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民:将“偶发事件”上纲上线,意欲何为?

作者:魏民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24-07-01 850

近期发生了两件偶发事件:一件发生在吉林,1名中国人和4名美国人受伤;一件发生在苏州,1名中国人受伤致死,2名日本人受伤。这本来是两起刑事案件,警方查清事实真相,依法处置即可。但因其是“涉外事件”,一时间,被吵得沸沸扬扬,某些人如获至宝,给中国人扣上“仇美仇日”、“民粹”、“义和团”、“爱国流氓”、“爱国贼”等花花绿绿的帽子,令人应接不暇,大有不把偶发现象炒成普遍现象、不把中国人贬到十八层地狱不罢休之势……

魏民:将“偶发事件”上纲上线,意欲何为?

凡此种种,这一顶顶沉重的大帽子压得中国人喘不过气来,似乎我泱泱中华,到处都是“暴徒”,似乎以后我们中国人见到外国人更抬不起头了。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回到这两起案件,伤者中都有中国人,可见行凶者并非仅仅针对外国人。通过公布的案情来看,在吉林案件中,双方因发生意外碰撞导致此案,行凶者不可能提前预知这些外国人的国籍,这些美国人也没有挂着国籍牌,长着白人面孔的人也可能是欧洲人、俄罗斯人、拉丁美洲人、澳大利亚人。如此,怎么能推断行凶者一定“仇美”呢?在苏州案件中,行凶者因在原公司受到不公正待遇,以致走上了报复社会的不归路,他的作案也不一定是专门针对日本人,现在就武断地判定他“仇日”为时尚早。即便案发当日,他周围的人是中国人或其他外国人,他大概率也会做出类似行为。

其实,绝大部分中国人接受的是正常的爱国主义教育,自幼就被告知要把帝国主义和所在国的平民分开,进行抗战和抗美援朝的历史教育,是为了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从来不是为了延续仇恨。即使说仇恨,仇的也是美帝国主义和日本军国主义分子,而不是他们的平民。如果有人把抗战和抗美援朝的教育刻意渲染成仇日仇美教育,那就是别有用心。

至于民粹主义,本来是个舶来品,西方语境中的原意是指一种捍卫平民利益的政治纲领或行动,通常与精英主义相对立,以反对大商业大金融的利益为目标指向。但近年来,这一概念被某些媒体和公知、大V严重泛化,变相打击爱国主义和维护人民利益的行为。当然,我们不否认社会上存在某些偏激急躁的言行,需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但其中绝大多数情况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说成“民粹主义”进行否定、排斥和打击,只会激化矛盾,不利于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吉林和苏州案件中的行凶人恐怕不会想到“反对大商业大金融”那么遥远的目标,和“民粹”何干?

多年来,只要一发生涉外事件,动辄就有不少人指责国人为“义和团”,如这次苏州案件,就有博主以“义和团从网上杀到线下”这种耸人听闻的标题命名自己的微信文章。不禁想请教这位博主:“什么是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的作用如何?”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期间兴起的反帝爱国运动,当时帝国主义骑在我国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企图像瓜分非洲和美洲一样瓜分我国,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这个危急时刻如果没有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让帝国主义者认识到“中国人尚有无限蓬勃生气……瓜分一事,实为下策”,那后来中国人的命运就很可能类似美洲印第安人的命运……义和团虽然有盲目排外的局限性,但义和团毕竟没有跑到八国那里杀人放火,倒是八国联军到我国杀人放火,义和团抗击侵略,总体上是正义行动。近期的两个偶发案件跟120多年前的义和团有什么关系?

更有甚者,别出心裁地制造出“爱国流氓”、“爱国贼”这样的字眼,把“爱国”这么褒义的词汇和“流氓”、“贼”这么贬义的词汇联系起来,以后谁还敢爱国啊?!流氓就是流氓,贼就是贼,和“爱国”怎么都搭不上边儿,至于假借爱国名义作奸犯科的根本就不是爱国。近年来,某些人经常套用英国保皇派文人塞缪尔·约翰逊的“爱国主义是流氓最后的庇护所”这句话批判爱国主义。其实,塞缪尔·约翰逊指的根本不是对国家真诚的爱国主义,而是那种伪装的爱国主义。因此,这句话并不像现在被普遍引用的那样,并不是对爱国主义的批判。所以只有卖国流氓、卖国贼之说,根本不存在什么“爱国流氓”、“爱国贼”。吉林和苏州案件中的行凶者确实犯罪了,依法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但他们恐怕配不上“爱国流氓”、“爱国贼”这样的大帽子。

至于近年来网络舆论中的某些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偏激言论,确实亟待正确引导和处理,但前提是认真分析其形成的复杂原因。“世上决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这些言论之所以形成,根源于长期以来的“逆向民族主义”。逆向民族主义是一种对国家、民族自我矮化的思潮,其核心思想是认为外国人尤其是欧美人、日本人甚至所有外国人都高本国人一等,觉得外国人享受特权是正常的,对外国人极尽讨好,人为地在本国人和外国人之间制造不平等,鼓吹民族虚无主义。这股思潮导致了不少外国人在我国嚣张跋扈,目无法纪,违背公序良俗,做出种种让国人屈辱、蒙羞、寒心的荒唐事。2019年7月,一名外国留学生在福州多次推搡交警,态度蛮横,暴力抗法,还在大庭广众之下大喊“我是外国人,不懂中国法规”,根本不把我国法律放在眼里;2020年4月,三名外国人在青岛做核酸检测时直接插队,还叫嚣“中国人滚出去”;一外籍患者在广州拒不遵守防疫规定,无理殴打咬伤女护士脸部;2020年7月,一名印度留学生私自篡改校内显示屏,使之公然出现反华标语;2021年6月,宁波工程学院一外教残杀女大学生;2023年4月,在宝马mini冰淇淋事件中,两位中国籍工作人员对待国人冷若冰霜,对待洋人满脸媚笑;还有多年来,不少洋渣男把我国当成寻欢作乐、大肆撒野的“天堂”,肆意诱骗我国女孩,还把私密视频发到网上到处传播,公然蔑称我国女孩为“easy girl”,更有甚者,明知自己身患艾滋病,还故意到处传播……

魏民:将“偶发事件”上纲上线,意欲何为?

2020年4月,被外国人打伤、咬伤的广州护士

魏民:将“偶发事件”上纲上线,意欲何为?

2021年6月,被外教残杀的女大学生

魏民:将“偶发事件”上纲上线,意欲何为?


洋渣男的真面目

种种迹象表明:逆向民族主义思潮的发酵,严重伤害了我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和自信,严重违背党“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必然导致网络舆论中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某些偏激言论,这是一种应激反应。要正确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彻底根除“外国人应该享受特权、外国人优先”的逆向民族主义思潮,真正实现本国人和外国人全方位的平等,那些偏激言论还有存在的市场吗?

总之,我们对吉林和苏州两起案件中的受害人表示同情,希望依法秉公处理,但绝大多数国人对遵纪守法的在华外国人非常友善,并无敌意,不能由这两起偶发事件借题发挥,以偏概全,无限上纲上线,给14亿国人戴上许多恶意的大帽子,上升到丑化大部分中国人民这种骇人听闻的程度。那样根本不符合事实,也严重败坏我国的国际形象,14亿国人绝不戴这些帽子……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7
0
0
0
2
1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