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锡良:正确分析中缅关系的历史和未来

作者:孙锡良 来源:红歌会网 2016-08-22 565

孙锡良:正确分析中缅关系的历史和未来

  在经历了时冷时热的中缅关系波折之后,昂山素姬率领着她的庞大代表团来华了,受到了超越正常仪规的热情招待,中国国内媒体对此评价很高,对中缅关系的未来也情绪乐观,部分媒体甚至认为缅甸有“亲华远美”的倾向。

  在我看来,中缅关系并不可能一帆风顺,即使短期有较快改善,从中长期看,两国很难成为全方位亲密朋友,能从经济上实现最大程度的利益共享就是理想的结果。中缅关系不只是双边关系,也不只是国际博弈,最根本的问题是缅甸这个国家本身很特殊,它与中国的历史关系也很特殊。

  下面,我想从四个方面来叙述中缅关系:

  第一方面、古代中缅关系的历史演变。

  缅甸,在1044年以前,还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不同民族割据一方,语言和生活方式各不相同,直到1044年,蒲甘王国正式诞生,这个王朝经历了大约240年,随后又经历了250多年的掸族统治时期,包含阿瓦、白古和东吁三个阶段,再到后来,缅甸又经历了东吁王朝和雍籍牙王朝。

  在长达一千多年的王朝更迭中,缅甸与中国始终保持着亦战亦和的关系,在王朝形成之前,缅甸内部的掸国、蒲甘和膘国就有朝贡中国的记载,但并没有约定的藩属关系,阿奴耶陀建立王朝之后,朝贡中国还没有成为定制,只是偶尔向中国朝贡,在长达二百多年的时间内,也只向中国朝贡了两次。

  1281年,元世祖侵缅,击杀万余人,1287年彻底平定缅甸,避免了北缅对滇南的侵扰,此后,掸族王朝坚持按成制朝贡中国,在二百多年的时间内,大约朝贡了18次,每次都能从中国带回更多的封赏。在中国明朝时期,缅甸再次交恶中国,嘉靖年间,明军出征打击缅甸,并在缅甸设宣抚六慰,其后又增加三慰。再往后走,直到中国清朝灭亡,缅甸一共向中国朝贡了15次左右。(上摘于《缅甸史》英,G.E哈威著,商务印书馆,1943)

  综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中缅关系在很长时间内,名为主属,实际却斗争不断,纳贡方与帝国之间整体关系松散,在文化交往和经济往来方面,中缅关系还不如印缅关系密切,缅甸文化的根源在印度和尼泊尔,不在中国。

  缅甸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但是,它的多民族构成与中国有别,中国是以汉族占绝对多数的国家,而缅甸则不具备占绝对优势的民族,最多的缅族也只占六成左右,掸族、钦族、克钦族、克伦族、孟族等都实力不弱。拥有130多个民族的缅甸一直都处在内耗的长河之中,今后仍然摆脱不了这个轨迹。

  第二个方面:近代中缅关系的历史演变。

  1885年,缅甸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不再是中国藩属国。

  1886年,英国侵略者迫使清政府签订《中英会议缅甸条款》,大体规定了尖高山以南的中缅边界,以北则“俟将来查明该处详情”再定。该条约还规定:中国允许英国在缅甸行使一切政权,均听其便。

  1893年,中国驻英公使薛福成向朝廷呈关于与英国商办滇缅边界情形奏折,该奏折提及曾纪泽与英国交涉边界一事,但英其时不议,未能得出结果,英国对中国的要求也不予承认。公使力劝清政府以大金沙江为界,江东归滇属,江西归缅。清廷此时已经内外交困,未尽心详议奏折。

  1894年,英国再次逼迫清政府签订《中英续议滇缅界、商务条款》,议定先查明北纬二十五度三十五分之北边界,俟将来查明该地详情,两国再定边界。

  1894年,中国驻英公使薛福成再次向朝廷呈奏折,折中称:……秋冬之间,详细考察,始知铁壁、龙虎二关早被英兵占领……观于前使臣曾纪泽商办之时已经隔八年,再与议约,难易相损,相去甚远,臣再四思维,决机宜速不宜迟,虽未能复百年前旧地,较之渡边所守新界,似已稍有展拓,此界务已定之大略也……

  1897年,英国再次迫使清政府签订《中英续议缅甸条约附款》,其中第二条:自太平江及南奔江相会处,顺太平江至瓦兰岭相近处,由此顺瓦兰岭及瓦兰江至南碗河,顺南碗河至龙川江相会处…….惟是地乃中国永租与英管辖,其地之权威归英国,中国不用过问,其每年租价若干……

  这个条款还附有一个“专条”,即清政府答应广东、广西对英国开放使用口岸的条款。

  1940年7月,英国与日本谈判得出结果,英国向日本承诺,自7月18起,英国将切断中国西南交通,禁止军械、弹药、汽油、载重汽车及铁路材料等经缅甸输入中国,致使中国抗战面临弹尽粮绝的危险。

  1940年7月16日,中华民国政府外交部就英国封锁发出声明,声明强调,英国此举违反国际法之原则,也违背了国联历来之决议,是间接帮助日本侵华。

  1940年7月18日,英国和日本正式签订封闭滇缅公路的协定。(英国首相邱吉尔向下院作了涉及此事的可耻报告)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缅甸成为重要战场之一,虽然缅甸当时已经沦为日本附庸,但美国领导下的太平洋战争仍然在缅甸取得了重要战果,包括中国远征军在内的多国部队进行了顽强的拼杀,最终取得了胜利,中英在缅甸的纠纷也暂时解冻,但中缅两国之间关无联系。(上摘自《中国对外关系史资料选编》,197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在长期的被英国殖民过程中,缅甸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1939年,缅甸共产党成立,同年10月,缅甸自由联盟组建成功,昂山担任联盟总书记,成为缅甸著名的民族运动领袖,1940年6月,自由联盟遭到镇压,昂山等领导人出奔中国,1941年,昂山、温奈等组成的“三十志士”赴日本受训,企图借日本之力驱赶英国殖民者,昂山在联日反英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失败后,又加入了自由联盟并担任联盟主席,1945年3月,昂山率领国民军起义,又开始掀起抗日运动。

  二战胜利后,英国于1947年7月19日策划并暗杀了昂山等八名联盟官员,史称“7.19惨案”,昂山时年32岁,缅甸取得独立地位后,昂山等人被视为缅甸的民族英雄。(上摘自《战后世界史》,1985年)

  第三个方面:新中国成立后的中缅关系。

  1950年,中缅两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自1956年起,中缅两国开始边界谈判,毛泽东主席指示周恩来总理亲自负责,周恩来总理派出以军人和外交人员为主的团队到滇缅边界实地调研,并结合历史过程、中华民国政府与英国达成的1941年两国边界协定确立了新的中缅边界,1960年两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1970年因关系反复,条约中止),1961年正式签订两国边界条约。

  值得注意的是:缅甸在战后与日本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尤其是经济关系,日本除对缅甸作出赔偿外,还大力度援助缅甸,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缅甸接受日本的外援占接受国际援助的一半左右。

  在1970年以前,缅甸除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正常关系外,还与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存在着对立的关系,尤其是中国远征军的遗留问题,由于蒋介石出于内战继续的考虑,留有大量远征军在缅甸,当时得到了美国支持。缅甸政府则认为,这种行为威胁了缅甸的民族独立,向联合国安理会提出抗议,要求国民党军队撤出。迫于国际压力,蒋介石口头上答应撤军,但是,又向军人下了一个命令:建制军队须撤,但军人可以个人身份留在缅甸,继续侵扰中国大陆边境。蒋介石的这种安排并没有让缅甸政府放心,继续向国际社会寻求帮助,大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国民党又慢慢招回部分遗留士兵,最后,留在缅甸的大约3000军人基本都愿意定居缅甸,成为合法或者不合法的缅甸人。(摘自缅甸内部读物《为维护民族独立、民主和恢复国内和平而斗争》一书,1964)

  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今天,很多国人把远征军留缅难归的责任推给大陆政府,这是极为荒唐可笑的,并不是大陆政府拒绝远征军归国,而是部分人当年愿意誓死效忠蒋政府才留在缅甸,尤其是在两岸对立时代(中华民国政府在联合国代表中国),根本就不存在共产党政府拒绝远征军的问题。

  缅甸,还有一个政治生态,自二战以后,缅甸军人对国家的影响力超级巨大,军人在各个时期都牵制甚是决定着缅甸的外交走向。

  第四个方面:中缅关系的未来。

  为什么在讲中缅关系的未来之前,我大篇幅介绍了中缅关系的过去?因为不少国人对中缅关系的历史知之甚少,对缅甸这个国家的历史也了解很少,以为中国高调款待昂山素姬,中缅关系就会顺风顺水,更有人提出,昂山素姬此次来华是规划中缅关系的长期路线。

  我完全不赞成这种判断,中缅关系,不只是密松水电站的事,也不只是石油走廊的事,中缅关系涉及到复杂的民族、地缘和国际竞争关系,很难确立非常鲜明的长期路线。

  中缅关系不是坦途,并不意味着不可以进行动态规划,我认为至少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考虑:

  1)认真研判缅甸的政治生态。缅甸的民主改造还能坚持多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看点,军人在多在程度上愿意彻底放弃干政,如果现行政府的执政效果不理想,或者说在处理内部平衡方面做得不够好,改革进程有嘎然而止的可能性。有鉴于此,中国应加强对缅甸各政治力量的深入研究,要避免政党更替和政局突变对中国产生方向性的负面影响。

  绝对不能相信昂山素姬有能力规划中缅两国的长期未来,任何政治变动都有可能改变态势,“边走边看”是中国对缅外交最现实的选择。中国应多方位向缅甸派出工作人员,让不同的民间小组分别与缅甸不同的政治派别打交道,建立低调、合适、不干涉内政的合作关系。

  2)要着实妥善处理好中缅边境隐患和民族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处理不好,两国关系可能永远也达不到比较理想的高度,相对而言,中国应该有更大的政治决心,当前的模糊政策可能难以为继。

  3)要警惕美国借“东盟”这个平台对缅甸进行打包处理。美国在单边接触缅甸的同时,也在聪明地利用“东盟”这个平台,美国重返东南亚必将深化美缅关系,美国还想签署《东南亚友好分工条约》,目标就在于深入与东南亚更深刻的关系。某些东盟国家表现出与中国对立的同时,用“东盟”这个整体接触美国符合他们的想法,缅甸是东盟重要成员国,美缅双方的接触深度完全可看成美国东南亚外交的成果和结晶。

  美国可能将加大对缅甸的经济援助力度。美国对缅甸的经济援助往往不是直接的,因为美国的制裁措施没有完全解除,美国不可以公开全面援助缅甸。但是,近两年来,美国正在不断地透过东盟内部的第三方国家实施对缅甸的影响,比如说借助新加坡等国取得缅甸国内的众多港口经营权和企业投资。缅甸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它对资金和项目的需求如饥如渴,政府的统治力也与其经济成就紧密联系,不解决缅甸经济的长期落后面貌,缅政府必将面临巨大的国内压力,美国政府已经看到了这一点,所以,“经济擒缅”必然是美国东南亚政策的一个重要手段,中国切不可掉以轻心。

  美国会否在适当的时候开展美缅两军的合作?这种想法如果放在过去是不可想象也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有些人认为未来也不会发生。实际上,完全有可能发生。美缅关系改善的同时,会派生出诸多挑战,美国如果在朝鲜这个方向压制中国,并迫使缅甸军政府中断与朝鲜的军事往来的话,那么离美缅两国的军事交往就为期不远了。尽管缅甸与中国的地理优势能填补中国的某些弱势,但是,美国的离间术会在缅甸取得一定的成就。

  4)地理优势如何转化为合作胜势?中、美、日等大国在竞争缅甸影响力的时候,其实每个国家都感到了困难,没有谁感受到了顺利,这个以佛教为文化核心的国家,其国民属性总是具有很多的不可琢磨,光靠物质并不能消除缅甸的对外戒心,光靠援助美元也不能打动缅甸人的情感。这个国家给人的感觉是:你帮了我,我也未必会感动。

  不过,即使缅甸很难打交道,中国仍然应该给缅甸人民以“看得见的援助”,要象援助“坦赞铁路”一样帮助缅甸实现铁路交通现代化,要象援助朝鲜一样帮助解决缅甸急需的紧缺,对缅甸的项目援助理念要由“以我为主”转变为“以缅为主”,即:双方合作,缅甸主导,中国辅导。对缅甸的援助要让缅甸人有共识:看得见。中方援助缅方,会面临很多挫折,但不能因为出现挫折就产生动摇,这种挫折属战略层面的挫折,任何大国都必须面对,美国也不例外,只有坚持拉紧对方的手,才有可能逐步产生热量。

  总结中缅关系:早日化解历史遗留,努力消除现实障碍,自信面对美日竞争,充分预案复杂未来。

  写于2016年8月20日星期六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孙锡良
孙锡良
3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