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类型的历史虚无主义及其批判

作者:张有奎 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20-01-29 1343

历史虚无主义丑化、戏说、抹黑党的领袖,歪曲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执政合法性,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指导地位,削弱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一种颇为流行且危害极大的错误思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历史虚无主义并没有随之销声匿迹,而是以追求历史真相、进行学术研究、采取文学化手法等面目,借助网络媒体和其他大众化平台进行传播,颇具迷惑性和影响力。国内有关批驳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已经不少,然而类型学视角的研究尚不多见。这里不揣浅陋,依据历史虚无主义的立场和动因,区分了认知类型的历史虚无主义、价值类型的历史虚无主义、政治类型的历史虚无主义三种不同的情形。

三种类型的历史虚无主义及其批判

一、认知类型的历史虚无主义及其问题

认知类型的历史虚无主义接受了某种非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从而不能科学地揭示历史规律,不能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它常常坚持唯心史观而不是唯物史观,坚持形而上学而不是唯物辩证法,从而导致以支流否定主流,以现象否定本质,以片面否定全面的情况。

它的主要问题在于,一是历史观的认知错误。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形形色色的历史观可分为唯心主义历史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唯心主义历史观是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历史观,不仅所有的唯心主义者奉行这种历史观,而且所有的旧唯物主义者也跌落在这种历史观之中。它的根本错误在于,无法洞察历史的真正本质和动力,总是虚构和假设历史之外的某种神秘力量或者某个英雄人物的主观意志支配历史。马克思的革命性贡献在于,他真正揭开了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掩盖的事实真相,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首次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的要义在于,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①。】

认知类型的历史虚无主义无视唯物主义历史观之真理性,忽视历史的现实基础,不理解现实的生产生活之条件性和规律性,不能理解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客观依据,不能理解只有社会主义才是近代中国唯一的出路,不能理解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救中国,不能理解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究竟意味着什么,因而常常站在非历史的抽象人性论和道德主义立场,充满义愤地指责和批评历史人物,妄议历史事件。它尤其不满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曾经出现的挫折和失误,无视中国共产党勇于面对错误、承认错误和改正错误的事实,习惯性的说话方式是“假如……就……”。这是用激情和幻想代替理性和科学,实际上是唯心史观的表现。有学者指出:

【“历史虚无主义从个人意志入手分析历史发展,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走向归结于少数重要人物的思想认识和道德品质,是一种错误的历史观。”②】

二是方法论的认知错误。这里的方法论指的是哲学层面的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理论。哲学方法论和世界观的关系是一致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形而上学的世界观造就形而上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形成唯物辩证法。形而上学的方法论把事物当作一成不变的东西去研究,它看不到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仅仅把事物看作插图和例证的集合体,从而表现为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根本特征在于,它强调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也就是说,它反对僵化的教条和事物的现成性,反对最终的、绝对的、神圣的东西,承认暂时性、变化、发展和矛盾。马克思说: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③】

认知类型的历史虚无主义自觉不自觉地滑入形而上学的错误方法。它的突出表现在于以偏概全。它总是以揭示真相的名义挖掘党的领袖或某个英雄人物身上的缺点并进行放大,或者以学术探讨的名义否定基本的历史事实,或者以创新的名义质疑已经成为定论的观点,从而颠覆历史人物的历史形象和历史功绩,遮蔽历史的主流和本质。面对人们的批评,这种历史虚无主义者总是一脸委屈地辩解说,他们说的都是铁证如山的历史事实,他们有大量的史料学方面的证据佐证他们的结论。然而,他们的错误不在于搜寻到的历史材料的真实性,而在于他们评价这些材料的视角和方法有问题。也就是说,他们不能客观地、全面地、历史地评价党的领袖和历史人物,而是仅从伟人们的生活琐事或者曾经犯过的个别错误出发,站在抽象人道主义的立场上,以事后诸葛亮的身份指责和辱骂,抹杀一切。无论如何,革命领袖是人不是神,他们也会由于历史条件或认知水平的限制,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因为这些失误就全盘否定和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用今天的眼光和认识水平苛求前人,这当然是不对的。

列宁说:

【“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④】

二、价值类型的历史虚无主义及其问题

价值类型的历史虚无主义不是否定某一种特殊的历史和特殊的价值,而是否定一切历史的价值和意义。它反对宏大叙事,嘲笑崇高和献身,蔑视党的伟大事业,对于革命英雄主义的壮举多是负面的评价,信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以自我为中心,追求刺激和感性欲望的满足。它对待一切事物都没有严肃的态度,万物娱乐化是它的宗旨。这种倾向与消费主义时代的娱乐至死状态有内在的联系,尤其在很多年轻人当中颇有市场,乃是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

它的主要问题在于意义的虚无化和价值观的畸变。由于割裂个人和社会、现实和历史的有机联系,凸显个体和当下,价值类型的历史虚无主义者找不到生命的本真意义,从而自我放逐。这主要表现为目的性丧失,本能取得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感性的生命从传统的谴责和诅咒自身走向另一个极端,对肉体的信仰取代对灵魂的信仰,道德不再是生命的元首和法官,肉体的感受成为一切行为的原则和尺度。波兹曼指出: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⑤】

从实际情况来看,赫胥黎的预言正在成为现实。也就是说,人们放弃理性的独立思考和理想、崇高、意义、神圣,放弃对超越性和精神事物的向往,追求感官刺激和欲望满足,沉迷于泡沫化的搞笑和乏味的影视作品里,真理被淹没在戏说历史和各种无聊繁琐的娱乐化活动中。

价值类型的历史虚无主义反对历史的真理,妄批历史的厚重感,侧重于消费历史,戏说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结果一切都变成轻飘飘的无根性存在。它的核心在于“戏说”二字。一切沉重的话题,一切庄严的历史,一切伟大的人物,统统变成资本逻辑主导下可以随意取用的搞笑题材。所谓尊重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远远比不过猎奇和追求意想不到的喜剧效果的冲动。各种各样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戏说,尤其是对崇高的悲剧英雄的戏说,在娱乐民众的同时,也割断了民众和自己的历史文化的情感纽带,导致丰富的情感资源枯竭和败坏。一些抗日神剧在缺乏最基本的常识的情况下,肆意演绎各种满足狭隘民族主义情绪的自慰式剧情,这不是赞美革命英雄,而是把英雄消解掉了。这是艺术领域的现代作伪术。借用尼采对此的讽刺性说法:“艺术上,麻醉剂和鸦片制剂占绝对优势。”⑥换句话说,这种迎合和庸俗化是放弃文化使命,缺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尊,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无知者无畏的状况。

究其根源,价值类型的历史虚无主义之无根性在于,它在针对超验性的批判中,抽掉传统道德大厦的支柱,造成超感性世界的崩塌,又没有及时建造出适应于现代社会的精神王国,导致现代人的整个价值世界萎缩,使其成为流浪者、无家可归者。人的双重性在于,既是肉体的存在,又是精神的存在。当人的可能性丧失,各种超越性的维度被封堵,灵性的生命没有空间,人就变成经济动物。马克思说: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⑦】

这意味着,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生产活动是人的有意识的自觉的活动,它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生产,由此也体现人的价值和意义。当人的这种活动变成工具化活动,人就逃到感性的动物性活动中感受自己的人的自由,这恰是资本逻辑压制人的个性发展之根本问题所在,也是当今诸多娱乐化之物兴起的时代根源。施蒂纳曾经试图寻找另外一条出路,他不是放纵自己,而是以看穿一切的极端利己主义者的口吻说:“对我来说,我是高于一切的!”⑧施蒂纳的问题在于,他从超验性的道德虚构走到放弃形而上的维度,割裂个体与社会、历史的有机联系,从而陷入价值虚无的尴尬境地。

价值类型的历史虚无主义和认知类型的历史虚无主义的区别在于,一是前者否定一切历史规律和历史的意义,而不仅仅是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解释模式,后者不一定否定历史规律和历史意义的存在,仅仅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解释模式;二是前者是认同问题,后者是认知问题;三是前者是行动上的迷失,后者是理论上的迷失;四是前者常常是“戏说”的娱乐化面孔,后者常常是揭示“真相”的道德化样貌。

三、政治类型的历史虚无主义及其问题

政治类型的历史虚无主义主要是一些仇视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西方敌对势力或他们资助的国内相关利益群体,出于颜色革命和颠覆我国政权的目的,抹黑中国革命的英雄人物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它常常打着学术研究的幌子,或者自诩为道德的化身,实际仅仅是以学术和道德为手段和工具,伪造历史,给革命领袖和革命英雄泼脏水,抹杀革命人物的史诗般的伟大功绩,最终目的在于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否定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促使我国改旗易帜。

欲灭其国,先灭其史。民族历史和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的基本遵循,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解构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常常可以从心理上瓦解这个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标。中华民族5000余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余年的奋斗史,中国共产党90余年的奋斗史,新中国成立以来近70年的发展史,都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历史,充满令人肃然起敬的英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但是,一些敌对势力和居心叵测的人担心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威胁西方价值观安全,想方设法围堵和争夺话语权阵地,把赢得没有硝烟的战争的希望寄托在共产党的第三、第四代人身上,期待他们淡忘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基于这样的祸心,他们一方面传播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培植盲目崇拜者;另一方面把中国革命史丑化、污蔑、抹黑成错误的历史,企图搞乱人心,篡史乱今。有学者揭露了西方帝国主义的惯常做法:

【“通过丑化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和现实,特别是通过丑化无产阶级领袖来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利用社会主义国家出现的失误和存在的某些弊端,加以无限夸大,来实现他们妖魔化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⑨】

一言以蔽之,它是西方和平演变的策略和手段。

抹黑是政治类型的历史虚无主义的特有手段。抹黑不同于批评。批评是正常的,即使采取过于激动而非和风细雨的方式,也是人民内部正常争论和言论自由权的体现,不是抹黑。批评一般是讲理的,是理性和道德的行为,要符合说话和推理的逻辑,最终目的在于辨明真伪,纠正缺点和错误,更好地推进工作。抹黑是对党和社会的丑化,是故意颠倒黑白和混淆视听;在必要的时候,它也会捏造似是而非的故事细节;更高明的做法是利用部分事实伪造历史,或者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扰乱不明真相者的信心,诱导人们误判,煽动负面情绪,唯恐天下不大乱。它常常采取的是谩骂和发泄的方式,而不是摆事实、讲道理。它的根本之点在于政治立场,而不是是非问题。也就是说,它不是从真理和良心出发,不是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是不尊重历史规律,变换手法和花样,隐藏自己,目的在于把水搅浑,把人们的价值观搞乱,从而满足自身的政治利益和需要。有学者指出:

【“凡事都有个理,要知理、明理、讲理。批评、抨击与抹黑的区别,就在有理或无理,大道理或小道理上。批评是讲理的。即使态度激烈,但仍然是在讲理。而抹黑则主要是依据个人的政治价值判断。”⑩】

政治类型的历史虚无主义和其他两种类型的历史虚无主义的区别在于,一是前者的动机是险恶的,是故意的歪曲、丑化和抹黑,而后者并不一定有这样的动机,它们固然在客观上也同样造成对社会主义的贬低和对共产党领导的削弱,但这很大程度上是无意为之,不是出于它们的主观故意;二是前者会根据形势的变化和自身的需要变换手段和方式,或者编造事实,或者以偏概全,或者“戏说”,具体采取哪一种方式或者综合采用某几种方式是不一定的,唯一确定的是抹黑党的历史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目标不变,而后者有大致固定的方式和手段,或者以偏概全,或者“戏说”,换句话说,前者的方法有灵活性,且和它自身的世界观没有直接关系,而和它的政治观有直接关系,后者的方法与它们的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有直接关系,没有那么大的灵活性;三是前者常常只有少部分人,但它的危害性大,后者常常人数众多,但它的危害比前者相对小一些;四是前者自身几乎不受干扰,它的目标是指向他人的三观之改变,后者则是自身和他人同时在受影响和改变;五是前者善于伪装,隐蔽性强,后者常常采取直白的方式,不大变化,容易辨认;六是前者懂道理但不讲道理,后者是不懂道理但试图讲道理。

四、简要的批评

针对各种历史虚无主义的不同情况,一方面要敢于亮剑,理直气壮地坚决予以反击,不能躲躲闪闪,从而遏制这些错误思想的炒作和蔓延;另一方面必须精准施策,不能粗放式地泛泛反对和批评。不加辨别地采取同一化的处理方式,要不就是误伤,要不就是打不到痛处,从而难以起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对于认知类型的历史虚无主义和价值类型的历史虚无主义仅仅采取简单化的压制方式,并不能让其心服;对于政治类型的历史虚无主义采取说理或认同教育的方式,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针对认知类型的历史虚无主义,解决的主要路径在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论的认知教育。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正确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党的建设和执政规律,有力地批驳了各种各样错误的历史观,并且指出了各种错误历史观的思想根源和社会根源。一些混淆视听的说法,诸如从英雄人物性格或者天命的角度看待历史演进或权力更迭等等,都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表现,必须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给予解释和驳斥。历史的复杂性在于,它的具象常常是多面和多义的。唯有摒弃主观主义和一叶障目式的认知方式,深入事物的内在本质,采用客观地、全面地、历史地看问题的辩证方法,才能真正获得对问题的科学认识。认知类型的历史虚无主义之谬误根源在于错误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因而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拔除其心中的莠草,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掌握辩证分析的方法,就可以实质性地解决问题。

针对价值类型的历史虚无主义,解决的主要路径在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认同教育。认同教育离不开认知教育,科学的认知有助于认同,但认知不是认同的充分条件。认知是不是认同的必要条件,也要看具体的情况,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信仰体系,不同的价值信仰体系有不同的前设条件。有些价值前设并不要求有健全的思维和推理能力,仅仅要求从情感上接受它的价值原则和规范,从行动上体现它的价值和信仰要求。就此而言,认知不是认同的必要条件。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强调以理服人,因而对马克思主义的理性认知是情感认同的必要条件。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往往就不是自觉的。认同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讲究方式方法的科学性,比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实践教育,典型案例的宣传和感化教育等等,就是值得推荐的方式。简单化的说理和强行灌输方式,违背认同教育的情感性特征,常常是行不通的。

针对政治类型的历史虚无主义,解决的主要路径在于,依法严厉打击。它不是不知道某种道理,不是不知道自己在胡说,不是不知道自己的价值偏差,但由于它的根本目的在于颠覆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所以,这些故意的说辞和行为都仅仅是手段。给他们讲道理,或者试图改变他们的价值观,都是弄错了对象。唯有建立长效机制,加大依法打击力度,决不允许以言论自由的名义纵容抹黑等行为,才是降低危害的有效手段。它的主要危害对象是不明真相的群众和广大的青少年。因此,文化建设要加强正向舆论引导,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尤其加强对青少年的三观教育,提高他们的免疫力,增强抵制错误思想的能力,从而占领话语权的高地。

总之,各种历史虚无主义的产生和流行有其深层的现实生活基础,因而克服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本出路在于现存世界的改变,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彰显和发挥,而不仅仅是理论的批判。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终将雄辩地把历史虚无主义等一切发展过程中的噪音置于不攻自破的境地。马克思说:

【“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通过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只有通过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11)】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32页。

②肖贵清:《篡史乱今——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危害》,载《求是》2018年第8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112页。

④《列宁全集》第2版第28卷第364页。

⑤[美]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62页。

⑥[德]尼采:《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张念东、凌素心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27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卷第274页。

⑧[德]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金海民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5页。

⑨梁柱:《历史虚无主义评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80页。

⑩陈先达:《批评、抹黑及其他》,载《光明日报》2014年12月3日。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44页。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3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