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玉玲和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

作者:舒云 来源:党史博览 2025-05-11 2236

陶玉玲和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

1963年2月,周恩来、邓颖超亲切接见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演职人员

“南京路上好八连”成为上海市民的精神名片

1947年8月6日,在山东省莱阳城西水头沟小园村,华东军区特务团将几十名胶东新兵编成4大队辎重连,不久改编为华东军区警卫旅特务团1营1连。1949年6月,该部改编为上海警备区警备团3营8连。8连从山东农村开进十里洋场的上海,警卫“中华商业第一街”南京路。有人预言:“上海是一个大染缸,解放军红的进来,不出3个月,就让他们黑的出去。”8连果然出现一些苗头,有到高级理发厅理发的,有抽雪茄的,有借钱逛“大世界”的,还有嫌老婆土气闹离婚的,甚至有人感叹“南京路的风都是香的”……指导员张成志组织全连反复学习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说南京路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我们没有退路,绝不能在“糖衣炮弹”面前吃败仗。他号召8连官兵节约一块布、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一分钱,新战士来队、老战士复员都要为群众做一件好事。他们长年帮南京路上的孤寡老人打扫卫生,坚持每月两次义务补鞋、理发、磨刀、量血压、称体重……8连身居闹市,却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出色完成警卫任务。

1956年,《解放日报》发表团机关俱乐部主任吕兴臣拍摄的《南京路上的哨兵》的新闻照片。1957年,《解放日报》发表吕兴臣采写的《身居闹市一尘不染,人们称赞他们“南京路上好八连”》的通讯,并陆续发表了《针线包》《行军锅》《一分钱的故事》《38个补丁的衬衣》等8连官兵艰苦朴素的小故事。1958年3月23日,《解放军报》转载,题为《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八连养成节俭之风》,并配发《南京路上好八连》的评论员文章。1959年7月23日,《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刊登吕兴臣的长篇通讯《南京路上好八连》,同时配发社论《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上海人民学习的榜样》。《文汇报》《新民晚报》《劳动报》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也争相报道。

1963年4月,“南京路上好八连”事迹展览馆建馆;1994年,该馆被定为“上海市青少年教育基地”;2001年,被中宣部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3年,被定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海市把“学习雷锋,学习八连”写进《市民公约》,教育部门把8连艰苦奋斗的事迹收入小学生思想道德教材。“南京路上好八连”成为上海市民的一张精神名片。

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的由来

1960年5月,上海警备区司令员王必成招待下海岛当兵回来的国防部副部长、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席间王必成向南京军区文化部部长沈西蒙敬酒,说你写过《南征北战》,也为“好八连”写一个戏如何?41岁的沈西蒙一口答应,提出要到8连体验生活。经王必成安排,沈西蒙和前线话剧团2队队长漠雁背着背包在8连蹲点40多天。他们与战士同吃同住同站岗,也一起拉大粪车……深切体会8连官兵“拒腐蚀,永不沾”的思想境界。

1961年9月16日,沈西蒙、漠雁、吕兴臣集体创作,沈西蒙执笔的大型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剧本完成,1963年发表在《解放军文艺》和《剧本》杂志上。故事背景是刚解放的霓虹灯闪烁的南京路,进驻上海的8连官兵经历的一场特殊斗争。剧中人物形象生动、深刻,反映了官兵对十里洋场的态度和置身其间的变化,展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突破了以往军旅戏剧的篱笆墙。

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排练过程还算顺利,却迟迟不能公演,甚至面临被“枪毙”的危险。有人说该剧有“抹黑”情节,部队有严格规定,战士在服役期间不能谈恋爱,更不能与驻地女青年谈恋爱。而剧中新兵童阿男与资产阶级家庭出身的林媛媛谈情说爱;还有排长陈喜扔掉土布袜子,甚至想抛弃农村妻子春妮;老战士赵大大不安心站岗要去前线等。周恩来从时任《剧本》杂志主编、中国戏剧家协会书记的张颖那里得知后,批示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继续排练。

剧名几经修改,先后用了《南京路进行曲》《霓虹灯下遭遇战》《霓虹灯下的奇兵》等。1962年,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首演时,定名为《霓虹灯下的哨兵》。

陶玉玲和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

1963年11月,毛泽东观看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之后,亲切接见陶玉玲等演员

周恩来六次观看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

1963年初,南京军区党委把8连作为重大典型上报。解放军总政治部决定树立8连为“保持艰苦奋斗革命本色”的一面红旗。2月9日,总政治部向全军发出关于开展宣传、学习雷锋和“南京路上好八连”的通知。4月8日,总政治部在批转青年部《关于部队学雷锋活动情况报告》中,把“学雷锋”和“学好八连”的活动结合在一起,说“在某种意义上讲,好八连是一个集体的雷锋”。要求部队在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同时,也要向“南京路上好八连”学习,争创“好八连”一样的先进集体。5月9日,总政治部发表《关于南京路上好八连政治思想工作经验介绍》的文章,号召全军所有连队向8连学习,学习他们艰苦奋斗的作风,学习他们政治思想工作的经验,让全军出现更多的雷锋、更多的“好八连”。《解放军报》用4个整版篇幅报道8连,同时发表社论《务必保持艰苦奋斗作风》,进一步扩大了8连在全军、全国的影响。

2月16日,总政治部调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剧组来北京。20日,在全军政工会议上首场演出。编剧沈西蒙回忆,一天上午,我们在总政排演场合成排演,传达室突然报告,总理办公室来电话通知:“周总理的汽车已出发,可能去看你们排练,请你们有所准备。”很快传达室又报告:“总理的汽车已经开进排演场的院里了!”导演席位设在第五排中间,沈西蒙请周恩来、邓颖超坐在第四排。演出结束,周恩来看了看表,起身说:“同志们排练了一上午,辛苦了!大家休息吃午饭吧!过两天我再来看你们正式演出。”周恩来再次见到剧组时说,他激动得直到晚上也睡不安稳,特别喜爱春妮给指导员的那封信。他对陶玉玲说:“春妮是什么文化程度啊,是小学文化程度,大概写不出两小无猜来吧?也不贴近生活,你看能不能改一改啊。”陶玉玲说:“要不我就说,我们从小一起在农村长大。”周恩来笑着点头:“这不是挺好的吗?这不比你那两小无猜更生活化吗?”28日晚,周恩来在第二次观看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后,召集文化部负责人和首都文艺界人士座谈,与会者肯定这是一出反映部队现实生活的好戏。周恩来也满口称赞,并对话剧主题、导演处理、人物台词、演员表演,以至音响效果、道具等提出30多条具体意见,强调人物形象应该跟着剧情的发展、矛盾的加深而被揭示出来。

3月15日,周恩来在话剧《杜鹃山》座谈会上强调:近年来话剧舞台上出现了很多反映新人新事、反映革命故事的好戏,这是件好事。像《兵临城下》《井冈山》《霓虹灯下的哨兵》《平型关》《杜鹃山》等。

4月2日,周恩来、邓颖超邀请前线话剧团的演职人员来家中做客,对他们创作的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予以鼓励,并表示愿意为这部戏作宣传。12日,周恩来接见8连指导员刘仁福,称赞8连继承和发扬我党我军艰苦奋斗的传统,在和平环境中养成好的作风,使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实际。周恩来希望有关领导机关帮助8连总结出一套具体经验,继续发扬下去,并便于其他连队和单位向他们学习,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这些经验,把军队工作做得更好。

4月20日,周恩来主持修改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等剧本的座谈会,沈西蒙、漠雁等人参加。

5月5日,周恩来与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剧组成员谈话时指出,表现知识分子形象时,应该从内心充实起来。想想当年上海音乐界的一些知识分子,他们是真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是有知识的,不是空喊。周恩来邀请夏衍、田汉、曹禺等来看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他自己则看了六遍。每次看完他都要上台和编导、演员亲切握手,称赞他们演了一台好戏。

毛泽东为8连赋诗并观看《霓虹灯下的哨兵》

1963年4月25日,国防部授予上海警备区某部8连“南京路上好八连”的称号。5月5日,命名大会在上海军人俱乐部礼堂隆重举行。许世友上将代表国防部宣读命令。5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社论,同时发表《南京路上好八连》的长篇通讯。

中央领导人纷纷为8连题词。朱德题:“保持人民军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学习南京路上好八连。”陈云题:“大家学习好八连的模范作风。”邓小平题:“一贯保持光荣传统的、保证走向共产主义的、集体的标兵——南京路上好八连万岁!”邓小平后来又两次为“好八连”题名:1991年4月,为《南京路上好八连》一书题写书名。1993年,为“南京路上好八连”事迹展览馆扩建,题写“南京路上好八连”。

1963年8月1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6周年之际,毛泽东挥笔写下《杂言诗·八连颂》:

好八连,天下传。为什么?意志坚。为人民,几十年。拒腐蚀,永不沾。因此叫,好八连。解放军,要学习。全军民,要自立。不怕压,不怕迫。不怕刀,不怕戟。不怕鬼,不怕魅。不怕帝,不怕贼。奇儿女,如松柏。上参天,傲霜雪。纪律好,如坚壁。军事好,如霹雳。政治好,称第一。思想好,能分析。分析好,大有益。益在哪?团结力。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这是毛泽东一生中唯一次为一支连队题写颂歌。他高度肯定了“南京路上好八连”的模范事迹,号召全国人民向“南京路上好八连”学习。

11月29日晚,经周恩来推荐,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观看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只看过两部话剧,一部是《雷锋》,另一部是《霓虹灯下的哨兵》。周恩来、邓颖超提前来到中南海怀仁堂剧场。邓颖超专门到后台告诉演员们,演出时不要紧张,一定要讲清每句台词。开幕前,毛泽东接见了前线话剧团团长张泽易、编剧沈西蒙,说中间不要休息。他完全被剧情吸引住了,划了一根火柴,却忘记点烟。他看到童阿男受连长批评要出走时,用夹着香烟的手指着童阿男说:“你不能走,你不能走!你要走了,就是当逃兵!”指导员、连长决定把童阿男追回来,毛泽东连声说:“这个好,好。”童阿男回来开忆苦会,毛泽东两次用手抹去眼泪。罗克文母亲因童阿男主动为罗克文献血,说“我要向解放军磕头”,毛泽东情不自禁鼓起掌来。演出结束,毛泽东在舞台上走了好几个来回,与前线话剧团领导、剧作者和每位演员都握了手,并合影留念。毛泽东握着陶玉玲的手说:“这是一出好戏,写得好,演得好。你们如果不熟悉生活,看来是写不出来的,也演不好的。话剧还是有生命力的。”

当晚,周恩来自费邀请剧组演职人员到中南海西花厅吃饭,陈毅、罗瑞卿等作陪。那时每月的粮票都有定量,周恩来也不例外。陶玉玲爱人黄国林考虑这么多人吃饭,周总理哪里有那么多的粮票,于是要求每人交二两粮票。

周恩来要求将《霓虹灯下的哨兵》拍成电影

1963年底,前线话剧团还在北京公演期间,周恩来当面交代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要他负责将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改编成电影,一句台词也不要变,一个演员也不能换。因为“南京路上好八连”的故事发生在上海,文化部决定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周恩来挑选既熟悉部队生活也熟悉上海生活的八一厂导演王苹执导。

王苹来到8连,听取官兵对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的感受和对同名电影的期望。她根据电影特点与编剧沈西蒙研究修改剧本,以打破舞台框框,丰富细节。话剧场景主要在连队宿舍,王苹考虑摄影机镜头拉不开,制约场面调度,提议改在南京路先施公司门口。夏衍审阅分镜头剧本,提出要遵循严谨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中的春妮,是按照适合陶玉玲演出的类型量身定制的。编剧之一的漠雁回忆,1963年春,他在苏州改最后一稿时,写信给陶玉玲,要她准备出演春妮,并说春妮就是根据她的特色和气质写的。而此时前线话剧团重排陶玉玲的成名作《东海最前线》,她没有档期。有人推荐另一人选。漠雁和话剧团领导认为,陶玉玲在气质上更接近农村妇女干部的形象,且演技分寸也更好一些。于是,漠雁写信告诉陶玉玲,我们等你回来排戏,如一时回不来,我们就暂时不排。后来漠雁说,这个选择真的十分正确,陶玉玲将春妮演得出神入化,真实脱俗。

1964年初,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王苹、葛鑫执导,沈西蒙编剧,徐林格、宫子丕、廖有梁、陶玉玲等主演的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在全国公映,立即引起轰动,成为新中国电影的经典力作。陶玉玲饰演的春妮虽只有两场戏,但她以真挚、善良和质朴的形象,继电影《柳堡的故事》中的“二妹子”之后,又成功塑造出中国电影史上经典的军嫂形象。在《激情、分寸、体现》的长文中,陶玉玲讲述了扮演春妮的体会。至今,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诞生60多年了,它向全国人民广泛宣传了“南京路上好八连”,陶玉玲饰演的军嫂春妮功不可没。

陶玉玲的生活和艺术成长史

1934年10月28日,陶玉玲出生在江苏省镇江市演军巷五柳堂。五柳堂因陶家先祖、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称五柳先生得名。这是一座13进的大宅院,60多口人在里面居住。陶家还有一间远近闻名的“陶魁季”绸缎庄,是镇江陶、毛、陈、蔡四大家族之一。陶玉玲3岁时,镇江遭遇日军飞机轰炸,五柳堂大部分房屋被烧毁,全家只得投奔在上海招商局任总会计师的外祖父。外祖父家在上海法租界拉都路,陶玉玲衣食无忧地生活了6年。她在家中排行老三,从不争抢东西,也从不和邻居争吵。她清纯、甜美的笑容,源自她的内心。陶玉玲在拉都路小学读三年级时,外祖父去世,全家搬回镇江。连年战乱,父母失业,家境日渐窘迫。而父母每次遇到乞讨者,都会拿出食物相赠,宁肯自己节衣缩食。陶玉玲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助人为乐成了她一生的习惯。在家中,她干活最多,晚睡,早起。课余,她糊火柴盒补贴家用,还经常硬着头皮去典当母亲的首饰和家中旧物。陶玉玲感谢父母倾尽所能让她读书,为她打开了不一样的世界。

1949年,姐姐陶玉平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可是家里再也拿不出来钱了,只能弃学在镇江当老师。上初二的陶玉玲也面临失学。4月23日,镇江解放。华东军政大学招生,陶玉玲瞒着父母报了名。14岁的她虚报18岁,被幸运录取。军校生活艰苦,200多公里行军到南京,陶玉玲第一天行军脚就磨出了水泡。每天早晨5点起床,同来的几个男同学吃不了苦偷跑回去了。陶玉玲年纪虽小,但她咬牙坚持,解放军宣传的“自力更生”在她心中扎下了根。她没有退路,只有在部队才能继续读书。

开学第一课,校长陈毅讲为人民服务。陶玉玲认真记在本子上,这成了她的座右铭。半年预科主要是接受各种军事训练,补上军人这一课。陶玉玲受二姐影响,从小就喜欢文艺,是学校的文艺骨干,预科结束后进入文学系。著名导演、戏剧教育家、文学系副主任吴仞之等老师从理论到实践,帮助陶玉玲打下了扎实的表演艺术基础,也教会了她许多表演技巧。1952年,陶玉玲调到华东军区解放军艺术剧院(南京前线话剧团、歌舞团前身)。这里更是人才济济,院长沈西蒙,演员蓝马、黄宗江、漠雁等,剧院还不断邀请各地大师来讲课。陶玉玲用功,干一件事就一定要干好。别看她平时腼腆,上台则大方、自然,很快引起关注。她排演的第一个小歌剧《王大娘补缸》,就被推荐给陈毅司令员观看。之后,陶玉玲开始演大戏,出任话剧《人往高处走》《刘连英》《东海最前线》的主角或重要角色。1953年,前线话剧团去浙江、福建等地慰问演出。东山岛保卫战打响,白天演员们给战士包扎伤口,晚上在临时搭起的舞台上演出。陶玉玲从战士身上学到了勇敢和坚强。《东海最前线》表现了解放台湾的主题,被调到北京为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演出。陶玉玲在剧中饰演女主角杨赛英。经过黄宗江、漠雁的指导排练,她的演技上了一个新台阶。

陶玉玲和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

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剧照。右一为陶玉玲饰演的春妮

电影《柳堡的故事》的女主角

1956年,前线话剧团编剧胡石言、黄宗江创作了电影剧本《柳堡的故事》,八一电影制片厂决定投拍。黄宗江在寻找女主角“二妹子”时,在南京军人俱乐部门口看见正在吃冰棍的陶玉玲,质朴、天真,他一眼看中。另一位编剧胡石言曾在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任团长,熟悉陶玉玲演出的话剧。两位编剧向导演王苹推荐陶玉玲出演“二妹子”。不巧,王苹到南京时,陶玉玲到杭州巡回演出去了。王苹追到杭州,又追到舟山群岛、岱山岛,才终于见到陶玉玲。而此时陶玉玲因熬夜演出,加上化装感染,左眼肿起一个大包。王苹与她交谈后,让摄影师曹进云、蔡继渭、殷乔芳为她拍了许多照片。定角色时,八一厂不少人说,天南地北找,怎么找了一个“独眼龙”回来?王苹坚持说:“陶玉玲有一种遮不住的清纯、质朴,尤其是‘甜’。在所有面试过的演员中,她最符合二妹子这个角色。”于是,做梦也没有想过拍电影的陶玉玲,就这样走上了银幕。

电影《柳堡的故事》是一部军旅爱情片。故事发生在苏北宝应县柳堡乡,“二妹子”和新四军副班长李进产生了爱情,四五年后他们重逢。陶玉玲虽然没有农村生活经验,但她初到剧院,就到山东淄博下连当兵半年,住在老乡家,和战士一起训练,摸爬滚打,教战士识字,搞宣传。电影《柳堡的故事》拍摄了一年多,那时交通不方便,去一趟柳堡,路上要走三天。演员们住在老乡家,一起割麦子、插秧、划船,使陶玉玲补上了水乡的生活。

电影演员和话剧演员不一样,导演王苹从电影基本理论到技巧,关键的形体动作讲解、设计,指导陶玉玲进入电影表演艺术领域。陶玉玲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她的口头禅是“两遍总比一遍好”。王苹导演说:“小陶在摄影机前,表演的分寸感觉掌握得恰到好处。这个初上镜头的小姑娘不同凡响,她的机灵劲儿、她的悟性令我吃惊。她对导演的现场提示理解很快。她在摄影机前站位的本领使我吃惊。如果需要从全景向近景走来,她常常一步都不会走错,这一点许多老演员都难以做到。只要我把意图一说,她立刻心领神会,逼真、形象地表现出来。小陶能够准确地捕捉女孩子的独特心理,淋漓酣畅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做到形神兼备。小陶的勤快与能吃苦是出了名的……”编剧漠雁说:小陶演戏的分寸感特别强,很有灵气,导演一点她就透了。由于她下了功夫,对台词的处理真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她用虚实结合、以虚托实、一虚一实的方法处理台词,简直是妙不可言,谁看了她的戏都点头称是。

陶玉玲第一次走上银幕,只有208个字的台词,但纯真甜美的笑容,使她成为人人喜爱的明星和青春偶像。1959年国庆10周年大庆时,周恩来第一次见到陶玉玲时说:“二妹子演得很好,但你不要骄傲。”中国电影100周年,《柳堡的故事》被评为百部优秀影片之一。除了电影,“二妹子”的故事还在继续。柳堡乡成立了“二妹子”女民兵班,该班被江苏省命名为模范民兵班,请陶玉玲当名誉班长,已经有十几届了。陶玉玲经常到柳堡乡参加相关活动。柳堡成了她的另一个家乡。

1969年,陶玉玲被迫脱下穿了20年的军装,几经周折成为南通晶体管厂的一名普通工人。但她很快适应了新的环境,工作积极,待人诚恳,与工人姐妹结下深厚的友谊。陶玉玲得知周总理身体不太好,到北京出差时给周总理写了一封信,祝他身体健康。没想到,总理办公室通知她下午4点来中南海。陶玉玲抱着邓大姐哭了。邓颖超说:“你别这么激动,总理刚刚去接待外宾了,临走给你留了几句话。他说陶玉玲当过兵,现在又在当工人,将来再熟悉农民,这样只要很好地为人民服务,就会有光辉的前程,灿烂的未来!”陶玉玲下定决心,今生今世遇到再大的困难都要挺过去,都要遵照周总理的话去做。

1972年,陶玉玲担任南通文工团副团长。1973年,广州军区文化部副部长李长华要调陶玉玲到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南京军区说此人我们还要用。1975年,陶玉玲第二次穿上军装,回到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担任演出队副队长。

陶玉玲和“南京路上好八连”的不解之缘

陶玉玲回到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排《霓虹灯下的哨兵》,她仍然出演春妮。这时陶玉玲爱人黄国林已调到总政治部文化部,陶玉玲母亲带着大女儿在南通,陶玉玲带着二女儿在南京,全家长期三地分居。1978年,坐在轮椅上的罗瑞卿出面,陶玉玲被调到八一电影制片厂,担任演出队队长、演员剧团团长。此后,她拍了16部电影和26部电视剧,收获众多奖项。人们所不知道的是,在她塑造的众多艺术形象背后,是她所忍受的疾病折磨的痛苦。凭着拼搏求生的信念,她努力锻炼身体。病情略有好转,她就带着中药和煎药锅去参加电视剧的拍摄。

2005年,陶玉玲获中国电影表演学会授予的“百位优秀演员”称号,人事部、广电总局授予她“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2013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出“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50人,陶玉玲因出演《霓虹灯下的哨兵》中的春妮榜上有名。2015年,获第3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终身成就奖;2017年,获第16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奖终身成就奖;2019年,被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授予特殊贡献奖,中国电影百年“百位优秀演员”称号。2023年,中国文联第六届知名老艺术家艺术成就展在中国文艺家之家展览馆开幕,展出了陶玉玲的艺术成就和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剧照。

2019年10月,陶玉玲来到上海南京路。这里有一尊8连战士的雕像,每天都有众多游人驻足拍照。陶玉玲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我又回到了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南京路。我不由得想起当年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拍摄的时光,想起了那些并肩作战的电影人。”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4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