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鸡奖前评委再谈《芳华》:商业大潮泯灭人性更彻底

作者:宗 禾 来源:察网 2017-12-25 2483

金鸡奖前评委再谈《芳华》:商业大潮泯灭人性更彻底

 

  本文目录:

  ·于中宁导演再发声:对《芳华》的争论,背后是不同代人的社会归属感问题;商业大潮比政治大潮对人性的泯灭更厉害,更彻底

  ·于中宁痛批“钱艺术家”:当今的富豪对艺术毫无敬畏之心

  ·读者精彩留言,过来人还原真实历史

  ·网友谈《芳华》背后的意识形态问题

  电影《芳华》上映后引起了热议,各种角度的影评也层出不穷。曾任金鸡奖评委的国家一级导演、察网专栏学者于中宁的一篇影评《阴暗的心理,阴暗的审美,阴暗的芳华》,从影片的叙述方式、创作心理、真实性等方面,全面、专业地对《芳华》作了评论解读,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文章近日在察网发布后引起了热烈反响,网站阅读量迅速过万,微信(察网:chawangzg)阅读量很快达到十万加,网友纷纷留言,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对文章和作者于中宁表示支持赞同,对《芳华》提出自己的看法。

 

于中宁导演再发声:对《芳华》的争论,背后是不同代人的社会归属感问题;商业大潮比政治大潮对人性的泯灭更厉害,更彻底

 

  于中宁导演对自己的文章和网友提出的一些问题也作了一些补充说明,从对《芳华》的评论引申到对当今社会思潮、青年心理、商业文化、艺术生态的评判上,发人深省。该评论特授权察网独家发布:

  所有关于芳华的争论,都集中在真实性这一最低的最起码的标准上。这条界限画的很清楚,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无论是当过兵的,在兵团的,插队的,工厂的,都认为作品不真实。不是因为他们认为身边没有阴暗的人,而是他们认为身边的人大多数都是善良的人,阴暗的人是极少数。作品没有反映这个现实。

  而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更年轻一些的人,却倾向于认为作品是真实的。他们的判断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他们听说的关于文革政治的混乱,使他们想当然的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并且想当然的认为文革十年和文革中的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他们不会用差别性的认识和变化的认识去认识他们听说的世界。另一个是他们认为当今他们周边的人就是那样一些人。

金鸡奖前评委再谈《芳华》:商业大潮泯灭人性更彻底

  从这里我们看到商业大潮比政治大潮对人性的泯灭更厉害,更彻底。年轻人的焦虑向更深层次的心理问题转化,是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是社会归属感问题。在西方,虽然商业大潮,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汹涌澎湃,但它没有撼动多少由宗教维系的普通人的社会归属。中国在宗法社会阶段,社会归属是由官方价值观下的宗族家庭师生这样的社会联系维持的。共产党彻底打碎了这个社会结构,但已用共产党的价值和直插基层的组织,替代了这个社会归属。文革和后来的商业大潮,又破坏了这个结构,却没有立起新的结构。这是当政者需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中国的文化没有宗教基础,宗教在中国获得西方那样普遍的社会基础是不可能的。而没有这样的社会基础,民主必将带来更大的混乱和整个社会的解体。在我看来,无论当政者还是知识分子群体,都把中国社会的问题想简单了。

  

于中宁痛批“钱艺术家”:当今的富豪对艺术毫无敬畏之心

 

  针对当今文化艺术深陷市场化漩涡、审美标准被金钱标准替代所产生的文化乱象,于中宁导演作了深刻的解剖,对这样的文化生态不无忧虑:

  当今富豪暴发户的嘴脸真是前无古人。古代的富豪不过是附庸风雅,用钱买字买画挂在家里欣赏,让人知道他懂得欣赏艺术。当今的富豪完全是糟蹋艺术,他们对艺术毫无敬畏之心,在他们看来,钱不是用来买艺术的,钱就是艺术。这也不奇怪,因为当今的所谓艺术家,就是用钱捧出来的,而这些钱艺术家又来捧钱的臭脚,这倒是很合逻辑,值得思考的就是,现今的艺术,到底有多少艺术味儿的?曾经冯小刚导演很沾沾自喜于票房高,把别人都不放在眼里。现在有比它更烂的电影获得了更高的票房,冯导演颇有些不忿儿,大骂观众素质低,可是这些低素质的观众不正是他培养出来的吗?现在好了,被烂小品、烂春晚、烂影视、烂歌、烂小说、烂综艺等等培养起来的一些观众和没剩下多少艺术味的艺术,干脆被土豪们一脚踩到了泥里,彻底现了原形。艺术会不会在底部筑底反弹呢?看不出有什么希望,只要土豪和钱艺术家们联手继续糟蹋艺术。扩大来看,其实学术,知识分子,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如果泥已经埋到莲下,莲花还能自称是莲花吗?

金鸡奖前评委再谈《芳华》:商业大潮泯灭人性更彻底

 

  

读者精彩留言,过来人还原真实历史

 

  于中宁导演此前写的《阴暗的心理,阴暗的审美,阴暗的芳华》一文,在察网微信号(ID:chawangzg)发布后收到了许多精彩留言,一些留言也是很好的影评,收到了数百点赞。这里整理部分留言,以感谢读者的支持,并提供更多思考的参照。

  一些读者是曾经的军人或生在军人家庭,用自己和身边人的亲身经历做证据,表示对于中宁看法的支持,对《芳华》歪曲丑化军队生活的不满。

金鸡奖前评委再谈《芳华》:商业大潮泯灭人性更彻底

金鸡奖前评委再谈《芳华》:商业大潮泯灭人性更彻底

  网友凌空飞舞:

  《看芳华有感》

  今天终于看了“芳华”。很多天之前就在关注和期待“芳华”;提前几天专程跑去影院定票;坐在影院等待开演时,心情很是激动。看完之后却有一种说不清的感觉。首先是有些场景引发我这个老女兵对那个年代的记忆,有共鸣有感动;但更多的则是有些失望。在影片中,除了几个开始的集体舞蹈场面,我几乎没有找到我们女兵的“芳华”-那应该是风华正茂、阳光明媚、积极向上的状态,特别是还有相互的关爱和集体的温暖。而影片从始至终集中展现的是文工团员们对两个卑微小人物的排挤、歧视和不公正;这个集体,对善良朴实的“活雷锋”刘峰,先是利用,后是落井下石;对何小萍则是集体的嘲讽、欺负甚至公开的侮辱。这样的事情当时也许有,但绝不是主流。我在部队也遭遇过不公正,但集体的氛围并非如此,我们部队也有农村兵、有些相对笨拙的人,也许不被重视甚至被冷落,但是从来没有人会欺负嘲笑看不起她们,更没有像影片中这样、整个群体一以贯之地欺负甚至侮辱善者、弱者的情形。女兵们相互间都是善意相待的。

  当然,对这些东西,可以也需要有文艺作品来表现。但是,我期待的“芳华”,应该是一部展现女兵们青春风采和精神情操的电影。如今的“芳华”让人感觉过于压抑,矮化甚至丑化了女兵群体。我有些难以接受。

金鸡奖前评委再谈《芳华》:商业大潮泯灭人性更彻底

  网友猫咪:

  我出生在军人之家,也在曾在部队和地方文艺团体工作过,从感情就没法接受严歌苓对军队如此描写的作品,特别是那场自卫反击战。

  不想对她做评论,她的目的基本达到,名利双收。只想说,为了国家的安宁,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辨明是非曲直,维护我们的祖国来自不易的胜利成果。

  网友林小平江南细雨:

  我们都是那个年代的兵,我也是军人的后代,也在部队文工队工作过,但这不是我们的芳华,我们的芳华——有激情、奋进、友爱、和谐,有正能量。虽然有时也有些小毛病,但我们每天都有自我批评。对新兵爱护,对老兵尊重。严歌苓不过是成都军区后勤文艺宣传队舞蹈队的队员,连她笔下的女兵战友都说她心理阴暗胡说八道,她基本和莫言的笔风差不多,难怪她们是同学呢,都用污蔑自己的国家人民骗取好处。

  网友镜头:

  看了这篇文章,很有同感。我是《芳华》所写的年代的经历者,也是当年在部队宣传队的创作员,与编剧的经历惊人的相似,但她的作品惊人的失败!同时也很惊讶,曾经在电影亊业上振奋了几代人的xx厂在实现中国梦的今天为什么推出了这样一部歪曲加扭曲的劣作。

  网友燕南:

  讲的好,我和战友一起本想缅怀一下逝去的军营芳华。看完后一个个心里堵的慌。这篇文章分析的较透。这个电影对军队是个高级黑。

  网友潇鑫江:

  我作为军人的后代以及收集哥哥姐姐们的观后感,他们对这部片子是非常非常失望的。我个人觉得这次的票房高也是打着有反击战的旗号,欺骗了那个年代头戴红五星军人们的感情(多少当年的军人组队组团甚至包场观看此片,可惜走出影院后心里面堵的难受!)冯小刚好像是部队大院长大的,但他没走下基层,真不懂当年军人芳华的真正美好在哪里,不理解那个年代的年轻人的内心的清纯,坚定的信念,和年轻应有的一小点叛逆。虽然对冯小刚的导演视角点赞,很专业!但他这部影片脱立了那个年代的实际,并不贴近生活,过多的注重刻画矛盾,没有展现那个年代军人内心的美好,年轻军人的真挚情义,非常遗憾。我姐的部队就是去了前线的,哥哥们也是运输部队的,他们观影后,表示观后并不舒服,并不真实,还缺乏情怀,所以个个非常失望!感谢作者说出那个年代军人们的心声,我们支持你!

  网友魔方世界:

  虽然我是80年代出生的,但是我的父亲也曾经是光荣群体中的一员,我也曾在孩提时代在部队大院这个环境中生活过,至今,我仍然认为那个时候是我的孩提时代最快乐的时候!看了这部影片后,除了故事的时代让我有一种亲切感之外,我完全感受不到在部队大院里的所感受到的氛围(虽然在这个大院里也有阴暗的一面,但是总体的氛围是和谐的、奋进的!),只是看到了某些基本不可能出现的荒唐的情节,真的是荒唐!不可理喻!不知道这样的影片是如何通过的审查,就像我现在完全不知道意识形态工作到底是什么一样,……该有所变化了!

  网友大冷春秋:

  电影观后压抑至极,心里有话不吐不快:

  1,部队里没有温暖

  2,学雷锋没有好下场

  3,社会对伤残军人不公。

  因为第三条,所以我没有全盘否定此片,但是至少认为是很不成功的作品。问题出在原作上,而冯导已经把原作中阴暗的东西改了不少,宣传方面也突出了自卫反击战,但与《高山下的花环》无法相比,也正是因为这个宣传重点,原定的9月30号的公演推迟,为代表大会维稳开道。看完以后,云里雾里,影片的主题是什么,始终不得要领,好人受气,小人得志,领导耍人,机关人员邀功,部队一片阴暗,感觉很丧气,与自己的切身体验和绝大多数当过兵的亲身感受相去甚远。

金鸡奖前评委再谈《芳华》:商业大潮泯灭人性更彻底

  网友liuy:

  当下影视作品甚至中小学教材里充斥着这种不伦不类严重脱离事实的东西。看了电影《芳华》的情节梗概后真不愿为这荒唐的作品去浪费时间。凡亲身经历过那个年代凡有过军旅生涯的人对之嗤之以鼻,令人惊讶的是xx厂居然掺于其中抺黑我们的军队,抹黑我们曾经历过的那段艰苦、有欢乐有痛苦的纯真岁月。

  网友春燕

  我也是那个年代的兵,体育兵,回忆起来都很美好,可看完"芳华"心里有些堵,作者用50多岁的经验去演绎15,6岁时的芳华,没讲实话,糟蹋了这题目。

  觉觉

  带着久盼的希望进了二十年不值一进的电影院,结果怀着失望的难以描述的感觉出来,这难道就是我生活了三十多年的军旅生崖,?无法释怀.

  sos

  我也是那个时代的兵,但感觉身边的战友,无论亲疏,都挺阳光。至于人生际遇,因人而异很正常。作者提到“公主病”,应该是号脉精准。这病,没治

  网友龙兄:

  做为一名退役老兵,看完这部电影后心里堵得难受!看完这个文章后终于找到了原因!

  网友中原:

  我的战友(基本都是50后),凡看过这部电影的,没一个说好的。都认为瞎编。

  网友刘颖:

  这个作者分析的太深刻了,也说出了我们那个时代军人的实际情况。看过电影,很生气。所有情节经不起推敲。作者都列举了。整个是对军人的污蔑。

  也有少数作为过来人的读者,对《芳华》虽有不满意,也表示理解其中的复杂感情:

  网友红鑫:

  对电影《芳华》的评论五花八门,以下是我的发小同学郑东阳写的观后感:今天总算去了趟久违的电影院,由于芳华的作者16岁时便熟识,加之她所在的宣传队正是成都军区后勤部所属。那个阶段,时逢我父亲任职部长,我又在后勤某下属部队机关,由于宣传队女兵集中,大多比较亮丽且能歌善舞,我便经常有事没事往那跑,部长的公子嘛起挺受欢迎。

  芳华这部影片,离我内心的期待是有较大的差距,她没有带给我内心的震撼,视觉的冲击,甚至于没有勾起我对那段岁月的记忆。但我仍然认为这是一部真情流露的现实主义的作品,极左者说她抹黑了那个伟大的时代,极右者说她为那个万恶的代唱赞歌,但我们每一个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知道,那个时代给予了我们豪情万丈,也曾让我们迷犅傍惶。那个时代有太多的激情和奋进,也有太多的扭曲和无奈。

  其他一些人也谈了对历史、对军人生活的认识,对《芳华》表达了批评意见:

  网友冯靖:

  我最近看一部《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电视剧,虽然制作算不上精良,但是里面传播的精神是好的。革命前辈打着一场没有硝烟的仗,一直持续到现在。《芳华》仿佛要把那个战斗的时代描述成一个没有人性的时代。有些人总觉得自己是对的,感觉就他有追求自由,就是以自由为借口,胡说八道!

金鸡奖前评委再谈《芳华》:商业大潮泯灭人性更彻底

  歆玫:

  我周围的50后都不会去看芳华,提前看到微信上很多喷的情节就觉得不值得花60块钱那里描写的都是那个年代的一小撮!

  逸邈:

  作者大部分观点很赞同!之前很多人推荐要去看。2多小时下来,感觉很乏味!压抑的感觉,如鲠在喉。这抹黑的节奏太明显了!之前冯导炮轰的空天猎,比这个正能量多了

  蓝彩核:

  完全赞同您的想法!说的淋漓尽致!痛快!冯小刚没有那个格局和觉悟,永远也拍不出来上乘之作!根源在于其平庸的文化底蕴!

  hcf:

  为作者点赞!很多缺乏思考能力的人以为严歌苓、冯小刚是替大众说话,却不明白他们歪曲真实的目的是要替少数人控诉那个多数人扬眉吐气的时代。作品好不好?关键是作者的立场,是站在大多数人这边,还是少数人那边。很显然,冯小刚、严歌苓等擅长为少数人鸣冤,而更厉害的是:他们常常能让很多人误以为是替自己叫屈。

金鸡奖前评委再谈《芳华》:商业大潮泯灭人性更彻底

  东方欲晓:

  坚决支持作者于中宁!对严歌苓等人长期祸害中国社会的变态丑类必须给予揭露和打击!严歌苓与张爱玲,虽生活的时代不同,但其天生邪恶是完全相同的,它们用手中的笔把人类所有美好情感都戳成丑陋无比的窟窿,以发泄或满足自己内心的阴暗欲望。不能容忍!

  望天涯:

  您这篇文章,绝对没有得罪所有人……我们大多数人还是有是非观念的,都选择跟您站在一边了,而且,很多还是心有所感,更有共鸣!

  您辛苦了!

  

网友谈《芳华》背后的意识形态问题

 

  一些人对《芳华》现象的出现原因作了分析,对影片所透露出来的意识形态失守问题、国内思想文化的西化问题表示担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麦兜 LittleBee:

  从严歌苓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来,她是一个典型的精致利己主义者,通俗地说法就是公主病,她怀念解放前大上海的那种歌舞升平灯红酒绿,资本家太太和小姐们穿着得体精致的旗袍摇曳着身姿,穿梭于上流社会的各种舞会沙龙,柔脂凝肤,笑靥如花。解放后,旧社会被打破,劳动人民翻身做主人,这种旧社会小资情调彻底没了滋生的土壤,却憋成了别有用心者肚子里的坏水,一有机会就要往外倾泻。这种人不论在哪个群体都只看得到黑暗与奸诈,不光是军队。这种所谓的“情怀” ,恰恰迎合了那些怀念民国旧社会,鄙视新中国的人们的阴暗心理。但是旧时代已经被历史的车轮无情碾过,严歌苓们也只能沉湎于过去,自怜自艾,在黑暗的人性中找寻自我,并最终湮没在历史的滔滔洪流中。

  李强:

  原著严歌苓心里是扭曲的,离了几次婚,最后又去了美国。不太顺利的人生让她写出了这样的作品,剧情不真实!那个时候的部队,人们的思想没有剧情里写的那么复杂!写太阴暗了,但是,又迎合一部分人的心里,只当是一部电影罢了!

  自顾有瑕:

  严的作品都是为了迎合西方对共产中国的偏见而写的。

  嘉醇-国内手机:

  现在的中国,多少人丧失了原来信仰,拜在白人的脚下,把母国描写的一片漆黑,他们的目的在于?

  ch.song:

  解构历史,解构集体主义,解构英雄主义,就是处心积虑精心设计的高级黑。严什么背景立场?冯又是什么货色,xx厂来掺和这趟浑水,可见思想战线混乱到什么程度。在习主席强力整军,要求坚定信念保持忠诚确保打赢的关键时期,唱这种反调,其心可诛啊。

  周周:

  众所周知,在如此大环境下,某厂也被转了基因就不奇怪了。

  张 东:

  这部影片是几个电影厂出品,其中,xx厂也是其中之一,这很奇怪,他们看不出这部影片是对军人的侮辱吗?

  张敏

  “正因为这样,我基本不看中国现代作家的作品。”我也是!幸亏作者花一百元看了这个电影并写下了这些感想,真是一针见血:无正能量、无文化底蕴、无价值等,所以二十多年了我没花钱看过电影。现在的导向很奇葩。得罪也不怕,说的是真对头。

  邱:

  宣传权解释权掌握在这些人手中说明了什么?

  Left Zero.:

  文章很中肯,可惜,却没能成为主流。

  为国Campione:

  或许,这是我们对那个时代从狂热崇拜到全盘否定的思想方法的问题。

  各有前因:

  我就想对你说一句脏话,算了文明用语。你~~为什么要尽说一些大实话?我竟无言以对。刚开始我也在想,军人的精神是什么,为人民服务,团结,在剧中一点都没看见。我觉得这部影片应该禁播。无道德无底线。让那些一身正气的军人们心寒。剧中舞蹈太多,绣花枕头……

  wjh:

  有理!有节!有水平!但还是不解气,怎么会让这些人随意糟解无数战友的“芳华"呢?!!

  俞凯:

  这两天,关于影片《芳华》的争论甚嚣尘上,我的态度也越来越坚定:从15日走出电影院的那一刻起,我就没喜欢过这部电影,现在依然不改变初衷。

  对于刘峰何小萍来说,这段青春岁月是不堪回首的噩梦,不是芳华,也根本不值得留恋和回味。但芳华偏偏把刘峰何小萍作为男女主角,这是极大的讽刺。这段芳华岁月只是配角们留恋和怀念的,而不是男女主角。这也是这部电影最大的败笔,连名字都起错了,英文倒是比较准确,叫触摸。因为“你触摸了我”,所以我就要报复你,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洗脱自己“腐蚀活雷锋”的罪名,才能继续在文工团里养尊处优,这应该就是林丁丁当时的心理。

  我从这部电影里看到的不是青春的美好,而是人性的丑恶。而且最后坏人都生活的很好,好人依然悲惨。所以这部电影被赞颂为对青春的美好回忆是大错特错了。

  我从这部电影里看到的,是干部子女的优越感,是小资阶级的趋炎附势,是为了洗刷自己而不惜落井下石,是墙倒众人推,是只把弱势群体赶上战场却对使坏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是嫌弃女主角臭而不愿伴舞的男兵,是自己带着假胸却嘲笑别人的海绵带着泥的女兵,这样的文工团岁月怎能称之为芳华而大唱赞歌。

  所以我觉得,冯小刚把两位不幸人物不堪回首的往事拍出来还称之为芳华,整个立场都是错的,用高考写作文来比喻,整个立意都错了,作文还能及格吗?

  九里香:

  我就是说嘛,怎么部队里这么黑暗!本人从小对军人有着很高的敬仰,怎么这样混乱不堪啊?看了这篇文章很是赞同!

  辣椒敏:

  为什么通过审查了?不明白。相关部门是站在何立场也不明白!

  善武〈略翁〉:

  精彩的评论!体现了对社会的责任,对时代的责任!搞文学艺术若没有正确的灵魂,其作品最终是没有生命力的!

  思存:

  这部电影看过后就感觉压抑,我们就是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故事可以虚构,但时代是真实的,不能杜撰。少數人的可能遭遇,不能作为时代的缩影。否则,对当代年青人将是一种误导。

  三直:

  此文真是鞭辟入里,分析深刻。大概看了一下电影,感觉偷军装拍照事太假、把军队军人描的太黑,还有像文革中文工团跳舞露大腿而文革后反而穿长裤的细节,不知创作者想要表达什么。赞同作者的分析,虽说是一般的故事、某些人怀怀旧尚可,但扯上xx制片厂真是令人痛惜。

  曹伟中:

  那时候大多数人的心灵是向上的,光明的,现在一部分人的心灵是堕落的,因此有这部作品是必然的,此文作者起到唤醒民众的作用。

  江宁:

  时代总是在变格。但不应把腐败社会阴暗的变态,变格到正直的时代里歪曲;以自己变态的心理放入到当年大多数正常人的心理中,获得同情的歪曲。

  Tian:

  《第一滴血》曾让我困惑很久,前些年才想明白,那应该是一个世道突变的信号。《芳华》中演员的热搜倒是让人又知道扬州瘦马一词。时间是静静往前走,社会却不一定会进步。

  大群:

  电影这种快餐式、消遣式的文化商品,靠营销手段可以短时间吸引眼球,但若干年以后,还有人愿意再看几遍,才算好作品。这个电影好不好,看过的可以问问自己,下个月还愿不愿意再看一遍;明年还愿不愿意再看一遍?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智慧是无穷的,某些导演动辄就怨天骂地,嫌观众水平低,看不懂自己。其实,他那些狭隘心思谁看不懂?从我们的读者留言来看,真正水平低劣,停留在狭隘自我的格局中不能自拔、几十年没有进步的,是某些脱离实际、妄自尊大,以自己的一己之私解构英雄、嘲讽历史、无视观众的电影导演。文艺的市场化、俗滥化是个严重问题,中国的文艺工作者,应该跟上观众更高的审美、思想认识水平,加以反思改进了。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4
0
0
0
0
1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