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进口:恶劣生态环境下的无奈之举

作者:王悦 来源:中外对话 2014-01-16 1912

  中国粮食进口:恶劣生态环境下的无奈之举

  http://www.中外对话.net/article/show/single/ch/6636-Polluted-farmland-leads-to-Chinese-food-security-fears

  王 悦 07.01.2014  

  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迫使中国在未来恐将越来越依赖粮食进口,以保障国内供给。

  

中国粮食进口:恶劣生态环境下的无奈之举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迅猛发展,中国的粮食生产已越来越跟不上膨胀的人口需求。图片来源:绿色和平

  中国几十年来追求产量的粗放生产方式则导致土壤污染和地下水严重枯竭。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王世元日前透露,全国中度与重度污染土壤约达5000万亩,面积大概有比利时全国那么大。这些土壤大多不宜耕种,且基本在经济发达地区和鱼米之乡。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这几年的粮食进口逐渐增加。过去的三年里,玉米,小麦和大米的进口已经翻了一番。美国农业部去年十月份曾预测中国2013年粮食进口粮将达到两千三百万吨。在水资源和耕地十分稀缺的情况下,中国粮食自给率已经跌破90%,低于官方要求的95%。美国全球政策研究所(Earth Policy Institute)的创始人莱斯特·布朗认为,这表明中国已正式从一个粮食自给自足的国家成为全球主要粮食进口大国之一。

  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近日的一份报告也指出,中国在未来的十年内必定会更加依赖粮食,油料和肉类进口。报告说,在资源逐渐紧张的情况下,满足中国的粮食需求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布朗认为,中国领导人清晰的意识到粮食进口背后潜在的政治风险。2007年时,粮食生产大国,诸如俄罗斯和阿根廷,纷纷限制出口,导致国际粮价飙升,甚至造成一些国家内乱。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的外部环境变化了。我们不能在封闭的条件下保护粮食安全。”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副主任李国祥说,“2014年我们看到可喜的变化,国家特别提出要适度进口。”

  可持续农业

  现在中国的化肥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到四倍。化肥的过度使用以及工业排放是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今年五月, 广东发现来自湖南大米加工厂的产品镉超标。湖南官方则宣称大米中的镉可能是由肥料带入。而镉的毒性具有积累效应,长期摄入可能发生极易骨折和肾衰竭,肝脏损伤的情况。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蒋高明研究员认为,可持续农业是能长期保障粮食产量和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蒋高明说,现在可持续农业仍然处于“边缘化”的状态。他认为,要做到真正的可持续,首先要将化肥使用量减少50%,而农药使用量则至少要减少80%到90%。

  找到新的耕地绝非易事。城镇化的进程造成农民和城市建设“争地”的情况频频发生。中央宣布,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然而,数据显示,耕地短缺问题十分严重。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公布,人均耕地较1996年第一次调查时下降至1.52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中国日报的一篇社论指出,城市建设和保存耕地间的矛盾将会“日益突出”。

  蒋高明说,更可持续的农业方式,比如节水农业,循环农业,是在有限耕地基础上提高产量的最好方式。他介绍说,他主持的山东弘毅生态农场在杜绝农药,化肥,农膜,充分利用生态循环原理的情况下,6年平均来看,产量超出普通农田24%,经济效益超出40%,最后3年超出110%。

  “如果不搞生态农业,不去调整的话,现在已经大概看出来,需要外国人来满足我们吃饭问题。进口粮大概解决了我们近两亿人的吃饭问题。这个账要好好算算,这个是很不可持续的。”他说。

  难度很大

  联合国粮农组织北京代表张忠军认为,地方政府在发展可持续农业中起关键作用。然而,农业对地方GDP贡献不大,官员积极性一直不高。

  “追求产量仍然是首要目标。地方对环境的重视远远不够。”他说。

  蒋高明说,地方上仍然对可持续农业持怀疑态度。这种耕作方法前期投入比较大,且见效慢。“地方政府现在让我们自生自灭。农药和化肥的一些利益集团阻挠生态农业的推行。我们的做法已经表明,生态农业到了第四年,产量比起初翻了一倍,将低产田改造成了吨粮田。”

  除了地方政府外,农民也对可持续农业缺乏热情。较高的前期投入使农民的获利空间进一步缩小。在“粮贱伤农”的现状下,已有许多农民选择去城市打工,而它们的土地也被“撂荒”。“中国需要加大符合世贸组织规定的补贴力度,鼓励农民继续进行粮食生产。” 张忠军说。

  李国祥认为,土地改革也是大规模推广可持续农业的关键。现在农村土地使用权不可流转的现状阻碍了农业大型经营。大幅度推广可持续农业更是遥遥无期。李国祥说,如果农村土地能够流转出来,集中到少数人手里大规模去种,那么粮食安全会得到进一步保障。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