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潜艇90昼夜极限航行中付出巨大牺牲的三位英雄厨师

作者:林有来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25-04-10 2446

直面煎熬,燃烧青春

——记核潜艇90昼夜极限航行中的厨师

林有来

“长征3”号核潜艇90昼夜最大自持力考核试验(即长航试验)已经过去39个年头了,我曾是“长征3”号核潜艇的军医。回首往事,难以忘怀。为了弘扬核潜艇精神,赓续红色基因,我修改了曾刊登在潜战友之家的文章《平凡岗位,不平凡业绩》。

长航试验的目的是:考核机械设备的可靠性,考验人员的支持力,探索海上长期航行的规律和经验。潜艇水下航行90昼夜几乎是人类生存的极限。我了解到美国核潜艇环球航行84昼夜后,靠码头时艇员是被抬下来的。所以,艇员能否在水下与世隔绝待上90昼夜,这与潜艇上医生、厨师的保障工作密切相关。

核潜艇90昼夜极限航行中付出巨大牺牲的三位英雄厨师

出航前“长征3”号核潜艇厨师班合影,左起:姜建涛、胡海林、干松祥

一、精心准备,后勤先行

1985年7月的一天,艇领导告诉我,基地首长要求尽快上报90昼夜长航食品采购计划,并制定125人一百天的食菜谱。我国饮食结构复杂,南方人爱吃米饭,北方人偏爱面食。核潜艇上的艇员来自五湖四海,众口难调。而且核潜艇一次连续出海三个月,新鲜食品难以保存,必须合理调配食物,提高烹饪水平,才能保证艇员们旺盛的战斗力。

我和厨师班长胡海林认为,长航前期应以新鲜食品为主,长航食品为辅。虽然长航食品多为罐装,比较省事,但经高温后,食物质地变硬,油腻,不好消化,易造成厌食。但是以新鲜食品为主,有两个难题,一是冰库容积小,满足不了125人90天食品存放;二是劳动强度大,按条例编制,潜艇兵在陆勤潜灶,每10名艇员配1名厨师。核潜艇上125人应该配12名厨师,但海上对人员数量控制严格,只能配3名厨师,可见工作量提高了好几倍。

我们根据当时的市场供应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食菜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前50天全部吃自带的新鲜食品;第二阶段:50-70天每天不少于两个新鲜菜,长航食品搭配吃;第三阶段:70-90天每天不少于1-2个自制鲜菜(即以豆芽、蘑菇、竹笋、云豆、木耳、土豆、青萝卜等为食材),以长航食品为主。

在这次食品装载中,主食是大米、长航面条、挂面、面粉等。长航食品,应急食品由后勤部军需科配发,海鲜来自石岛水产,猪肉类来自诸城肉联厂。

我们装载的猪肉,全部加工成肉片、肉馅后冻起来,鸡蛋、西红柿也是速冻的。食品装载数量大,品种多,共分四类:一是我们制定的计划采购食品加长航食品共111个品种3万多千克;二是装载两个常规潜艇标准的应急食品;三是装载海军医学研究所提供的125人5天量的新型长航食品;四是在计划外补充五香鱼片、山楂片、方便面、苹果、桔子、人参蜂王浆等6种食物。出海前分发给个人自带。为了安全有序地装载,在装载前我们根据食品和舱室的特点,制定了食品装载平面图,分放到各舱。由程文兆副艇长总指挥,调集车辆人员,分批装载;我和孙湖山医生在码头负责分类食品所装的舱室;三名厨师负责在舱室摆放。全部食品两天装载完毕。

二、艇员为重,以食为天

核潜艇长航考核试验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为了完成这项任务,厨师们早有心理准备,那就是“拼”了。他们三人都是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其中有1名共产党员,1名预备党员,一名共青团员。

核潜艇上的厨师岗位非常的艰苦。厨房在第三舱的中层,操作间狭小,噪声全艇最高,油烟使本来就污浊的空气更加恶劣。伙房距核反应堆最近,两个舱室只有一墙之隔,放射性水平也最高,每当核反应堆高工况运行时,报警器常会报警。厨师们每天早晨4点起床,一直工作到晚上7点,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15个小时以上。忙完了我还要召集他们一起研究当天和第二天的工作。可以想象,他们是多么辛苦!

大年三十在海上包饺子是第一次,关键是包什么馅。北方人逢年过节吃饺子,无论猪肉、牛肉都必须新鲜。当时我们冰库内实际还有足够的猪肉、五香牛肉和新鲜虾仁,但是不敢保证质量。再就是下饺子需要大锅大火,而海上炒锅太小,煮锅又呈桶状,饺子下到锅里沉入锅底不好翻铲,且火温平和无法加高温,肉馅不宜熟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决定吃素饺子,将鸡蛋炒熟,再把长航配的罐装海米,用开水烫一下,剁碎与罐装绿豆粉丝开水烫后剁碎掺在一起,加上调料。这样饺子包好下锅煮,只要饺子皮煮熟了就可以吃,味道好,也安全。

核潜艇90昼夜极限航行中付出巨大牺牲的三位英雄厨师

林有来调饺子馅留影(李敏信 摄)

核潜艇90昼夜极限航行中付出巨大牺牲的三位英雄厨师

“长征3”号核潜艇上,大家一起包饺子留影(李敏信 摄)

出海后首先遇到的棘手问题是,有的蔬菜不宜存放,容易变质腐烂,那么就先吃容易变质的蔬菜。随着艇内温度的变化和时间的延长,各种新鲜蔬菜逐渐开始腐烂,给加工制作增加了困难。好在胡班长有出海经验,他们每餐都认认真真地把好关口,从不敷衍,做到每个菜都干净爽口。中午的三个菜保证两荤一素,外加一汤。他充分利用烤箱的作用,将鱼或肉放烤箱内烘烤,这样不仅两个小炒锅能周转得开,而且减少了工作量,烤出的食物又好吃。

厨师们每天干活只能穿亚麻背心,在加工制作中经常全身都湿透了。有时缺少某一食品,来不及换衣服,就穿着背心进冰库。从40多度的厨房突然进入零下十几度的冰库,对他们来说这是常事。他们每天都在紧张、繁重地工作,从未出现一次夹生饭。有时为了改善伙食,中午都不能休息一会儿。有一次,潜艇连着三天在水面航行,又遇大风和浪涌,潜艇单侧横摇近30度,绝大部分艇员都晕船了。艇员们晕船时有岗位可以靠一靠,或者趴一下。他们三人也晕船,但是为了保证开饭,没有时间休息,必须坚持工作。潜艇摇晃得厉害,做好的菜在厨房不好摆放。班长叫姜建涛将刚做好的一大盆菜端到会议室桌子上,由于风浪太大,一盆菜一下子被掀翻到地上。小姜回厨房后自责地将情况汇报后,胡班长一边安慰着他,一边抓紧时间重做,确保午饭艇员们能喝上热汤。

以往出海开饭时都是各舱将饭菜打回去分餐,为了督促艇员们多吃饭,这次长航,艇长要求厨房每餐将饭菜分装到125份饭盒中,这样又增加了厨师们的工作量,90昼夜271餐饭,仅这一项他们就为战友们分装饭菜约3万余份。这次长航伙食管理,基本是按照预先制定的食谱执行的,食菜谱就贴在厨房柜门上,一目了然,有了计划心中就不乱,工作有序进行。

为了调剂胃口,不但要让艇员们吃得饱,也尽量做到吃得好。中午主食都是大米饭,晚饭主食就变着花样做,如油酥火烧、烤蛋饼等。如果做火烧,125人每人吃两个就要250个。无论火烧还是蛋饼每次要烤几十盘,烤箱温度约200度,打开的瞬间,热气让人窒息。无论主食是什么,三菜一汤必不可少。他们仅仅三双手,没有办法,午饭后收拾完餐具、打扫完卫生接着干,午休时间往往得不到保证。20岁的厨师姜建涛负责烘烤,他在父母面前还是个孩子,现在却要挑起如此繁重和辛苦的重担。22岁的干松祥寡言少语,肯于吃苦,任劳任怨,干活麻利。他们每天在震耳欲聋的循环风机噪声和浓浓的油烟味中工作,还要忍受着两个烤箱,两个炒锅,四个煮锅同时散发的高温。但是,他们坚守岗位,从无怨言,只有一个信念,全心全意为战友们服务,做好每一顿饭。

核潜艇90昼夜极限航行中付出巨大牺牲的三位英雄厨师

厨师姜建涛于核潜艇厨房留影(李敏信摄)

核潜艇90昼夜极限航行中付出巨大牺牲的三位英雄厨师

艇员吃上可口饭菜的留影(李敏信 摄)

为了战友们吃好、喝好,不影响艇员们的战斗力,在胡班长的带领下,他们总是迎难而上,从不言苦和累,那个劲头简直是在拼命。他们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没有他们的奉献,后果很难想象。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坚持下来,不知道会有多少人倒下?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和繁重的工作中,班长胡海林写了一幅对联来抒发豪情、鼓舞士气:“近是天 远是天 高低都是天 天高凭鸟跃,上有水 下有水 左右皆有水 水深任我游”。表现出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90昼夜航行,在没有任何补给情况下,保证了在前52天全部吃上新鲜食品,创造了潜艇海上连续航行的奇迹,这在当时就是水面舰队在没有补给的情况下也难以做到。如果没有坚强的毅力,没有智慧,没有对战友的深厚感情,没有吃苦耐劳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奉献精神,是完不成这项艰巨任务的。90昼夜,没有出现食物中毒,没有出现肠道传染病,没有出现维生素缺乏,甚至没有出现便秘的病人。携带的食品是充足的,可以满足125人110天食用。90昼夜长航食品保障是圆满的,成功的。为保障全艇人员的健康与安全做出了卓越贡献。长航食品保障得到参加长航的潜艇基地领导的赞扬,并受到海军军需部首长的高度评价。

长航结束后,胡海林和姜建涛荣立三等功,干松祥受到嘉奖。后来干松祥和姜建涛都成为光荣的中共党员。干松祥后来因工作成绩突出也荣立了三等功。他们三人都是有功之臣,当之无愧。

三、身残志坚,无怨无悔

长航中,艇员们每天都是在战斗部署中度过的,精神高度集中、体力消耗很大。有的艇员甚至昏倒在战位上,回到陆地后的两三天内仍有人晕倒。借战友们常说的一句话:“能活着回来就不容易了”。长航中,厨师的岗位有“四最”:工作最辛劳、环境温度最高、空气最污浊、距离核反应堆最近。长航后,三位厨师的身体也受到了损伤,他们都有不同程度的智障和噪声性耳聋,带着满身的伤残离开部队的。

班长胡海林退伍后,40多岁头发就全白了,50岁以后头发和牙齿几乎全都脱落,双侧颈总动脉阻塞。现在大脑的血液循环仅依靠形成的侧支循环供应,记忆力极差。

干松祥复员后,40多岁头发也全白,脱发,不到60岁满口没有了一颗牙,而且甲状腺结节,当地政府给他评为6级伤残军人。

城市兵姜建涛回城安排了工作,后由于智障,下岗多年,一般工作胜任不了,只能干保安,后来连保安也不让干了,只能四处打零工,生活十分困难。

现在三位国家的功臣虽然多病缠身,生活拮据,但是他们曾经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献出青春和健康,无怨无悔。他们虽然没有得到什么物质享受,却给后人传递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这是一种伟大的核潜艇精神。

我从潜艇基地卫生处处长岗位转业。最后从青岛中心血站退休,退休前曾担任青岛中心血站的党支部书记。几年前的一天,我和胡海林到403艇长孙建国家中做客,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的孙建国见到胡班长时双手紧紧地拉着他,非常亲切和高兴。他说胡班长带领的厨师班为圆满完成长航任务功不可没,他们非常优秀,尽职尽责,是真正的英雄,我能有这样的战友感到非常骄傲和无比自豪。

(作者系青岛市中心血站原党支部书记)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14
0
0
0
1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