边区的严密封锁,更是难上加难。就拿这煤油灯里点的煤油来说,要到国统区出高价购买,通过人工穿过封锁线运到延安来,这要付出多少资金、人力呀。这还是顺利的情况下,不顺利的话,还会有人牺牲,我们党付出的就更多了。少用一点灯油,就是节省人力物力资金。我们要最大限度地节约,避免浪费,把有限的资源集聚起来,用在抗日事业上,抗日事业就有了雄厚的人力物力资金基础,我们中华民族的抗日事业就会早日完成。”

郭永祥一听,不由自主地吐了一下舌头,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毛泽东和蔼地说:“再说这煤油灯。读书写字的时候拨亮一点,思考问题的时候拨暗一点,就是依据实际工作需要节约的一种方式。”

郭永祥赶快给毛泽东敬了一个军礼:“毛主席,您用这盏油灯拨亮了我的心灯。”

毛泽东看着郭永祥满意地点点头,郭永祥赶忙过去把煤油灯再次拨暗,悄悄走出窑洞,站在了自己的哨位上。

口袋烧鸡

1941年春,国民党在宜川、洛川一带集结重兵,大有闪击延安之势。面对这一严峻局势,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调八路军主力部队三五九旅开进南泥湾。根据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的指示,一方面加强边区南线防务,防止和打击国民党顽固派进攻延安;另一方面在时刻保持战斗准备情况下,以南泥湾为中心,实行屯田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进行军需自给。

三五九旅初到南泥湾,生活极为艰苦。没有房子住,就搭草棚子;没有粮食,官兵一起到50公里以外的供应站扛粮食;没有菜吃,大家上山寻野菜、采蘑菇。面对这种状况,三五九旅积极响应党中央发出的大生产运动号召,提出了“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救保卫党中央”的口号,开展大生产运动。

首先要解决的是缺少农具的问题,王震旅长就亲自领导干部战士用废铁和弹片打制。就这样,上至旅首长,下至每个战士,全部投入到开荒生产中来。到1943年,开荒种地达10万亩,收细粮1.2万石,蔬菜折粮0.3万石(3斤菜折1斤粮),共1.5万石,还喂养猪4200头、牛820头、羊7800只。此外,三五九旅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同时,还办起了纺织厂、被服厂、造纸厂、化工厂、制鞋厂等。其中,大光纺织厂年生产棉布9000多尺,生产毛毡千余条,毛巾2000余打;制鞋厂年生产单鞋2500余双,棉鞋1200余双;化工厂年产肥皂10余万块;被服厂年产单衣2.5万套,棉衣1.2万套;榨油厂年产食油2万余斤。还开办了木工厂、皮革厂、陶瓷厂等。驻地的草棚都建成了窑洞,指战员们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产品除供部队所需外,有的产品还可向社会销售。由于产品种类多、质量好,受到边区广大群众的好评。南泥湾也成为“陕北的好江南”。

毛泽东杜绝浪费的故事

毛泽东在南泥湾视察八路军炮兵团

1943年10月26日,毛泽东在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彭德怀、邓发、张闻天、彭真等陪同下,到南泥湾视察。其间,毛泽东到田间、营房、伙房看了部队生产、训练、生活情况,向干部战士热情问好。10月30日,毛泽东在视察三五九旅返回延安的途中,又专程来到位于九龙泉的三五九旅七一九团视察,听取了王震的汇报,并吃了顿午餐。王震向毛泽东一行汇报说:“部队做到了全部自给,不拿公家一粒米、一寸布、一分钱。”毛泽东高兴地说:“困难并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大家动手征服它,它就低头了。大家自力更生,吃的、穿的、用的都有了。目前我们没有外援,假定将来有了外援,也还是要以自力更生为主。”“我们用自己动手的方法,达到了丰衣足食的目的。我们的军队既不要国民党政府发饷,也不要边区政府发饷,也不要老百姓发饷,完全由军队自己供给。这是一个创造,对于我们的民族解放事业该有多么重大的意义啊!”

为了给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送行,三五九旅用自产的粮食作物精心准备了一顿丰盛的午餐。他们选了两只自养的鸡,在山里采来香草,熬出带香味的水。用带草香味的水煮熟了两只鸡,在木炭火上烤好,做出了两只烧鸡。两只烧鸡颜色金黄,香味扑鼻,成为餐桌上最醒目的一道菜。毛泽东看着烧鸡问王震:“战士们能吃上烧鸡吗?”王震回答:“战士们一周可以吃上两次猪肉,每次人均四两。一个月可以吃上一次鸡肉和羊肉,人均半斤。过年过节,猪肉、羊肉、鸡肉管饱。”毛泽东高兴地说:“这就好。只有战士们能吃上肉,我才有资格吃这烧鸡。”在当时食物奇缺年代,毛泽东和朱德也难得品尝到这样的美味,很快两只烧鸡只剩下骨架。用餐完毕,毛泽东问餐厅工作人员:“这鸡骨怎么办?”餐厅工作人员回答:“只能扔掉了。”毛泽东一听连说:“太可惜了,太可惜了。”餐厅工作人员看着毛泽东眨巴眨巴眼睛,不知所措。毛泽东用手拉开上衣口袋,餐厅工作人员赶忙把两副鸡骨架装了进去。毛泽东走出餐厅,随行人员马上给毛泽东照了一张照片,上衣口袋鼓鼓囊囊的。传说毛泽东回到延安后,将鸡骨架熬了两次鸡汤。

后来流传下来这样一个故事,三五九旅用南泥湾山里的香草制作而成的烧鸡,毛泽东吃了赞不绝口,连剩下的鸡骨架都装在口袋里带走了。人们就给这种烧鸡起了个美名,叫“口袋烧鸡”。

毛泽东杜绝浪费的故事

南泥湾大生产运动

“这就对了”

陈德发,陕甘宁边区时期安塞县四区马家沟村村长,1943年、1944年连续两年被边区评为特等劳动英雄,参加了边区召开的两届劳动英雄与模范工作者表彰大会。

1943年11月26日至12月16日,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劳动英雄与模范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延安召开,表彰大会会场设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前广场。主席台是临时搭建的,底下放着长条形木凳,木凳上铺着木板。会议有一项议程,各县向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敬献锦旗,安塞县推举陈德发向毛主席献锦旗。安塞县给毛主席献的是一面长方形红旗,上方穿一根长长的木棍,四边挂有黄颜色的穗子,中间绣着“敬爱的人民领袖”几个字。

献锦旗开始,首先由延安县吴满有和安塞县陈德发分别向朱总司令和毛主席献锦旗。吴满有稳稳走上主席台给朱总司令献上了锦旗。陈德发精神抖擞,迈着正步走上主席台给毛主席献锦旗,没想到脚上用力过大,踩在木板上有弹性,快到毛主席身边了,木板的弹性把陈德发弹了起来,身子一斜,险些摔倒。坐在主席台凳子上的毛泽东赶快站起,向前跨了一步,一把扶住了即将跌倒的陈德发。陈德发顿时慌了神,不知如何是好。毛泽东扶陈德发站好,左手接过锦旗举起右手向陈德发敬了一个礼。陈德发急忙说:“毛主席,我还没给您行礼呢。”毛泽东笑着说:“本来就该我先给你行礼。你是劳模嘛,生产出了粮食,为支援抗日战争出了大力。”陈德发非常激动,赶忙双脚并拢向毛主席鞠了一躬。

会后,毛泽东请吴满有、申长林、陈德发、王德彪4个劳模去杨家岭家里做客。毛泽东家里陈设很简单,在地上放个小炕桌,四周摆放了5个小方凳,毛泽东坐在小炕桌旁同劳模谈话。陈德发认为自己给毛主席献锦旗出了“丑”,既紧张又拘谨。

毛泽东看着陈德发说:“小陈,别紧张,随便点。你们村生产情况怎么样?”陈德发拘谨地回答:“我们村11户40来口人。前年(1941年)我当村长后响应大生产运动号召打粮100来石,去年(1942年)打粮140来石,今年(1943年)组织开展劳动竞赛,打粮220来石。”毛泽东满意地点点头,又问:“小陈,你看群众公粮任务重不重?”陈德发说:“说实话,不轻松。要完成公粮任务,从早到晚要苦干哩。”毛泽东点点头,说:“群众愿意吗?”陈德发说:“愿意。咱们为了打日本鬼子,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前方的将士流血牺牲,后方的老百姓多吃点苦多流点汗,是应该的。”毛泽东又问:“群众余粮能吃多长时间?”陈德发说:“人均余粮1.5石,1石是300斤,1.5石是450斤,足够一年半的口粮。加上瓜菜,够吃两年,可以说实现了耕一余二(耕种一年余两年的口粮)。遇上灾年,吃稀点,挖些野菜填补,够3年的口粮。”毛泽东又满意地点点头道:“我们收公粮首先要保证群众利益,保证群众不受饥饿。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我们的政府,都是人民的,一切要为人民利益着想,决不能让广大劳动人民吃亏。”

说话间,饭端上来了。黄米干饭,4个菜。4个菜分别是炒土豆丝、炒萝卜片、猪肉炖粉条、酸菜烩豆腐。厨师说:“毛主席招待你们劳模,特意让做了几个好菜。”4个劳模看着饭桌上的饭菜,感觉毛主席的伙食标准太低了,都有点过意不去。毛泽东乐呵呵地看着劳模们说:“快吃吧,我今天沾你们的光,享口福了。”

陈德发端起碗,用勺子往碗里盛米饭,一不小心,把几颗米粒掉在饭桌上。陈德发怕别人说自己毛手毛脚,赶快把米粒往桌下扒拉。毛泽东眼疾手快,一把抓住了陈德发的手,劳模们都停止了吃饭,看着毛主席。毛泽东细心地把桌上的米粒一颗一颗捡起来,放进自己嘴里咀嚼着。

其他劳模都不敢吭声,吴满有说:“毛主席,就您的饭,我们几个劳模都管得起。掉在桌上的几颗米粒,您就别吃了,寒酸我们是吧?”毛泽东抬起头来,扫视了一圈劳模,嘻嘻一笑道:“怎么,看我这吃相难看啊?”申长林、陈德发、王德彪赶快说:“不难看。”毛泽东认真地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群众生产的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呀,我们不能浪费一粒。我说你们劳模,今后不光在群众中要当生产粮食的模范,还要带头当节约粮食杜绝浪费粮食的模范。发挥出你们的示范作用,带领和引导群众形成节约粮食杜绝浪费的好风气。”

吴满有说:“今天亲眼见您爱惜粮食不浪费,回去我就给群众讲,在毛主席家吃饭毛主席把掉在桌上的米粒都捡起来吃了的故事,让大家向您学习,节约粮食爱惜粮食,杜绝浪费粮食。”

陈德发跟着说:“对,我们给群众讲毛主席捡米粒吃的故事,教育群众形成节约粮食杜绝浪费的好习惯。”

毛泽东乐呵呵地说:“这就对了。给你们劳模称号,合格呀!”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2
0
0
6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