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事件告诉人们,私有化并不能消除垄断

作者:千钧棒 来源:察网 2018-07-28 1066

疫苗事件告诉人们,私有化并不能消除垄断

千钧棒

疫苗事件告诉人们,私有化并不能消除垄断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忽悠老百姓误导改革的一个很有欺骗性的说法是,公有制造成垄断,只有全面、彻底私有化才能消除垄断。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作为西方国家在中国的代理人的重要部分,他们反对公有制甚至是要彻底颠覆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进而改变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这是这些人的阶级本性和政治立场决定的,不必要感到奇怪。本文只是专门就他们忽悠人们的所谓的“只有私有化才能消除垄断”的说法进行评论。

周新城教授曾经发表题为《警惕“著名经济学家”妖魔化公有制经济的“理论”》的文章,里面指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提出的几种谬论:

一是国有企业没有效率论;二是国有企业与民争利论;三是国有企业是垄断企业论;四是从竞争性领域退出论。

对某些人提出的“国有企业是垄断企业论”, 周新城分析道:

【“自200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开始审议《反垄断法》以来,有人就利用这一机会,把国有经济称之为“垄断行业”,把国有企业称之为“垄断企业”,竭尽攻击、污蔑国有经济之能事。在反垄断的旗号下,要求“国退民进”,还“利”于民。一时间舆论纷纷扬扬,造成了一定的声势”。】

对于所谓的“国有企业是垄断企业论”,下面分几方面进行评论:

一、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是反对垄断还是反对国企?

这是一个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重大是非问题。

1、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垄断。

垄断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出现于资本主义社会,是竞争的对立物,又是竞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列宁也指出,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说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因为几十个大型企业彼此容易达成协定; 另一方面,正是企业的规模巨大造成了竞争的困难,产生了垄断的趋势。

在资本主义经济里,垄断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结合我国《反垄断法》的规定,垄断行为是指:排除、限制竞争以及可能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

2长生生物有没有垄断行为?

关于这一点,网络上的信息已经够清楚了。

长生科技公司的前身,是技术过硬、产品优良、效益显著的国有企业,因为产权不明晰,好端端的国有疫苗企业被股份化、私有化了,产权被明晰到并不懂得生物技术的高俊芳手里,高俊芳一夜暴富,成了流失的国有资产法人。

疫苗事件告诉人们,私有化并不能消除垄断

而这些年来出问题的恰恰绝大部分是这些私有企业。

疫苗事件告诉人们,私有化并不能消除垄断

高俊芳、韩刚军和杜伟民均成为了长生生物的股东。而从长生生物中走出的这三个人,此后分别成为了国内狂犬病和水痘疫苗、流感疫苗、乙肝疫苗的领军人物。并且占据了国内疫苗市场的半壁江山。

杜伟民与韩刚军最为成功的创业当属江苏延申。根据资料,江苏延申的实际控制人是杜伟民与韩刚军。

一句话,从网络上了解到的资料看,这些出现问题的疫苗企业都不是国企,而是通过对国有企业私有化变成的私企。而这些私企凭借其控制的巨额资本,足够的生产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通过协定、同盟、联合、参股等方法,操纵与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或流通,以获取高额利润。一句话,就是在二类疫苗市场形成了垄断。

有网友指出:

【这次疫苗事件倒是一个现实例证,一类疫苗国企垄断,这些年没出过什么问题。二类疫苗初衷是开放市场自由竞争,让市场这只手调控。结果在中国现环境下,二类疫苗变成了官商勾结的主场,生产企业,医药代表,疾控部门形成了利益产业链。乱象丛生。】

3、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反对垄断吗?

在2008年中国的《反垄断法》出台之前,经济学家张维迎“感到很大的担忧”。

他认为:

【反垄断法就是反对大企业及其成长的法案。但在现实中,我们看到,标志经济发展的很多现象,如新产品的出现、劳动收入的提高、社会财富的增长等,很大程度上是靠大企业来实现的。可以说,反垄断法的理念跟现实经济的状况并不相符,特别跟经济发展中不断涌现的企业成长形成一个明显的矛盾】。

他进一步论述说:

【寡头竞争对社会有利】。

既然是这样,怎么办呢?他提出:

【准入自由:垄断与竞争的真正界限。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把企业定义为一种创新的工具、一个信誉的载体,而不仅仅是一个生产单位,反垄断法所依赖的经济理论基础就不再存在。经济学家们不喜欢垄断,但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没有对垄断和非垄断提出一个很好的界定,这是一个遗憾。其实,仔细想想,垄断真正成为一个问题,只是因为政府强加的限制,破坏了市场竞争的基础

在2002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国际研讨会”上,张维迎谈到基金市场的发展时表示:

【有些人认为消灭了一股独大,便什么都好了,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作为中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领军人物的张维迎在关于经济领域的反对垄断的问题上,他不赞成制定《反垄断法》,他认为“寡头竞争是最适应创新需要的市场结构”, 他认为是“政府强加的限制,破坏了市场竞争的基础”。他并不认为“消灭了一股独大,便什么都好了”。他的关键目的在于“准入自由”。

从张维迎的一系列高论,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并不反对垄断,反而是反对制定《反垄断法》,他反对的是“政府强加的限制”。而且认为只要“准入自由”,就不属于他们反对之列。

通过上面的材料,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反对的不是垄断,如果企业不是国有的,他们认为越垄断越好。他们反对的是作为公有制的经济基础的国有企业。

二、谁应该对“长生生物”的疫苗造假事件负责?

如果“长生生物”是国有企业,现在一小撮人早就闹翻天了,偏偏是私有企业并且还形成了行业垄断,所以他们必须误导舆论,让舆论有利于他们鼓吹私有化,否定公有制,扼杀民族工业,煽动民众让事态向对政府不满的方向发展。

1、他们回避私有企业的垄断问题,把责任完全推到政府身上。

此时此刻,他们就回避垄断问题了,因为这会触及到私有化并不能消除垄断这个核心问题,他们拼命转移大众的视线,认为政府监管的问题是关键性因素。疫苗出了事之后,大家都在讨论监管问题,我们不妨看一看以前某些自由派“经济学家”对监管又是怎样说的。

疫苗事件告诉人们,私有化并不能消除垄断

疫苗事件告诉人们,私有化并不能消除垄断

疫苗事件告诉人们,私有化并不能消除垄断

在政府监管的问题上,张维迎认为:

【一开始,政府没有任何监管,企业可能不会讲信誉,政府监管增加后,企业信誉就会增加。但当监管超过一定的临界点时,就会出现只有监管不讲信誉的现象。监督部门的处置权越大,未来就越难预期,机构就越会只注重短期目标。更多的监管就会创造一种租金。如果大家都在寻租的话,信息真假便变得无所谓。为什么监管越多,企业就越不讲信用呢?第一,监管越多,未来的事情就越不确定。今天上市了,明天就摘牌了,未来很难预期以后,大家就只会关心眼前,不会关注长期行为。如果没有长期目标,就不会讲信用。而企业不讲信誉,又会引发加强监管,结果就演化成为只有监管没有信誉】。

把企业的不讲信用归咎于政府加强监管,这种奇葩说法只有张维迎这种奇葩人物才能说得出来。

而现在,私有企业出现了问题,为了掩盖私有化的罪恶,一小撮人却引导公众舆论把问题的焦点往政府监管方面转移。

企业的不讲信用归咎于政府加强监管;现在企业尤其是私有企业出现了问题,原因却是政府不加强监管,只有自由派公知才能如此的“总是有理”。

2、既然无法洗地,干脆里应外合,配合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战。

有一种方法叫“因势利导”,意思是,当形势的发展不以人们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时候,就把事情的发展尽量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引导。这种方法正义力量会使用,一小撮人也会使用。

由于这次是私有企业出现了问题,无法给公有制抹黑,想把责任推给政府,连他们自己也底气不足,于是就因势利导,利用广大民众对国产疫苗的不放心和对有关监管部门的不满,煽动民众向政府施压,又想重演“三聚氰氨”那一幕。利用某些事件打击民族工业。

疫苗事件告诉人们,私有化并不能消除垄断

疫苗事件告诉人们,私有化并不能消除垄断

他们利用这样做,对美国的通过贸易战迫使中国屈服进行战略配合,最起码也是战术上的配合,通过打垮中国的民族产业为美国全面占领中国的市场扫清道路。

然而,经过了那么多年自由派人士充当反面教员,他们的邪恶实质早已被广大民众所认清。很多人会对疫苗事件的责任人和监管部门的渎职者极度愤怒,但是一般不会上一小撮人的当,再做这种被一小撮人利用,自毁根基的蠢事。

三、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要看清楚什么?

综上所述,疫苗事件告诉人们,私有化并不能消除垄断,而在那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国有企业之间也有竞争,因此也不存在他们所说的国企的垄断。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反对的不是垄断,因为他们还反对制定《反垄断法》,他们是出于政治目的反对国企,从张维迎大谈特谈垄断的好处就是明证。他们需要的是彻底否定公有制和取消国有企业,如果能够达到这个目的,那么他们认为越垄断就越“对社会有利”。平时他们反对监管部门监管,因为这样不利于他们胡作非为,但是一旦出现了问题,他们必须归咎于“监管不力”,否则就掩盖不了私有化的罪恶。当所有这些招数都无效的情况下,就主张全部进口,把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拱手送给外国,把中国的命脉交给别人控制,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企图通过贸易战迫使中国屈服的时候,里应外合,把事情的发展引导到对美帝有利的方向去。这就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前前后后的一系列表演给人们的深刻印象。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3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