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光:建设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作者:王伟光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3-12-20 1796

  【核心提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不少同志还缺乏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学术话语体系创新意识还不强,对学术话语体系创新研究还不深入,运用中国化的话语体系阐述中国理论、中国学术、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差距甚大,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现学术话语“中国化”和“走出去”的任务还很繁重。

  我就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创新问题谈几点看法,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 必须清醒认识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面临的形势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但是,与党中央的要求相比,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还不够完善完备,影响力战斗力还不够强大有力,与我国目前的国家实力和享有的国际地位还不相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对外学术交流的不断扩大,西方学术理论和话语体系以各种形式传入我国并产生影响,在某些学科领域甚至成为主流和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思想受到很大冲击和削弱。某些西方势力借助西方理论学术话语体系传播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甚至打着所谓超阶级、超历史的普世价值论的旗号,企图对我进行西化、分化。有些人“挟洋自重”、“食洋不化”,把西方的理论学术话语奉为圭臬,认为西方的理论学术话语更为先进、更具普世性。有些人“削足适履”,套用西方的一套学术概念和话语体系解释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发展,分析中国问题,预测中国未来。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灵魂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从作为实质内容的理论学术观点到作为表述形式的话语体系,在一些领域受到挤压、淡化甚至边缘化。世界舆论领域话语权方面西强我弱的状况尚未发生根本改变,西方理论学术话语仍然在国际学术话语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西方某些国家以理论探讨和学术研究名义,运用西方话语体系推销其世界观、价值观的手法日益娴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不少同志还缺乏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学术话语体系创新意识还不强,对学术话语体系创新研究还不深入,运用中国化的话语体系阐述中国理论、中国学术、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差距甚大,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现学术话语“中国化”和“走出去”的任务还很繁重。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西方国家的社会制度、发展模式、价值观念乃至话语体系遭到包括西方进步学者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挑战;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引起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甚至中国理论、中国制度越来越大的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成功经验,为建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立和创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日益成熟,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新理论、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建立和创新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这些都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和良好机遇。

  二、哲学社会科学界必须把建设话语体系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能否构建中国自己的理论学术话语体系并不断提升国际话语权,直接关系到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综合国力竞争和意识形态斗争中赢得胜利,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终成功,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用中国的理论学术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及其中国式的话语体系,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职责和使命所在,也是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繁荣发展的重要条件。

  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是党中央站在时代高度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要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论学术观点的创新,这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内容;一是理论学术观点表达方式、表述形式的创新,即话语体系,包括概念、范畴、表述及其话语方式的创新,这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形式。内容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实质部分,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灵魂。形式与内容是一致的,形式为内容服务。没有适当的表达形式和表述方式,再好的内容也表达不出来,或表达不完备,或表达出来不能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内容就会落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繁荣并发展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开辟的中国道路,创造的中国经验,必然要求用中国的理论学术观点和话语体系去解读和阐释。增强国际话语权,妥善回应世界关切,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国情、根本制度、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必然要求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构建让本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听得懂、能信服,富有亲和力、吸引力、感召力的中国话语体系。话语体系关系到两个方面,一是本国人民群众能否接受,二是世界民众能否接受。打破西方话语垄断和话语霸权,有力回应大多基于事实歪曲和价值偏见的西方话语特别是以理论学术面目出现的概念范畴和话语体系,必然要求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三、建设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必须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

  高度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是建设和创新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思想基础和重要前提。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旗帜和灵魂,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要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对新的实践和新的时代特征作出新的概括和有说服力的论证,并且用国内外人民听得懂、听得进、能接受的表达方式表述出来,这就必须建设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在建设话语体系过程中丰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不能借口建设话语体系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也不能借口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而忽视话语体系的建设。要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善于捕捉并提炼那些仍然活跃在今天中国人生活和思想中的文化传统,使之成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要源流。坚决抵制食古不化的文化复古主义倾向,反对借口弘扬传统文化而否定马克思主义创新,否定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要坚持“为我所用、对我有利”原则,积极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丰富发展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内容与形式。要坚决反对“挟洋自重”、“食洋不化”,照抄照搬西方的理论和话语,反对借口引进外国先进文化而否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历史和现实证明,任何照抄照搬都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都只会削弱和丧失自己的话语权。要用中国的理论和话语分析中国问题,阐释中国观点,预测中国未来。要继续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充分发挥其在建设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方面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当然,也要反对拒绝一切外来先进文化的关门主义,积极地吸收借鉴国外理论学术及其表达方式的精华。

  四、 建设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必须着力回答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

  立足中国实践、总结中国经验、解决中国问题,是实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创新的关键。建设话语体系不是封闭的概念推演和逻辑论证,不是毫不费力的“拿来主义”,而是与社会实践的发展息息相关的思想表达活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建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源头活水。离开了这个实践,话语体系的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牢牢立足中国实践、深入解读中国道路、切实提升中国经验,以敢为天下先的探索精神和勇于创新的思维活动,不断概括出新概念、新范畴、新术语,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要在解决中国问题的探索中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建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要深入研究党和国家关注的重大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在解决这些重大问题的过程中取得原创性理论成果,与此同时积极建设和创新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五、 建设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必须坚持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方向

  当今时代的中国正处于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方面热切呼唤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另一方面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建设要始终坚持中国化的方向,深深植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之中,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使当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具有更加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要始终坚持时代化方向,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沿,敏锐把握时代特征,准确反映时代要求,致力于时代精神和世界问题的中国表达,使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色,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贡献。要始终坚持大众化方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善于把深邃的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道理,善于把抽象的理论逻辑转化为形象的生活逻辑,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群众听得进去的理论学术观点。

  作为中央直接领导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作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重要阵地、重要方面军,中国社会科学院决心在中央宣传部的直接领导下,强化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做好各参与单位的组织协调工作,采取切实措施,在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方面有所作为、有更大作为,以不辜负奇葆同志和中央宣传部的信任和期望。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王伟光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0
0
1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