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对仗仰天啸,英雄豪气铸国魂

作者:杜贤荣 来源:红歌会网 2016-11-02 1645

平仄对仗仰天啸,英雄豪气铸国魂

——读毛泽东长征诗词随想

杜贤荣

8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中华大地上气吞山河的英雄壮举,也是人类空前绝后的生命壮歌。人类自诞生以来,没有哪一个群体、哪一个政党、哪一个民族,经历过那么深重的苦难,那么险恶的艰辛,那么惨烈的牺牲。人类,再也不可能有哪一个群体,哪一个政党,哪一个民族,敢于进行这样的长征了。长征,长征精神,将是人类历史上的唯一。

当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冲破重重阻力,来到陕北采访毛泽东和红军将士,写下著名的《西行漫记》,第一次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奇迹。他在书中预言:“总有一天,会有人写出一部这一惊心动魄的远征的全部史诗。”斯诺写下这一预言的时候,对这部史诗是何等的期待!但他哪里想到,他的这部书还没出版问世的时候,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统帅毛泽东,用平仄对仗这种中国古典诗词的形式,就写出了一部宏大隽永的长征史诗。

长征不仅诞生英雄和悲壮,也诞生诗人和艺术。

毛泽东吟诵长征的诗词,现在能检索到的有9首,它们是:《十六字令三首》《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沁园春·雪》《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长征期间是毛泽东诗词创作的高峰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创作这么多的千古绝唱,这在毛泽东革命生涯中,是绝无仅有的。这些不朽诗词创作的时间,就是他直接率领中央工农红军长征的时间,仅一年零三个月。

(一)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今天,当我们颂读这气壮山河的诗词时,怎能想象出当年红军英勇悲壮的远征!据统计,红军长征途中,几乎每天有一次遭遇战。路上一共368天(指中央红军长征时间),其中有15天用在打大决战上,有235天用在白天行军上,18天用于夜行军。长征路上,红军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182.5公里才休整一次,日平均行军37公里。路上共爬过18条山脉,其中8座山终年积雪,渡过24条河流,占领过大小62座城市。2万5千里,那是在百万大军前堵后追、天上有飞机轰炸,高山峻岭、雪山草地、急流险滩的险恶环境中,红军战士和他们的统帅部在一年的时间里,用双脚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血印,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红军长征路线图,地球上的红飘带。

(二)

长征正在酝酿的时候,是毛泽东革命生涯中遭受挫折最大的时候。“左”倾路线排斥他对红军的领导,致使红军反国民党的第五次围剿完全失败,革命根据地陷入绝境。出路在哪里?只能突出重围转移。此时,毛泽东几乎被排除在长征队伍之外。可作为战略家的毛泽东,无论革命征途的困难与挫折有多少,无论个人际遇如何,心中始终充满对革命前途的自信,对真理必胜、人民必胜的自信。1934年夏写就的《清平乐·会昌》,是他长征诗词的序曲。“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此时,他心情沉郁,但对整个革命的前途充满信心。

长征的起步,是从爬山涉水开始的。红军长征,一路穿行在崇山峻岭中。山,成为毛泽东征服的对手,也成为他心中的艺术形象。眼前的山,脚下的山,胸中的山,马背上哼出了《十六字令三首》。红军经历过的山,高峻挺拔,突兀而起,直插云天,“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可山再高,挡不住红军英雄汉。在红军面前,“快马加鞭未下鞍”。高山低头了,战士一跃而过。地球上,山多矣,高,高不过红军爬过的山,“惊回首,高天三尺三”。险,险不过红军越过的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刺破青山锷未残”。山再高,再险,再多,挡不住英勇的红军前进的步伐,“奔腾急,万马战犹酣”。中国共产党和她的领袖毛泽东率领的红军,支撑在天地之间,他们将不辱使命,不忘初心,扛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大旗,担负消灭一切反动派的历史重任,“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三)

说起长征的艰苦,许多人会不约而同地说:“爬雪山,过草地。”是的,这也是经历长征的老红军刻骨铭心的话题。夹金山,就是“万水千山”中的一座,雪山之一。老红军回忆说:夹金山海拔4200米。1935年6月11日红军来到了山麓。六月的山脚下,天气闷热。爬到半山,就开始冷了。到达山顶,要经过九拐十三弯。山上终年积雪,一片雪的世界,厚厚的积雪从山的这一边铺到山的那一边。山上大雪纷飞,气候变幻无常,要想过山,必须要在上午9点,下午3点以前,上面空气稀薄,说话的力气也没有。

曾任外交部长、国务委员的姬鹏飞回忆说:虽然几个月来翻山越岭的行军和缺粮已使大家十分疲乏,开始爬雪山似乎还顺利。可是,不多久,进入一个冰雪世界。眼睛突然看不见了。山上没有路,踩在冰上滑倒了,挣扎着往前爬,却没有力气。有的人挣扎着要站起来,结果却永远倒了下去。到达山顶,不能停留,哪怕停一步都可能丧命,必须尽快翻过山顶。最好的办法是坐在冰上往下滑。不少人这样滑下去,摔断骨头,滑下了山崖。尽管如此,但仍是个最好的办法。牺牲的人很多,天气太冷,有些人是冻死的,有些人根本喘不上气来。

一位老红军对藏族作家降边嘉措采访时,回忆道:夹金山山势陡险,山岭连连,重峦叠嶂,危崖耸突,峭壁如削,空气稀薄,严重缺氧。爬到山腰以后,雪越来越深,空气越来越稀薄。气温也骤然下降。直让人觉得“周天寒彻”。每走一步,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忽然又寒风呼啸,顷刻间乌云蔽天。山峰上的雪一堆堆向下倒塌,翻卷不息,一泻千丈。凛冽的大风裹挟着冰块、雪屑,硬生生地打在手上、脸上,像刀割似的。到达山顶,要经过九拐十三弯。走到“五拐”这地方,雪就有一米深。越往高走就越深,到山顶上差不多就有一米五到两米深了。到这时,人就更不好受了,只觉得呼吸急促起来,只能大口大口地喘气。扛步枪的战士还好,扛重机枪的可真有点够呛。那个时候是一挺重机枪三个人扛,一个人扛机座子,一个人扛机腿,一个人扛枪身。就是这样,也必须扛,这是打敌人的武器啊!

杨成武将军在《翻越夹金山会亲人》一文中回忆说:雾霾漫天,时浓时淡,人行其中,宛如腾云驾雾。山风卷着雪花,漫天飞舞。单薄的军衣,抵挡不住风雪的吹打,脸上、身上像无数把尖刀剐着。越往上爬,空气越稀薄,呼吸越困难。人们头晕腿酸,一步一停,一步一喘。这时候,要是有谁停步坐下,就会永远起不来。战士们豪迈地说:“乌江我们最先强渡,泸定桥是我们亲手夺过来的,敌人的层层截击都被我们突破,谅这座夹金山也只能乖乖地驯服在我们脚下。”“强帮弱,大助小,走不动的扶着走,不能扶的抬着走,让每个战友安全越过夹金山!”“天空鸟飞绝,群山兽迹灭。红军英雄汉,飞步破冰雪!”何等英豪,何等气概!

(四)

埃德加·斯诺在《红星耀中国》里写道:“贺龙的二方面军在长征中经受的艰难困苦更大。在雪山上死去的人成千上万,又有成千上万的人在草地饿死。”

茫茫草原,一望无际,人迹罕至,天气异常。缺粮断炊,为了充饥,可以说把一切可以吃的东西都吃了。

渺无人烟的茫茫草地,自然条件极为恶劣,忽而刮起大风,忽而在雨中夹着雪花和冰粒,让人感到阵阵寒意。数万人的队伍穿过草地,前后历时一个多月。每天的粮食定量日渐減少,最后连野菜也吃不上了。“破牛皮带、皮鞋、捡来的牛骨头,甚至人畜粪便中未消化的青稞粒子,也都被捡来充饥。”草地里腐草和污水形成了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泥潭,软绵绵的,人走在上面非常费力,稍不注意便会有灭顶之灾。许多泥潭的水和野菜有毒,不少同志因此中毒而亡。草地昼夜温差很大,夜晚露营,只能几个人背靠背,坐在潮湿的地上,用手支着雨布、被单,相互依偎着避寒取暖。因为饥饿、疾病,战士们已经极度虚弱,每天只能走十几里路,有不少同志就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牺牲在这片沼泽泥泞的水草地。

老红军梁宁宁回忆:过草地时,最困难的是女同志和小同志。总部文工团在穿越阿坝草地的时候,整整走了二十二天,才到一个草地的中间站。李伯钊团长组织一个16人的小分队,让她们在这里停留一夜,为战士们演出。那时已近黄昏,她们为官兵们唱了五六支歌,跳了三个舞,演奏了两个小曲和一个小话剧,官兵们高兴极了。她们在这里住了一夜,但到第二天起来时,却有4个文艺战士已经牺牲了。

老红军刘月生将军说:过草地时,“路”(其实没有路,都是前头部队趟出来的)两边,隔不远就有十几个红军战士的遗体。许多同志牺牲前,还把身上仅有的军装脱下来,叠好留给后面的同志穿。有一天早晨出发时,我看到一个帐篷还没有动静,就进去察看,结果里面睡着的20多个同志都牺牲了,他们很可能是吃了有毒的野菜或脏水中毒而亡。伤、病、冻、饿,极度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粮食、药品的严重缺乏,使红军战士的身体虚弱到了极点。“过草地时,许多同志只要再有一斤粮食,就能熬过最后几天,活着走出草地,但那时就是这点粮食也没有。就这样,我们又牺牲了许多好同志。”

老红军危秀英对来访的美国记者、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说:爬雪山过草地是长征中最艰难的时刻。“过雪山后,我便不来月经了,所有的妇女都是如此。”

许多女同志和红小鬼,他们付出了比男同志和成年人更大的艰辛。王新兰、陈其等同志,当年过草地时只有11岁。他们不仅和大人们一样顽强地走出了草地,还承担着宣传、医护、服务等许多工作。王新兰参加革命时只有9岁,她是长征中最小的女红军之一。王新兰后来与《长征组歌》的作者肖华将军结为连理,演绎了英雄爱英雄的英雄壮歌。

班佑,红军走出草地后的第一个大村落。红军离开后,藏民看到房子里有很多死去的红军。他们清理房子时发现红军的遗体非常轻,一只手就可以提起,而且一拉就可以断裂。这让信仰藏族佛教在生死问题上达观自然的藏民困惑了很多年。后来他们领悟到:什么叫“流尽最后一滴血”,“耗尽最后一两力”。

无产阶级革命家康克清,当年参加红军长征只有21岁。晚年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红四军三过草地。她说:过草地确实艰苦。有许多人走一次草地也过不去,牺牲了,我们却要三过草地,那牺牲的同志就更多了。还有什么比这更苦的呢!但是,有种力量驱使着我们,“解放”“抗日”“新中国”“社会主义”,一个个美好目标激励着我们。我们无非就是用脚走过草地,就当它是散步一样嘛。50多年后的1989年,世界风云变幻,一座座社会主义国家大厦崩塌。当这位革命老人听说罗马尼亚共产党总书记齐奥塞斯库被政变者枪杀,当即昏了过去。共产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就是这位革命老人的生命。

在长征队伍中,有一个“马背上的共和国”。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使这个“共和国”的阳光普照中华大地。谢觉哉随身带着一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内务部”的印章,为了轻装,他把唯一御寒的毯子都扔掉了,但始终把这枚印章挂在脖子上,完好地带到了陕北。红军的理想信念,重于自己的生命。

(五)

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率领的红军,肩负着人民的希望,肩负着民族的希望,目标坚定地进行长征;蒋介石和他的同僚们指挥的雇佣军,为着集团和个人的利益,千方百计捕捉红军长征的足迹,无所不用其极地进行围剿。

当蒋介石得知红军在草地北活动的信息,他恼羞成怒了,于1935年9月7日发出通电,悬赏缉拿毛泽东等红军领导人。他开的价格不菲,出手大方。生擒毛泽东者奖10万元,献首级者奖8万元;生擒林彪、彭德怀者,各奖6万元,献首级者各奖4万元;生擒博古、周恩来者,各奖5万元,献首级者各奖3万元;凡生擒共产党中央委员,第一、三军团师以上干部者,各奖3万元,献首级者各奖2万元。

蒋介石是从做生意经纪人起家的,眼里心里盘算的是金钱,一己私利。他迷信钱能通“神”,信奉“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相信“诱惑之下必有叛徒”。但是,蒋介石至此还不能明白,只要是他盘算的对象是毛泽东,他总是失算的。

越过雪山草地的红军经过短暂的休整,精神振奋,斗志昂扬,在蒋价石发出缉拿毛泽东、林彪等红军将领人头的通电后10天,1935年9月17日,在林彪指挥下,一举攻克蒋介石国民党军苦心经营的天险腊子口。第二天,即9月18日,林彪偕陈光、左权等登上山峰,举目四望,群山巍峨,他无限感慨地说:“我要拿一个团守腊子口,蒋介石拿一个军也不要打算过去。”事实是,当时进攻腊子口的,是林彪麾下的一个团;守腊子口的,是国民党剿总司令朱绍良部下的一个师。直接攻占腊子口的,是红军2师4团6连;而镇守腊子口的,是居高临下的国民党军的3个团。此时,毛泽东就住在腊子口附近的一个村庄。红军抓到一个俘虏,俘虏说:“红军长官,腊子口是天险。飞鸟可过,走兽难行呀!你们绕道走吧!”俘虏的话,激起红军将士更旺的战斗激情。大家说:打好这一仗,去见毛主席!攻破腊子口的第二天,毛泽东去看望了攻占腊子口的部队。一个月后,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在一次会议上,毛泽东作报告的时候,忽然问:“哪些是打腊子口的同志,站起来看看!”攻占腊子口的英雄们红光满面地刷地一声站起来,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

蒋介石的重赏没有拿到毛泽东的人头,毛泽东却在以他诗人的气质,用平仄对仗书写长征这部史诗了。1935年10月初,中央红军粉碎敌人的重兵围剿后进入甘肃。10月7日,红军打败国民党的骑兵围剿,于当日下午翻越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夺路而出。六盘山是中央红军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长征的落脚地陕北根据地已经在望,国民党蒋介石围追堵截的所有计划和目标即将宣告完全破产。“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毛泽东开始回顾长征以来的艰辛历程了。他的革命英雄主义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用诗的激情表现出来的。“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英勇的红军战斗未有穷期,越过六盘山后,还要继续奋斗。“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表达了毛泽东战胜敌人的坚强决心和胜利在握的高度自信。

“何时缚住苍龙?”,“苍龙”是什么呢?就是古人心目中的一切灾祸的集中代表,即凶神恶煞。这里具体指蒋介石集团。1935年12月,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说:“大土豪、大劣绅、大军阀、大官僚、大买办们的主意早就打定了。他们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在说:革命(不论什么革命)总比帝国主义坏。他们组成了一个卖国贼营垒,在他们面前没有什么当不当亡国奴的问题,他们已经撤去了民族的界线,他们的利益同帝国主义的利益是不可分离的,他们的总头子就是蒋介石。这一卖国营垒是中国人民的死敌。假如没有这一群卖国贼,日本帝国主义是不可能放肆到这步田地的。他们是帝国主义的走狗。”毛泽东讲这些话的时候,除中央红军外,其他几路红军长征还在进行中,共产党提出的口号还是“反蒋抗日”。毛泽东又说,“长征一结束,新局面就开始了。”正义在手,真理在握,有全国人民做后盾,毛泽东手挽“长缨”缚住“苍龙”,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六)

学习长征史,有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就是国共两党的首脑都进行了一次“长征”。

我们看看当年中国的两位对手毛泽东和蒋介石各自对“长征”是怎么说的。

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结束。12月,毛泽东在荒凉的西北边陲瓦窑堡对他的将士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1935年7月,蒋介石在西南几个大城市飞来飞去,部署围剿长征进行中的红军。他从重庆至成都,召集追剿红军的先锋薛岳一班部将说:“国军长途追剿,从中枢到边陲,行军所至,中央德威远播,诚为我国历史空前壮举。”

毛泽东,长征的践行者,被追剿红军的实际上的统帅;蒋介石,长征的噩梦者,追剿红军的总指挥。他们两人对于长征的意义,都做了相近、相似且意味深长的评论。这个评论,够后人长久深入地研究、阐释。

长征,二万五千里,毛泽东是用脚踩着平仄对仗有规律的节拍一步一步丈量的;蒋介石是乘飞机汽车以基督徒的虔诚靠奇思妙想捕风捉影飞越的。一个手擎民族解放的旗帜,力倡为人民服务;一个怀惴圣经加儒家教义,高喊格杀勿论。谁是人民的救星,谁是民族的败类,苍天有眼,历史有心,胜败自有公论,这是不言而喻的。

今天,当我们阅读80年前的长征,就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长征,是真理与谬论、正义与邪恶、先进与落后、新生与腐朽、光明与黑暗、革命与反革命、人民与官僚、无产阶级与反动统治阶级、人的向善精神意志与险恶的自然环境、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反动派、毛泽东与蒋介石,两大势力、两股力量进行的一场大拼杀,大搏斗。历史的逻辑证明,“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因此也可以说,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人率领工农子弟战胜人类不可想象的艰难险阻的凯歌,是人的精神境界的颠峰。

长征之路,是艰辛之路,更是创新之路,胜利之路。

(七)

正是长征,创造了长征精神。长征精神,不仅属于中国共产党,属于中华民族,也属于全人类。

长征把中华民族吃苦耐劳、不畏艰险、团结友爱、同甘共苦、向往自由平等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赋于了全新的共产主义的内容,为全人类争取解放提供了范例。据历史记载,在中国红军长征几年后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长征精神成为正义力量的象征与代名词。在欧洲,南斯拉夫共产党,铁托领导的游击队,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几次印刷关于中国红军长征的资料,以鼓舞游击队的斗志。总部设在苏联的共产国际,在召开的“七大”上对长征作出高度评价:“中国红军具有中国军阀军队所不能击破的高度的觉悟性,超人的坚韧性与战斗精神”,号召共产党人学习中国红军的长征精神。英国蒙哥马利元帅说:“长征是一次体现出坚忍不拔精神的惊人业绩。”他诚心推介长征精神。美国中国问题专家迪克·威尔逊感叹:“长征已经在各大洲成为一种象征,人类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西方人编写的世界史认为:“人类曾经有四大史诗:以色列从埃及出走,汉泥拔翻越阿尔卑斯山,拿破仑进军莫斯科,美国人拓荒西部”。但是,它们与长征相比都黯然失色。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长征,是考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气、智慧和力量的人类伟大史诗。

(八)

“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了。”新局面是什么呢?毛泽东说:“时局的特点,是新的民族革命高潮的到来,中国处在新的全国大革命的前夜。”“共产党和红军不但在现在充当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起人,而且在将来的抗日政府和抗日军队中必然要成为坚强的台柱子。”他满怀信心地庄严宣告:“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毛泽东将自己报告的内容付诸实施了。为推动全国人民的武装抗日,毛泽东党中央把陕北红军组成中国人民红军先锋军,开往前线,渡河东征。此时,其他几路红军的长征还在进行中。对于红军长征的完全胜利,毛泽东早已把握在胸了。

1936年2月,北国正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季节。莽莽黄天的秦晋高原,来自天上之水的黄河,欢快地接纳了来自南国的毛泽东和他率领的红军。对于革命来讲,也如这自然的气候一样,涌动着一个百花盛开的春天。整装待发准备东征的红军,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严整、精神,再不是长征前夕或长征途中被围追堵截的局面,而是主动地挥师去进攻敌人。这时候,妖娆多姿的北国风光,深厚碧蓝的天空,无边无际的高原,天上,地下,长城,黄河,雪飘,银蛇,蜡象,触景而生情,火一样的激情夺路而出了。他驰骋于天地之间,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纵情地表达自己的意志与理想。“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中国,中国人民,中国红军,要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需要重写的中国历史,中国历史的新局面,真正开始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就这样,用平仄对仗,写了一部完整的长征史诗。

(九)

晚年的毛泽东,念念不忘长征那段使用平仄对仗与一切邪恶势力周旋的日子,他说:“那时,我过着戎马生活,骑在马背上,有了时间,就可以思索,推敲诗的押韵,马背上的生活,真有意思。有时回想那些日子,还觉得留恋。”长征胜利30年之后的1965年,他重上井冈山,回忆那战斗的烽火岁月,“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一声鸣唱,万怪烟消云落。”此时,毛泽东想到了些什么呢?井冈山,不就是中国革命道路的起点吗?井冈山根据地,不也是长征的出发地吗?堪称诗词极品的《七律·长征》,由斯诺首先传向了世界。全诗56字,首句最后三字是“不怕难”,尾句最后三字是“尽开颜”。惊心动魄的战斗,九死一生的艰难,毛泽东以他开阔的胸襟和如椽的巨笔,只用“五岭”“乌蒙”“大渡河”“金沙江”“岷山”等标志性的山水,艺术地概括了长征的“万水千山”。斯诺向世界宣示的《长征》诗及其包含的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被称为“共产共妻”“寇贼”的中国红军,却是一支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完全彻底为解放人民和为人民服务的充满乐观主义精神的铁军,被称“匪首”的“寇贼”的统帅毛泽东,其实是具有极高中国文化品位和世界战略眼光的文人。

1966年夏,河北刑台发生地震,波及北京。这天毛泽东在中南海住处办公。护士长吴旭君慌忙走进来,一边说地震了,一边搀扶毛泽东往屋外走。刚走到门口,毛泽东返回屋去,把案头放着的一包牛皮纸挟在腋下,这才随护士长走出屋外。护士长问:“主席,屋里那么多好东西您不拿,为什么就拿这包纸啊?”毛泽东回头瞥了一眼“主席办公室”,感叹地对护士长说:“那些东西都不是我的,我身无长物,只有这些自己写的诗稿是属于我的。我是无产阶级,一无所有啊!”

平心而论,毛泽东一生创造的财富无数,不论是金钱还是物质,直至包括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军队。但在他眼里,这些财富再多再宝贵,都是人民的。唯有具备署名权的毛泽东诗词,他才认为是自己的,其中包括《长征》这组极品诗词。

(十)

长征创造的奇迹,长征凝聚和释放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创造未来辉煌的永恒动力。长征精神,对于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华民族,对于全人类,其重要价值,无论怎么评价都不会过高。

那么,长征精神是些什么呢?革命理想高于天。把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信中国共产党和她所领导的革命事业必胜的坚定理想信念;为拯救国家和人民于水火,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牺牲一切,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坚持独立自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实创新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团结友爱、并肩战斗的高尚品格;紧密依靠人民,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民主作风。

长征精神,涵盖了人类所具有的一切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

自从长征事迹在世界传播,一直吸引着国内外无数寻路者 “重走长征路”。今天,“重走长征路,弘扬长征精神”,更成为一个“大学校”。从青少年到上了年岁的老年人,从各种社团组织到不同党派的志愿者,从西方国家的政要到不同信仰的记者、作家、学者,他们听讲长征故事,寻找长征道路,撰写长征诗文和专著。“苦不苦,想想红军长征二万五”。吃得长征苦,懂得长征难,百事可做。从长征中吸取智慧和正能量,使之成为自己创新的不竭动力,这就是人们乐于寻找长征路的目的。

从长征事迹的传播中,我们在这里可以演绎出一个公式:“弘扬(以)长征精神+行动计划与目标”。例如,“弘扬长征精神,确保全面绿色发展!”“弘扬长征精神,决战里约奥运获得优异成绩!”“以长征精神,抢占世界科技前沿!”“以长征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等。这个公式适用一切社会实践。运用好,就是生命活力的爆发,就是创新,就是创造。

长征精神,奋斗不止的精神。

长征精神,无往而不胜的精神。

长征精神,化为今天人们的长征情结。

长征精神,化为一代一代向前奋斗的动力源泉。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8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