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复兴的道路开启新征程——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思考(下)

作者:任仲平 来源:人民日报 2017-12-08 651

使命,复兴的道路开启新征程

——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思考(下)

任仲平

(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将开启新征程。”

2017年11月10日,越南岘港,习近平向世界宣示,中国向着未来开始了一次新的出发。

“中国已是一个真正的引领者!”“中国要做的事情一定能够做成。”“迫不及待地想去中国看看。”……30分钟的演讲,17次热烈的掌声,中共十九大后,中国国家领导人首次在国外发表的这一演讲,引来国际社会广泛关注。阐释中国理念、把脉世界经济、擘画美好未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通往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让渴求变革的世界看到了新希望。

在人类文明的马拉松中,从“现代化”一词在18世纪中叶出现以来,这一历程已经走过近300年。今天,现代化仍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共同愿望,这一任务还远未抵达终点。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世界需要东方的智慧,世界期待中国的方案。

在中国发展的接力赛中,自1954年新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提出“四个现代化”起,从“两步走”“三步走”“新三步走”到“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拓展现代化路径。过去5年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将中国的发展带入新的方位。这个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大发展奇迹的政党,走到了人类现代化的最前沿。

“中共十九大书写了中国‘未来简史’。”“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市场之网中‘新的服务器’。”“全球新未来最好的希望来自中国。”……中共十九大后,世界如此判断。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向世界宣示,沿着中国自己的道路,我们有能力让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有能力成为这一场人类文明竞赛中的领跑者,有能力为世界的明天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这是一条在挑战中不断淬火的道路,这也是一条在创新中不断向前的道路。

自近40年前改革开放大幕初启之时,人们就从未停止过对这条道路的打量。不同之处在于,如今,那些曾以悲观性视角遥望东方、以偏见式质疑唱衰中国的人,不得不以一种“新的姿态和笔触”审视中国。

十九大后,德国的《明镜》周刊以汉语拼音“醒来”为当期的封面标题,称“经过40年的发展,中国在政治、经济和科技等多个领域已越过‘超级大国’的门槛”。几乎同时,新一期美国《时代》周刊以红与黄的中国国旗色为封面,标题有四个汉字——“中国赢了”。这本曾经称中国为“狂妄的被孤立者”、曾经断言中国“虚假繁荣”的杂志,近年来已经7次将习近平选为年度人物,并预言他“将成为中国第一位真正的全球领袖”。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十九大之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以这句诗表达中国共产党人不慕虚名、崇尚实干的品格。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自外部的评价只是我们反观自己的一个视角,面向未来,身处历史之中的我们,亟须将这极不平凡的5年从实践经验上升为规律性认识。人类历史的长河中,5年何其短暂,中国如何“醒来”,又靠什么“赢了”?

从内部看,是思想的旗帜引领了中国变革,赢得了民心。去年3月,英国尤格夫调查公司对17个国家的民众调查显示,41%的中国民众认为世界会变得更好,远高于其他国家。而中央有关部门对5682名离退休老同志进行的“我看十八大以来的变化”调研中,最受称赞的是人心的变化,“党心凝聚了、军心稳定了、民心收拢了”。这样的信心和赞赏,源于5年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源于5年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当一些发达国家因失业率攀升引发民众不满时,中国5年累计新增就业6500万人,超过了一个欧洲大国的人口总量;当世界许多地区深陷贫穷漩涡,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比2012年减少5564万人。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大地掀起的时代浪潮,全面筑牢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政治保障、制度根基、物质基础、精神支撑,全方位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外部看,是中国道路丰富了世界经验,赢得了认同。在各个国际会议上,中国的声音总是备受关注:越南岘港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到场前5分钟,几乎所有嘉宾都已经站了起来;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习近平47分钟演讲获得30多次掌声,讲到关键处几乎是一句一掌声。中非、中拉、中阿、中国—东盟……朋友圈越来越大,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下,中国自信地欢迎世界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自信地倡议“一带一路”等让各国携手同行的方案,自信地与世界各国分享自己的发展经验与发展道路。人们对习近平说,中国像块磁铁,因中国的到来,这里高朋满座。

164年前,马克思从“两极相联”规律切入,分析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预言中国可能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160年前,恩格斯分析中国人民面对野蛮的“文明贩子们”所进行的殊死抵抗,预言浴火重生的中国将带来“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

时间这个伟大的书写者,再次证明来自两位伟人的预言。当《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作为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成为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领导人著作之一;当这本“深藏中国治理之道”的“思想读本”,走进尼泊尔总统府、美国高端智库、塞尔维亚国家图书馆,并让法国前总理拉法兰感叹“政治抱负、治国理念、宏大规划和真情实感”;当越来越多的人断言“对国际秩序而言,中国过去曾是‘接收者’,现在志在成为‘赋予者’或‘贡献者’”,中国的发展不仅是令人羡慕的物质成就,也成为发人深思的理论课题。

被誉为“大道之源”的《周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说,要想了解时代演变规律,就应该从观察天道运行和人间万事万物着手。要了解这个文明古国在新千年的发展脉络和趋势,最根本的方法,也是从理解中国道路的运行开始。

(三)“稳定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中国的成就离不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一个强有力的执政党是中国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11月16日,在“中共十九大:中国发展和世界意义”国际智库研讨会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成为来自世界各地观察者的一个“思想焦点”。

从搭建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到抓住“关键少数”推动法治建设;从近20万驻村第一书记奋战在脱贫一线,到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惠及世界,过去5年,中国共产党既是战略的规划师,更是具体的执行者,坚强的政治领导是中国砥砺前行的火车头。有观察家总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发生的大多数变革的推动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加强党的领导贯穿始终,这更让人清晰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道路最核心的内容。

有国外学者把西方的政党比为“政党有限公司”,为了各自代表的利益集团,互相攻讦、拆台、打压是常事。而在社会主义中国的治理体系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落实到使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上,从根本上扭转了一段时间以来党的领导虚化、弱化、空泛化现象,从根本上确立了“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的原则,从根本上确保了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领导作用体现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体现为总揽全局、同向发力的效率,体现为高度的组织、动员能力,体现为长远的规划、决策和执行能力。

这种“党领导下的体制优势”,可以有各种列举。除了被联合国誉为中国对世界最大贡献的扶贫事业,中国的科技发展,也可为例证。中国高铁核心技术3年跨越西方同行30年,高铁网络将覆盖中国80%以上的大城市,运营里程世界第一;中国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登上全球500强榜首;中国金融科技弯道超车,去年移动支付规模是美国的50倍。当未来学家感叹“中国将成为全球创新中心”,越来越多的人试图以中国为标杆,来定义世界新的未来。

被称为“严谨得让人头疼”的未来学家里夫金,在解释为什么中国“可以引领下一次全球变革浪潮”时,除了说到中国领导层的战略眼光和重大决心,特别强调“中国还有一些独有的特色,使它具备引领这个趋势的能力”。因为“迎接变革所需要的大量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物流、新能源的推广、数字化的生态互联网建设等等,都不是依靠一个个公司单打独斗完成的,国家力量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西方国家对此“力不从心”,而中国则“以非常快的速度进行了发展”,“这些足以成为下一轮全球变革不可或缺的优势”。“天眼”探空,“蛟龙”探海,“嫦娥”探月……英国广播公司的一篇报道详细描述了“中国的科学革命”,一开始就惊叹“中国正在把科学‘超大化’”。而“超大化”科学的背后,正是“国家体制”的超大型支撑。

“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在过去5年里,哪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执政党的总书记亲自抓科技创新,告诫全党“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们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拿出“国家力量”在全社会掀起创新浪潮?2016年,中国的科技经费投入保持世界第二,与位列首位的美国差距正逐步缩小。试想,没有国家在资金支持、人才培养、建设国家实验室、重大项目协同攻关等方面的统筹设计,没有国家对量子计算、超级电脑等短期看不到商业价值和盈利模式的基础科技的投入,怎么可能推动一些领域的科技创新取得突破性进步、实现跨越式发展?没有对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物流、新能源推广等的重金投入,没有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配套设施的系统性支持,以及背后的国家实力支撑,中国互联网公司又怎么可能勇猛精进地开拓出一个又一个的应用场景,创造出“让硅谷急于复制的中国商业模式”?正是在党的领导下用足了制度优势,中国才能运筹帷幄步步为营,成为全球新浪潮的引领者。

现在的中国,就像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一直坐在车上的乘客感受不到速度的惊人,倒是那些坐在普通客车上的乘客,更能体会到“复兴号”从身边呼啸而过带来的“中国浪潮”。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外国观察家们,更为关注这条中国道路上的“党的领导”和“制度优势”。2017年,中国全国财政医疗卫生预算安排达1.4万亿元,医保覆盖率已达全部人口的95%以上。对比一些国家医疗改革的步履维艰,一位美国学者感叹,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4倍,却让十几亿人享受同样的社会福利,我们应该思考,中国是怎么做到的?

“强大的党是中国国家治理的政治主体,为解决中国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提供了好的平台。”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这样总结。当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达到30%,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当中国让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谁还有理由质疑这样的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四)“作为有近百年历史的政党,不断调整的中国共产党不容易”,在研究中国共产党自我修复的历程之后,英国剑桥大学一位教授如此感叹。

在中共的话语系统中,“不断调整”的意思,以“赶考”这个生动的意象来表达。这一毛泽东在共产党取得全国政权之时的说法,近年来为习近平反复引用。“这场考试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从执政中国的赶考,到发展中国的赶考,再到民族复兴的赶考,习近平所说的赶考,不仅是党领导中国改革发展,也是党自身建设的改进。

5年前,刚刚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一句“打铁还需自身硬”让无数人印象深刻。5年过去,这句话已经成为习近平的“代表性名言”。对于这个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执政党,一些人喜欢套用“权力与腐败的公理”: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他们认为,在一党执政的条件下,中共不仅会失去自我革新的意愿,也会丧失自我净化的能力。然而,习近平掷地有声的话语给出最有力的回答: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还就不信这个邪!

视之为“最大威胁”,下决心“猛药去疴”,警示“霸王别姬”,誓言“上不封顶”,强调“没有休止符”“永远在路上”……习近平的铿锵话语背后,是中国共产党向腐败宣战的决心。十八大之后习近平的各种讲话、文章中,数量最多、分量最重的,就是关于党的建设的内容。5年来,落马的高官一次又一次成为新闻头条,仅仅十九大之后1个多月,就有两个省部级“老虎”因涉嫌严重违纪接受组织审查。一位美国政治学教授在文章中写道,习近平上任以来展开的反腐行动是“自19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持久、最强硬的一次‘实干’行动”。熟谙历史的人们更是感慨:纵向看,翻开二十四史,没有一个时代、没有一个时期反腐力度如此之大;横向看,遍览世界各国,没有哪个国家、没有哪个政党反腐的决心如此之强。

十九大之后,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紧锣密鼓地推进,这让更多人注意到中国共产党反腐的“方法论”。西方媒体评价,习近平希望用更严格的纪律规定使其标志性的反腐行动制度化。第一步“不敢腐”,第二步“不能腐”,第三步“不想腐”,这背后的逻辑思路,正是由“打虎”“拍蝇”的震慑,到制度笼子的约束,再到政治文化的改变。十八大以后,党的各项制度不断出台,党的纪律和规矩不断强化,党的思想教育不断进行,构成了反腐与倡廉的组合拳。外国学者研究后判断:“习近平已着手重塑他所认为的党应有的样子,一个拥有理想与信念、高度自律的政党。”

过去5年,国际舆论深深记住了3个颇为形象的词汇:“打虎”“拍蝇”“猎狐”。透过这3个词,人们看到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看到中国共产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非凡勇气。习近平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向腐败这一“世界性难题”宣战,重拳反腐重塑了中国的“政治景观”,凝聚了发展的磅礴之力,证明了这个即将走过百年的大党能够解决好一党长期执政中的腐败问题,能够保持发展道路中居于核心位置的强大政治领导力,能够始终推动我们的国家走向现代化。

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这样的情景并不罕见:有些国家借助于后发优势,在一定时期内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但最终停滞不前甚至灰飞烟灭,比如曾经盛极一时的苏联,比如亚非拉地区的“失败国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国家的执政党执政能力欠缺,推进的现代化不是全面的现代化,或是权力未被制约,或是政府市场错位,或是发展顾此失彼,在构建现代国家中遭遇致命挫折。

被观察者视为“习近平改善国家治理一大支柱”的反腐,从一开始就致力于“把权力关在笼子里”,致力于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在提高执政能力的同时,探索了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自身建设问题,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不断完善提供了一整套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指引。这一场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称之为对党的“重新锻造”也毫不为过。当今世界,新自由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思潮风行,作为意识形态特征明显的传统政党,不少西方国家的共产党日益边缘化,现实中的内外环境并不乐观,世界社会主义在总体上还处于低潮。但中国共产党以自身建设,提供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的现代视野,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现在与将来,都有着强大的感召力、蓬勃的生命力。

(五)“我们渴望知道,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到底有什么秘诀?我想学习中国的发展模式,找到适合我们国家发展的道路。”2016年9月,北京大学未名湖边的一间教室里,莫桑比克财政部顾问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与他同窗的47名特殊“学生”,是来自亚非拉27个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中高级官员及社会团体领袖。这所被命名为“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的特别学院,是习近平2015年9月在联合国总部宣布设立的,首届毕业生的感言是“在中国,我们增强了发展信心”。

独特的道路、独特的理论、独特的制度、独特的文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丰富和发展的中国道路,超越了“西方中心论”,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发展中国家“走自己道路”的信心。5年来,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所探索的成功经验、所标注的崭新未来,甚至让欢呼“历史终结”的人也开始“修正观点”,重新思考和认识世界。

这是中国道路影响力的一个注脚。2013年,执政坦桑尼亚的革命党被认为很可能丢掉2015年大选,观察中共反“四风”和践行群众路线的行动,革命党也决定由总书记率领书记处全体成员“走基层”,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问责不作为的政府官员。这个国家的执政党和政府高级官员人手一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深信中共的经验“能为坦桑尼亚的发展提供解决方案”。两年时间,革命党党员人数从400万增加到600多万,最终在“实行多党制以来竞争最为激烈的一次”竞选中赢得了胜利。大选结果让西方国家大跌眼镜,革命党实现了浴火重生。

不仅是坦桑尼亚,那些治理效率持续下降的发达国家和影响力快速上升的新兴国家,都在习近平的思想中,寻找有别于西方传统发展和治理模式的道路。有国外经济学家感叹:当中国为了下一代而制订规划的时候,我们的一切计划都是为了下一次选举。法国前总理德维尔潘总结,“中国所具有的集中力量和长期奋斗的决心是西方国家所经常缺乏的”。当西方一些国家的政党还在搞“拳击赛”时,中国共产党却在进行“接力赛”。更多人看到,中国发展道路与西方有着根本差异,“那种认为世界上只有一种现代化,即西方现代化的观点,是一种谬论”。不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打破了发展中国家对西方现代化的“路径依赖”,告诫世界“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

一直以来,有能力“辐射”富裕和文明,是衡量一个国家为人类作出贡献的重要指标。面对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习近平给出的中国方案、贡献的中国智慧,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从增长贡献、贸易贡献,到减贫贡献、绿色贡献,再到发展经验贡献、治理经验贡献、全球治理贡献,中国已经超过西方发达国家,成为“全球公益性产品”的最大提供者。未来的中国,不仅会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工业产品”“思想产品”,更会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探索出更好的实践路径和制度方案。

有学者指出,我们正在进入的这个时代,最确切的表述应该是现代性竞争的时代。中国现代化所确立的榜样,让一度流行的“黑板经济学”失去市场,让各种偏见和教条现出原形,给了更多国家自主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勇气和信心。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指出,如果中国能够在社会和经济的战略选择方面开辟出一条新路,那么就会证明自己有能力给全世界提供中国与世界都需要的礼物。正如十九大报告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的崛起,更是一种不同于西方的制度文明的崛起。这一崛起,是社会主义这一标志着人类对于理想社会追寻的运动在21世纪的复兴,是马克思主义在经过近170年的大浪淘沙后在世界东方的延续。习近平曾说,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推动中国巨变的当代共产党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把500年几度起伏却最终大河奔涌的世界社会主义潮流,推向一个新境界。

(六)2015年9月,习近平在美国西雅图会见中美互联网论坛主要代表。

总市值超过2.5万亿美元的美国十大科技公司首席执行官悉数到场。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库克对此印象深刻,他对记者说:“当时你们感到房间在震动了吗?”

让人们震动的,不仅是一个大国的和平崛起,更是一条独特现代化道路的勃兴,一种社会制度的力量。

“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1949年,共和国的缔造者眺望美好未来,以此砥砺全党和人民。

“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2017年,新时代的开创者为中国道路找到了深厚的历史根源,也为中国未来凝聚起强大信心。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新时代的大门已经推开,更广阔的世界等待着我们的奋斗,更辉煌的未来等待着我们的书写,中国共产党人永远目光向前,恰如青年马克思曾经的预言:

“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