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论坛在京举行 专家指教育本质不会随时代改变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7-03-21 267

321日,围绕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时代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智慧教育论坛”在北京举行,与会教育界专家认为,信息化时代确实为教育方式带来巨变,但教育的本质亘古不变,核心始终是人与人的交流,是对心灵成长的关怀。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翟小宁表示,高科技确实给教育带来了很多机遇,“我们现在谈现在的教育和未来教育,离不开高科技,高科技确实给我们的教育提出了很多的机遇,比如说云校,陈正拜先生所创建的云校,现在有4.1万所学校,利用他们的教育资源和平台,如果没有高科技,这是不可想象的,云教育和互联网+的教育,给教育带来的巨大变化与此可见,包括现在的学校教育,互联网+教育已经深入了课堂的深处”。

翟小宁特别提及“创客空间”,他认为,创客空间这样一种学习状态,现在已经出现,将来会越来越多,将来的课堂不是老师一个人在讲学生听,而是大家都在做都在学,将来的教学,老师和学生的界限会模糊,会是一个学习共同体,真正做到了能者为师、道着为师。像在线学习,现在已经在普遍地学习,将来会更多,跟机器人相关的学习,虚拟现实的学习状态,还有人工智能的学习状态,可穿戴设备。未来教育必然是架构在互联网上的新教育,拥有全新的教育文化、理念、模式以及教学环境、内容和方法,在未来科技引领的时代背景下,未来教育可能是更具有信息化、现代化、智能化的特征。

关于未来的学校,翟小宁认为,“我们要从教学环境与课堂,课程体系与评价,教师与生活、组织与管理几个方面来考量,我们未来学校的一些特征”,他描述称,未来学校可能更多的是基于线上和线下的教师与学生相互学习的学习共同体。

翟小宁同时指出,现在各国都把未来人才技能投入到核心素养上来,中国在这方面也比较重视,未来教育对人才强调的最关键点是核心素养,“我想古罗马著名哲学家西塞罗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拜托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教育传承文化,创新知识和培养人的本质不会变,立德树人的根本不会变,在反思教育报告中说,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为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结合清华附中的现实谈起信息化对于现代教育的改变,“因为技术的成熟和发展,使我们能够用信息化或者现代化的手段,把我们学校的整个系统都置于一个非常智慧的形态下,无论是教学、科研、管理还是校园的日常生活。这对于综合素质评价意义重大,如果没有信息技术,没有云服务,没有大数据,我们就无法实现这个东西,我们就只能纸记,很难统计、评价、比较,就得不出结果,也就没法指导学生发展。未来我们学校可以指导学生发展,一个教育局可以了解所有学校的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情况,因此来推断这个学校究竟是搞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学生天天只知道复习考试,你还说搞素质教育,因为学生在系统上什么东西都没有,一个省可以了解各个市县整个教育系统的情况,都可以利用大数据,这是一个本质性的变化。”

他同时指出,对于信息化,对于智慧教育的发展,“我们还是要有一些反思的东西”。

王殿军认为,教育毕竟是人和人的关系,无论技术先进到什么程度,永远不可能把学校解散,令老师失业,因为人和人之间的有些交流,是互联网甚至机器人没法解决的,“我觉得教育不要单独地只依靠技术,单独的技术再先进也不能完成教育的全部任务,也无法替代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育人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有它自己客观的规律和内涵,技术的使用必须尊重这个规律。什么时候让这个规律落实的更彻底,它的内涵更接近真理,什么时候技术才用的比较正确,“如果我们把技术用来违背这个教育规律,违背人才成长的规律,这个技术就用错了。信息技术用来提升教育内涵、尊重教育规律,不是要挑战这个教育规律的”。

当日论坛由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联络委员会和民进北京市委,联合主办,云校大数据技术研究院具体承办。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