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

作者:卜宪群 来源:《求是》 2014-02-17 532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

  ——兼评历史虚无主义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中国拥有5000多年绵延不绝的文明史。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一脉相承的中华文明,不仅为人类文明作出了杰出贡献,也塑造出独立自主、自强不息、不屈不挠,富有高度历史感、时代感的中华民族。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讲话深刻揭示正在率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看待和分析历史,用博大的胸襟、宽广的胸怀来认识本民族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接续人、传承者。

  一、历史不能任意选择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但又要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历史。人类史与自然史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史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唯物史观肯定历史不能任意选择,把客观历史与唯心主义哲学家头脑中“想象的活动”的“历史”相分离。因此,尊重客观历史,尊重人类伟大实践活动所创造的历史,是唯物史观观察历史的出发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说:“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

  在唯物史观看来,历史不能任意选择还在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全部基础,人们的物质关系是其他一切关系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制约着人类社会的过程及其变化,而生产力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自身的发展,推动着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推动着人类社会有规律地逐渐由低级向高级的阶段式演进。政治关系、法律形态、思想观念意识的变化,无不从属于这一经济关系的演变。因此,人类的历史是一个无法割断的客观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人们之所以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根本在于“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也就不能自由选择由该时代物质关系所决定的时代属性。这一点,古今中外,英雄和大众,概莫能外。

  唯物史观不仅揭示出历史不能任意选择的科学原理,同时也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地认识历史、看待历史,从历史发展的全部真实情形出发去诠释历史。无论是对待曾经的历史过程还是历史人物,都要放到一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

  对历史的正确认识,标志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理性认识高度,也标志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成熟程度。中华民族有波澜壮阔、生生不息的5000多年文明史,有近代以来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独立富强的170多年斗争史,有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90多年的奋斗史,有新中国建立以来60多年的发展史,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史,这些都是人民书写和创造的历史,其间有成功,也有失败,有辉煌灿烂,也有苦难曲折,昭示着历史的必然。这些历史同样也是不能任意选择的。我们必须坚持用唯物史观的态度来分析,绝不能以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想当然地割裂历史、虚构历史、歪曲历史、否定历史;绝不能通过历史个别现象而否认历史活动的本质,孤立地分析历史的阶段错误而否定历史运动的整体过程。

  二、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

  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考古发现证实,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文化区,都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大约在距今5000年前后的龙山时代,中国跨入了文明时代的门坎。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多元一体,以中原为核心的文明中心区,不断向周边民族传播着先进的文明成果,同时吸收融汇着周边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各地区、各民族从分散到汇合,从交流到凝聚,政治、经济和文化不断积累、融贯、演化、发展,因差异而竞争,因竞争而壮大。历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几个重要历史发展阶段,中华民族创造出傲立于世的灿烂文明。

  中华民族曾遭受过无数来自内部的矛盾与冲突,来自外部的挑战与威胁,自然灾害、社会动荡、政权分合、王朝更替、外部入侵,等等,都曾造成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艰难曲折,但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中华民族一次次战胜灾难,一次次渡过难关,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以不断巩固和发展。明末清初,“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主权国家的概念,至清代,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构建出今日中国版图的基本格局。清末,梁启超首先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高度凝练概括了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共同体。统一国家内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愈益频繁而不可分割,中华民族的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统一多民族国家是我们祖先留下的珍贵遗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在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形成了为整个民族认同的富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精神与优秀文化传统。诸如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顽强意志,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海纳百川、虚怀若谷的博大胸怀,修齐治平、治国安民的政治理想,“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执着追求。再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等等,这些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源泉。在漫长而曲折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论是成就与辉煌还是痛苦与挫折,不论是盛世初开的如歌岁月,还是风雨如晦、不绝如缕的艰难时局,这些精神都曾经激励过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献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国历史发展道路曲折而独特,内容博大而宏富。数千年来,无论其中所包含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发展过程、思想文化及其价值观念,还是其中所包含的制度文明、科技文明、社会文明、精神文明,都已成为人们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传播与弘扬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先贤们正是这样站在一代又一代前人创造的历史基础上,探索治国安邦之道,探求社会万象和宇宙万物的内在通变之理,不断开拓进取。中华优秀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也是各时期各民族共同发展前进的基础。历史证明,任何时期,正确总结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其积极作用,社会就能进步,国家就有希望,民族就有尊严。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欺凌,胸怀家国而寻救亡之道,放眼全球而求自强之路的有识之士,在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中为争取民族独立、自由富强而抗争,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支撑他们的骨气和底气。

  历史是根基,是认同,是传承;一个民族的历史深刻影响着一个民族未来的走向,历史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是我们安身立命,继续前行的基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无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甚至公然篡改中国文明起源,全盘否定中国历史文化的优秀传统,将中华民族丑化为“愚昧”、“丑陋”,充满“奴性”、缺乏创造力、安于现状、逃避现实的化身,进而错误地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道路,虚构出“告别革命”、“范式”转换等命题,全面抹杀先辈的革命史,抹杀我们民族独立斗争的历史,抹杀伟人领袖的历史功绩,歪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史。这些历史虚无主义论调既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根本对立,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际历史作用相违背。事实证明,一个成功的民族,其成功是建立在尊重本民族历史遗产的基础之上。一个“虚无自己”的民族,绝不会有“反省历史”的能力。无视历史、割裂历史、假设历史、否定历史只会导入歧途。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也就是说,人们必须按照历史规律和时代要求,作出郑重的历史选择。20世纪初,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深入研究中国革命道路,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使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生机无限的新阶段。这一过程不仅没有脱离中国历史实际,而且紧密结合了中国的历史与现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同样基于对中国和世界历史的深刻观察与思考。今天的中国由历史的中国发展而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历史继承与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根本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理论准备与物质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进入了以改革开放为标志的历史新时期,中华民族发生着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继往开来,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领导人民艰苦奋斗的智慧和心血结晶,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成就,是数千年中华文化在当代中国结出的智慧之花。

  东方有东方的历史,西方有西方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我们需要继承全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但历史证明,照抄照搬他国模式却只能是死路一条。中华民族有自身的历史传统,有自己深邃的历史智慧,“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整个历史进程中,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基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在新的伟大实践中所作出的历史性选择。

  “产生于过去的现在,孕育着伟大的未来”,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是悠久的中华文明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是一项救国、兴国、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事业。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能够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共产党人一定不负民族重托,创造中华文明新的辉煌。

  (执笔:卜宪群 杨艳秋 高希中)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0
0
1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