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元仁:感慨毛主席所说“劳动者是最光荣的,知识分子要和劳动者打成一片”

作者:葛元仁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25-05-03 380

知青,光荣的劳动者!

——五·一劳动节随想

葛元仁

葛元仁:感慨毛主席所说“劳动者是最光荣的,知识分子要和劳动者打成一片”

“五·一”假期在家里回想在农村插队七年的每个“五·一”,感慨万分。“五·一”期间正是晋南地区小麦“拔节”灌浆“的时候。麦地能否浇上水,直接影响当年的收成。所以每个“五·一”期间我大都在地里和农民一起“看渠”浇地,在劳动中过真正的“劳动节”。看着喝饱了水的麦苗一天一个样的生长,心里充满莫名的喜悦。

明天又是“五·四青年节”了,我们这一代知识青年是毛泽东时代培养出来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社会主义觉悟是每个人的政治方向,有文化是基础,劳动者是我们的本质特征。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劳动,尤其是农业劳动。没有农业的发展,城市的形成,工业的发展都无从谈起。这是人类历史早已证明的事实。

正因为艰苦的劳动创造了世界,改变了世界,才彰显它的伟大,光荣。我们党,我们国家就是在艰苦奋斗中成为伟大、光荣的。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就是去做建设强大工业国的基础工作——发展农业,为工业发展积累资金,解决新增加的工业人口吃饭问题。正是广大知青和农民群众一起艰苦奋斗,使我国每年的人均粮食数量,在1979年达到340公斤,1983年突破了世界公认的360公斤的温饱线,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同时,知青架起了城乡之间交流的桥梁,把科学和文化、城市文明带到广大农村和边疆去。大批知青担任了农业技术员、教师和赤脚医生,不少知青还担任了大、小队干部,推动了农业科技的发展,普及了农村的中小学教育,提高了农村的卫生健康水平,缩小了“三大差别”,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打下了基础。

一千多万知青到农村和边疆,不论是去兵团还是去插队的知青,他们靠自己的辛勤的劳动、汗水和智慧开垦荒地,科学种田,大大提高了当地农业生产水平,促进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改变了农村文化落后和医疗卫生的状况。

由于知青的加入,1978年与1968年相比,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耕地总面积增长42.5%;粮豆总产量增长51.3%;大牲畜存栏增长31.3%;中小型工业企业发展到737个,实现工业总产值6.3亿元,增长了3倍,把北大荒建成了“北大仓”。(北安管理局龙门农场党建网)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知青第一年就生产粮食200万公斤,6年中,农业团生产粮食16787万公斤,上缴国家肉类706万公斤(《北方新报》2010年9月9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知青把那里建设成了粮棉生产基地。更有云南兵团的知青和当地农工通过科研,打破了橡胶只能种植在北纬17度线以南的世界共识,将橡胶种到了北纬22.9度,扩大了我国橡胶种植面积(茂名新闻网),开垦种植橡胶25万亩,使云南省橡胶总面积达68万亩,生产胶片1.7万吨,比组建前增加58%(《云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15页。),改变了橡胶这种战略物资依靠进口的状况。

在知青柴春泽的推动下,从来没有种过水稻的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玉田皋大队,从1975年试种50亩水稻开始,扩种水稻1700亩,1977年发展到7000亩,现在达到了20000亩,年产水稻1000万公斤。后来又带动全旗开发了20万亩水稻,亩产也由过去不足百斤提高到千斤以上。

山东省垦利县黄河农场的知青,每年冬天都要清淤、挖河、筑堤兴修水利,改造盐碱地,硬是把海边几千亩盐碱地改造成出产大米的稻田,使这片黄河三角洲成为整齐的条田,成为林网密布、沟渠纵横、粮棉丰收、六畜兴旺的粮棉基地。(山东档案局:《怀望遥远的青春》,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6页。)

辽宁知青在1969年冬天苦干一个半月,完成了清水河大会战,实现了盘锦地区的旱田改水田,极大地促进了粮食的稳产、高产,才有了今天闻名全国的“盘锦大米”。直至现在,辽宁盘锦县、市领导还对知青们讲,现在盘锦的水利工程还得益于盘锦十万知青的艰苦奋战,没有你们的巨大贡献就没有今天欣欣向荣的新盘锦。(《知青风采报》2011年11月25日。)

1968-1971年,延安地区27000多名知青中有1/3参加了农村科学实验和农业技术革新工作,那时一些偏远山区的农民种地不敢用化肥,生怕化肥烧死庄稼,知青们耐心给农民讲道理,带头种试验田,逐步教会了农民使用化肥,使粮食增产。(《人民日报》1972年1月24日。)

广东省扶绥县有37%的知青成了农业技术人员。在内蒙古黄河湾的某军队农场,知青在贫瘠的土地上进行马铃薯有性杂交试验,解决了马铃薯退化问题。江苏宝应县11个生产队,队队都建立了科学实验小组,由下乡知青组成的小组负责制造5406和920生物激素、4115农药、糖化饮料;引进、培育良种;推广双季稻;进行病虫测报、天气预报等,收到良好效果,大大促进了农业发展。广东四会县大旺农场的知青小组种了4亩甘蔗科学实验田,创造了平均亩产13450斤的记录(《人民日报》1972年10月16日)。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这些成就的背后全是艰辛的劳动!对此笔者深有体会。

1973年4月我被群众推荐,公社批准为大队革委会副主任,负责科学种田。第一件事就是带领六个小队的农业技术员用了3天时间查看分布在岭上和滩地里的6400亩小麦生长情况。发现小麦品种杂乱,是产量长期上不去的原因。于是和各队农业技术员们一起确定了盐碱地、水浇地、半水浇地、旱地播种的小麦品种和数量。为了扩大水浇地的面积,把农民称之为“滚瓜地”的坡地改造成为水平梯田,寒冬腊月组织全村农民平田整地,在冰天雪地里和农民共同劳动。近一米厚的冻土层,一镐头下去,只是一个两厘米左右的白印,把“虎口”都震裂了。用手绢简单包扎一下继续干。为了加快进度,根据群众的建议,用中学化学中学的“一硝二硫三木炭”制造黑色火药,用爆破的方式加快了速度。春节我也在地里“冬战三九”没有回家,一个冬天下来完成了4700立方的土方量。

村里的浅水井是盐碱水,浇地会使土壤板结,盐碱化。必须打超过200米的深水井取水浇地。有一个多月我都“泡”在岭上的打井工地上,和打井队一起研究如何打井,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

调整后的小麦播种后,我按照农时检查各块土地的水肥状况,督促各小队按时浇“封冻水”、“返青水”、“拔节水”、“灌浆水”。春节期间正值小麦“冬灌”,别的知青回家过年了,我依旧在地里和农民一起“看渠”浇地。当年小麦亩产就达到了340多斤,虽然突破了历史最高产量273斤,但我发现我们村的小麦与同品种的小麦相比千粒克重轻,回想初中《植物学》讲的,果实需要磷。就把典型地里的土壤送去检测,果然是土壤中缺磷元素。当时磷肥奇缺,根本买不到,即便有卖的,各生产队也没钱买。了解到距离我们村50里的山里的腐殖酸含磷较多,不要钱就可以拉。于是就组织了各小队的壮劳力和自己一起拉着平板车去拉。一天一趟,来回一百里路,中午就着咸菜吃自己带的干粮,喝点凉开水,清晨出发,擦黑回村。终于使1975年的小麦亩产超过了《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要求的黄河以北亩产400斤的要求,达到了412斤。全村小麦总产从自己进村时的128万斤突破到200万斤以上。农民分的口粮中的小麦也从270、280斤达到了340、350斤。我的阅历告诉我,知青是农村粮食生产的推动者,没有和农民抢饭吃。

回想当年在农村的生活确实又苦又累。要自己拾柴,生火,担水,要自己磨麦子,做饭。虽然每月有44斤原粮作为口粮,但加工成成品粮不到40斤,体力劳动繁重,又缺油水,经常处于半饥半饱的状态下。但看到农民在比我们更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依然“脸朝黄土,背朝天”地日复一日的从事艰苦的农业劳动,生产粮食支援社会主义建设,每个思维正常的人都会看到正是这种平凡伟大的劳动,保证了城里人的基本生活。

正是在这种艰苦生活的锤炼中,我学会了所有农活,成为了一个能够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也正是在这种艰苦生活的锤炼中,使我认识到了劳动的光荣,转变了世界观,能够坚定地站在最广大的劳动人民一边思考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每当我回村看到平整后的土地,打的深井至今还在发挥作用,了解到我当民办教师时的学生的孩子中有八个博士,六个硕士,一代比一代强,觉得个人付出的苦和累都值了。

现在总有些人非议,抹黑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他们冠冕堂皇的理由后面的灵魂深处暴露的是鄙视农业劳动,鄙视农民的剥削阶级思想。特别是其中一些知青,不懂得自己上山下乡这个行动的本身就是与传统的观念进行决裂。自己在农村的艰苦劳动为社会创造了财富,这一行动是光荣的。难道否定自己推动社会进步的光荣劳动是你们的目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强国责任。我们这一代人现在都七十多岁了,强国的接力棒传到了现在青年一代的手中。“强国”就是补短板。现在的短板依然是农村,边疆。因此“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依然是新时代青年人的方向。这就需要发扬“五·四”精神,“打到孔家店”摒弃封建主义“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陈腐观念,和工农融为一体,用自己劳动的双手把养育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美好。

毛主席1963年接见农民代表时明确表示:“劳动者是最光荣的,农民最光荣,工人最光荣,知识分子要和劳动者打成一片。”

习近平同志要求我们“要大力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

光荣属于劳动者!

2025年5月3日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1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