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安东、吕俊彦:新质生产力与人的现代化

作者:朱安东 吕俊彦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5-01-18 2312

朱安东、吕俊彦:新质生产力与人的现代化

摘要: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对于实现人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一方面,人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与目标,依托于新型生产力的进步与变革,指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标。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将人的现代化置于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位置,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动力和生产主体的变革,在克服资本主义生产局限中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境界。基于人的现实需求,新质生产力将在完善生产关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国家安全等方面深度赋能,助力人的现代化发展。

习近平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1](P594)“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2](P56)这一论断揭示了人的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原则。习近平针对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课题,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系列重要论述,制定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任务,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前景,致力于让现代化更好地回应人民各方面诉求与多层次需要。在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相互促进的过程中,人的现代化是新质生产力的生发点与着力点,新质生产力又是人的现代化的新动力,二者同处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指向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新质生产力与人的现代化发展的内在关联

1. 人的现代化需要生产力的进步与革新

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开始于物质生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共同发展、有机联系的。而人作为现实的、从事生产活动的人,“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3](P520)在此意义上,人的现代化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具有密切的关系。

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将生产力视为研究经济发展形态以及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切入点。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人类历史进步和人的解放。生产力的进步不断推动人追求与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助力人的现代化的进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考察了人的历史发展的三种社会形式,分析了人步入全面发展的三个阶段。在生产力水平不足的发展阶段,“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4](P52)形成“人的依赖关系”状态,人的独立性与自由个性此时难以得到发展;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将达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4](P52)的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中的人虽然已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4](P52)但这始终是为更高级的、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而创造现实基础的过渡阶段,即“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4](P52)而只有当生产力获得极大发展后,社会才能最终呈现“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5](P683)现代化的人才能实现应然状态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人即劳动者在构成生产力的诸多要素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科学技术也一贯被视为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第一,就劳动者即从事劳动的人而言,他们是生产力发展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之一。马克思就此指出“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5](P59)劳动者个人能力的提升带动着生产力的进步,这既是人的现代化发展的目标与方向,也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路径与过程。第二,鉴于劳动过程中的简单要素包括“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5](P208)除了劳动对象的变化外,生产力的进步也体现为生产工具的更新,即机器体系的发展及其应用,这对于人的现代化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认为,工具、机器与技术不仅是主体的人与客体的自然之间建构关联的中介,还是人类“臂和腿、头和手”[5](P208)的延伸。由此,工具是人“活动的器官”,并通过“延长了他的自然的肢体”使人有能力“把这些物当做发挥力量的手段”,[5](P209)从而让“机器则代替工人而具有技能和力量”[4](P185)那般,为人们提供生存与发展的能力。第三,科技对于生产力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4](P188)恩格斯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提道:“科学又日益使自然力受人类支配。这种无法估量的生产能力,一旦被自觉地运用并为大众造福,人类肩负的劳动就会很快地减少到最低限度”,[6](P464)科学技术帮助人类走过了敬畏自然、依赖自然到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不同阶段,每一个阶段的跨越都伴随着科技的进步。随着生产力与科学的深刻结合和发展,科学技术现代化进程恰恰是人的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

新质生产力作为变革发展方式与生产方式的先进生产力形态,其概念的提出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内涵的进一步丰富和创新,还对实现人的现代化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一方面,人的现代化有赖于生产力的高度进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能够为摆脱“人的依赖性关系”与“物的依赖性”,从而迈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阶段创造必要与坚实的条件。新质生产力不仅是传统生产力的局部优化与更新迭代,更剑指革命性的技术突破、创新性的生产要素配置以及深度的产业转型升级,在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跃升的同时,还将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7]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具有强大的发展动能,能够引领与创造新的社会生产时代。第一,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知识与技能的更高要求,将鼓励更多高素质的科技人才与战略人才施展才华,这又进一步要求提升人民群众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第二,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要的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将进一步解放劳动者并拓宽生产的空间属性,通过人工智能、数字平台与工业互联网等新型生产工具实现生产效率的提升,满足数字经济时代人的发展需要。第三,新质生产力大大拓展了劳动对象的种类与形态,在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时代契机下,劳动者将通过数字化赋能,利用如大数据算法与算力等新型劳动资料,获取并改造数字劳动对象,发展新形态的数字生产力。习近平指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8]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9](P3)的发展任务。由此可见,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与实践,将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人的生存与发展方式,为人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2. 新质生产力顺应人的现代化的目标追求

习近平指出,“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0](P22)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要“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9](P35)可见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中国式现代化是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的现代化,其目标追求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其重点主要是围绕“人”而展开的。在探讨生产力推动社会变革与人的发展的核心议题时,应着眼于人的现实发展需求,从而辨别物质生产是否能够回归到人的现代化本质上。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根植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指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顺应人民对高质量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推动着人的现代化。

从价值层面分析,新质生产力所推动的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以人的现代化作为价值追求与依靠力量。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价值逻辑既蕴含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总的历史指向,又面向历史过程中人民对现实生活的合理需求,这印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服务人民、为了人民的根本宗旨。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在促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出的巨大潜力,将使其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向更深层更广阔的科学领域拓展并全方位覆盖人民的发展需求。这不仅有助于让人民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中,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发展目标,还能同时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各个方面的需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即成就人的现代化。

从实践层面分析,新质生产力的提出能够具体指导和服务于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目标。人的现代化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伴随着新质生产力所主导的革命性技术突破与产业转型升级,现代化产业体系已日趋呈现更高质量与更大规模的发展特征,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增进民生福祉,推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与社会财富的创造,为人的现代化发展夯实物质基础。但与此同时,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因素依旧存在,这亟须创新生产力理论指导与纠正我国现代化发展尚存的难题。通过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现代化实践寻找新的生长点与突破口,依靠新质生产力所衍生的新产业、新模式与新动能,积极调节地区、行业及城乡等多方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人的现代化发展。

二、新质生产力助力人的现代化发展的时代价值

1. 进一步巩固生产的驱动力所发生的质变

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构想,是对人的本质的全面回归与占有,其核心是人驾驭物与资本,同时以人的需要驱动生产力的革新。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以资本的逻辑为核心动力,马克思就曾指出“资本的生产力是社会劳动生产力的资本主义表现”,“资本改变生产方式的形态”。[4](P392)数百年来,即便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有了质的飞跃,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却不曾改变。这一矛盾所决定的劳动与资本、劳动者与资本家的对立,必将促使社会生产力的无限发展与资本增殖的有限目的发生矛盾,以至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愈发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生产过剩和投机盛行的时期,生产力伸张到极点,直至越过生产过程的资本主义限制。”[11](P554)资本主义国家周期性出现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不断在验证和提醒着人们马克思的这些论断。以此为鉴,我国自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以来,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把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发展生产的根本动力,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当前,以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驱动以人的现代化为目的的生产,将进一步巩固生产的驱动力的这种质变。习近平强调:“我们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以适应科技新变化、人民新需要”。[12]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凸显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摆脱传统西方经济增长方式的生产力发展路径,不以资本增殖为根本动力和目的,而是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为人民的需要寻找新的产业增长点;不以资本增殖和资本主义再生产为核心驱动力,而是以满足人民对数字技术领域下的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具备前瞻性、引领性、颠覆性技术愿景的需求为归旨,致力于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大力改善人民生活。

2. 进一步巩固劳动者的生产主体地位

资本追求增殖的特性使其忽视劳动者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劳动者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会说话的工具”,[5](P777)而在以新质生产力为驱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下,劳动者将进一步成为生产实践的主体与中心。资本逻辑采用单一化的标准物化了劳动者,即“把工人完全变成了简单的机器,剥夺了他们独立活动的最后一点残余”。[3](P390)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追求自由全面发展的潜能,使劳动者单纯地沦为资本或机器的附属物,正如马克思所揭示的那样“在资产阶级经济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时代中,人的内在本质的这种充分发挥,表现为完全的空虚化;这种普遍的对象化过程,表现为全面的异化”。[13](P480)这种异化的存在让个人在生产中只存在工具性价值,人的发展被物的权力所钳制与束缚。习近平明确指出:“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14](P150)自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以来,劳动者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就得到了彰显,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发挥,生产力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当前和将来的一个时期,随着我国传统生产力向着新质生产力持续进阶,劳动者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劳动者的能动性与多元性将被愈发重视并得以全面显现。具体而言,一方面,快速增长的高新科技知识与新型劳动技能将要求劳动者的素质进一步提升。劳动者将能凭借广泛的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发挥主导生产的作用。这将大大有利于提高劳动者驾驭科技、驾驭资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劳动者的智慧深度和创新广度。另一方面则是在“科技共享共创共赢”的社会氛围下,现代化建设与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将引发一系列经济与社会的变革。这种变革不仅能够助推劳动者个体的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更能激发全体人民参与创新的动力与活力。通过人民参与“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建设,将有助于激发人们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形成创新的新型发展态势。

3. 进一步克服资本主义生产的局限性

马克思揭示的利润率下降规律充分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局限性和历史过渡性。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需要降低劳动力成本以应对利润率的下降,进而在生产部门中形成较高的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在生产资料相对有限且劳动者素质基本不变的条件下,劳动力的供给增加未必会增加社会总收益,反而会使劳动力市场在供过于求的情况下降低劳动报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一极是平均利润率长期下降的必然趋势,另一极则是延缓这一趋势而形成的廉价劳动力与庞大的产业后备军。然而资本主义生产活动只有当有利润可图时,企业才会进行生产。可见利润率长期下降的趋势,会使资本主义生产活动的动力衰退,大幅限制整体经济的增长动能。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则从根本上克服了资本主义生产在这方面的局限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15]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以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其目标是提高全要素劳动生产率,不断提升生产要素组合效率。这种新型发展模式不但会促进劳动效率的提高,使劳动贡献与劳动收益更加匹配,还将从根本上推动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的方式、劳动与生产的组织形态等方面的创新与变革,促进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开辟更为高效的可持续发展新境界。

4. 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理论与实践

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构建了一套现代化理论,把西方的现代化道路美化成唯一可行的“普世”道路。然而其本质是主张只有资本主义模式才能够实现现代化,认为所有的国家都只能通过西方式的资本主义道路才能实现现代化。从政治上看,西方现代化实质上推行的是精英政治,迷信国强必霸的“修昔底德陷阱”,主张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并干涉他国事务。从经济上看,西方现代化以资本逻辑为底层逻辑和理论基础进行全球范围资本扩张,往往以自由之名,行掠夺之实。另一方面,西方现代化的鼓吹者竭力宣扬财富的创造与积累,却模糊了人民之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财富创造的核心地位,更忽视了绝大部分人的生存现状。习近平就此指出:“西方现代化的最大弊端,就是以资本为中心而不是以人民为中心,追求资本利益最大化而不是服务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导致贫富差距大、两极分化严重。”[16]当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陷入经济停滞、金融泡沫巨大、社会矛盾尖锐、政治危机频发,乃至文化危机深化的泥潭之中,世人越来越认识到西方现代化的局限性与不可持续性。

中国式现代化则与之有着根本区别。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实现人的现代化,这是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关键之所在。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是相辅相成的。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立场,着眼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体范畴,而新质生产力以人民需求得到质的满足为价值追求,以人民的发展需求作为生产力提升的不竭动力,二者均将人的现代化置于现代化建设的突出位置。第二,中国式现代化以“现实的人”为价值主体,以西方现代化的种种弊病为镜鉴,致力于克服资本逻辑对人的异化问题,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现代化等于资本化”的迷思。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吸收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切积极因素,始终自觉把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追求。第三,中国式现代化使我国取得了世所瞩目成就,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为全球南方国家自主发展从而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不同于西方的理论、道路和空间。与此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将在诸多前沿领域推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这将进一步印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比资本主义更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向世界展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与中国力量。在此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将得益于新质生产力的坚实支撑,而新质生产力也将在以高质量发展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下得以快速发展,二者均根植于社会主义人的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彰显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超越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先进性。

三、新质生产力赋能人的现代化发展的现实意义

1. 以逐步完善的生产关系适应人的现代化发展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能否改革旧有生产关系以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决定社会能否实现跨越式进步的关键所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9](P11)马克思强调“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率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3](P603)站在唯物史观视角审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更需要完善相应生产关系中的劳动关系与所有关系,进而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良性发展。其一,要明确国家与政府在完善生产关系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发挥政府引导培育与市场调节驱动的共同作用,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活力,以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着力打通束缚人的现代化发展的堵点卡点。其二,要积极利用新质生产力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特点,创造更多更优质的新型劳动力岗位,优化劳动关系中的分工协作关系,促进消费结构以及社会结构等全方位的转型,拥抱现代化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其三,要进一步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进一步扎根人民与劳动者的现实需要。应健全适应人的现代化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与产权结构,构建更加公平的营商法治环境,切实维护劳动者与消费者权益,完善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相匹配的收入分配制度等,进而推动全体人民在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下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现代化的建设成果。

2. 以新质生产力的创新需求推动人才工作机制创新的良性循环

新质生产力作为知识密集型与创新驱动型的新型生产力,为人的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提供了崭新的机遇和条件。此外,当前教育对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与战略性作用日渐凸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已成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先决条件与迫切要求。由此可见,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则是培育和形成高素质的劳动主体。人的现代化必然要求实现人才的高质量发展,这就既需要通过教育实现人的观念、知识和认知能力的提升,以人的全面发展推进技术与产业革命,又要以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需求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储备、文化素质与劳动技能,以此形成“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良性循环,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质生产力人才”的队伍支撑。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更需依靠新质生产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将人口规模巨大的压力转化为超大规模人口优势与市场优势,促使人口红利转化为潜在的人才红利,汇聚蕴藏在人民中的无穷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创新的活力与动力。

3. 以新质生产力的绿色理念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特征

人的现代化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强调“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8]这表明新质生产力不仅是重视发展与保护生态平衡的绿色生产力,还是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友好型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实践彰显着人类改造自然手段和方式的明显进步,人类利用自然规律服务于生产生活的先进方式,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随着新质生产力生态属性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并确立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逐步将生态环境成本纳入国民生产体系,优化自然资源配置和利用,加快经济体系的绿色转型,形成经济系统的绿色循环发展,强化生态环境法律机制,进而超越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先污染、后治理”“控制自然、掠夺自然”的资本主义反生态性发展模式,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

4. 以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定位保障国家安全与人民安全

人的现代化进程要求一个和平和安全的发展环境。在我国坚定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之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公开抛弃了他们曾经大力鼓吹和强制推行的自由贸易规则,在假借安全名义或通过“泛安全化”的政策手段增强科技垄断霸权的同时,采取多种手段限制和打压我国的科技发展,践行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的发展战略,极大地增加了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风险隐患。产业链安全是经济安全、国家安全和人民安全的基石与重要构成,在此意义上,我国急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形成新型工业化,同时围绕产业链布局重点、供应链安全堵点与核心技术卡点精准规划,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高水平自立自强,突破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发展困境。这既是保护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及经济、人民安全的必要举措,同时也是对美国等霸权国家发动贸易战科技战最为有力的反击与应对。近年来,国际一些地区冲突的热点不断增多,某些国家更试图在我国周边挑起事端,对我国的安全和发展形成了潜在的威胁。为更好地应对这些威胁,通过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来进一步加强我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也成为保障国家安全和人民安全的重要途径。

结语

恩格斯曾对先进生产力进行了描绘与畅想:“摆脱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局限性的社会可以更大踏步地前进。这个社会造就全面发展的一代生产者,他们懂得整个工业生产的科学基础,而且每一个人对生产部门的整个系列从头到尾都有实际体验,所以这样的社会将创造新的生产力”。[17](P313-314)如今,在我国大踏步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之时,新质生产力正是适应时代发展与人民需要的先进生产力形态。这种生产力以人的现代化发展为驱动力和着力点,着眼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需要,聚焦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是承接过去、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生产力新形态。与此同时,人不仅将驾驭新质生产力改造世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而且将改变自身,创造出新的自我,促进人的现代化。

人,既是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又是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作为主体,只有现代化的人才能担当现代化建设重任;作为目标,只有实现人的现代化才能真正体现现代化发展的价值。[18](P1)人的现代化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进步为人的现代化创造物质条件;生产力又需要现代化的人加以创造和提高,即人的发展又能为生产力的进步指引方向。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人的现代化发展相互交融、互动互促,共同指向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事业与目标。

注释: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2023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3.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7] 《求是》杂志评论员.深刻认识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J].求是,2024,(5).

[8] 习近平.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J].求是,2024,(11).

[9]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

[10]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1]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2] 习近平.开创我国高质量发展新局面[J].求是,2024,(12).

[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15] 习近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J].求是,2023,(19).

[16] 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J].求是,2023,(16).

[1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8] 郑永廷.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朱安东,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吕俊彦,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