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做好疫情加试题,决战脱贫再加力

作者:佚名 来源:新华社 2020-04-16 1336

  进度符合预期,成就举世瞩目——我国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累计减贫9300多万人。到今年2月底,全国贫困县从832个减少至52个,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

  3月6日,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实践看,疫情或灾害对减贫进程会产生影响。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将疫情的影响降到最低。现在,脱贫攻坚政策保障、资金支持和工作力量是充足的,各级干部也积累了丰富经验,只要大家绷紧弦、加把劲,坚定不移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好,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虽然剩余贫困人口总量不大,但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突如其来的疫情为脱贫攻坚战带来新的挑战,各地“战”贫持续发力,做好疫情加试题,确保交出满意答卷。

  【镜头1】茶产业是湖北深度贫困县英山县的脱贫攻坚主导产业。受疫情影响,英山现有约500吨春茶滞销。这些滞销的农产品寄托了农户增收的希望,眼看卖不出去,农户面临返贫风险。

  英山县县长田洪光近日走进直播间为春茶“带货”,他说,通过网络直播不仅推介了英山云雾茶,还展示了当地秀美的茶园风光,网友对英山茶产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下单。英山茶企也接连拿下大订单。

  湖北是农业大省,是全国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受疫情影响,多地出现“猪压栏、禽压棚、鱼压塘、菜压田”等农产品滞销的情况。

  在疫情阻击战一步步走向胜利的同时,另一场特殊的脱贫攻坚战在网上打响。县长变身主播,网络直播“带货”正成扶贫新“姿势”。

  不仅仅是湖北,3月,全国共有约130位县长走进淘宝直播间“带货”,为贫困户和扶贫产业注入了信心。

  【画外音】受疫情影响,寄托着农户增收希望的湘西椪柑、大凉山红颜草莓等一批特色农产品都面临滞销困境。为了尽量将疫情影响降到最低,全国多个电商平台开设专区促进湖北地区农副产品产销对接,全国人民帮扶湖北热情高涨。国务院扶贫办、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工商联等七部门全部行动起来,依托政府采购政策,联合开展消费扶贫行动,全方位举措帮助贫困户解决“卖难”问题。

  【镜头2】2月底,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麻屯镇杨树湾村扶贫车间就忙开了。“一天能套两三千个袋。”杨树湾村脱贫户魏孝敏已经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工作两年多,加工编织袋时,手速飞快。他告诉记者,在扶贫车间正常干活,一年务工务农收入约18000元,自家还享受低保政策,家里两口人稳定脱贫不成问题。

  “做好防疫同时,乡里抓紧让扶贫车间复工,让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杨树湾村党支部书记李天奇说,我们要尽最大努力,保证贫困户收入不受影响。

  地方政府千方百计降低疫情对贫困户务工收入影响。3月初,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联合省内外企业70多家,在县内13个乡镇举办了14场流动招聘会。“每个乡镇都举行招聘会,这是第一次。”汝阳县人社局副局长赵帼侠说。

  截至4月初,洛阳已累计实现16.7万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

  【画外音】截至4月3日,中西部22个省份有扶贫车间28519个,复工率94.92%,较3月6日复工率提高29.91个百分点。吸纳贫困人口就业31.73万人,较3月6日增加9.57万人,增幅43.19%。脱贫攻坚以来,贫困地区特色产业不断壮大,产业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等加快发展,贫困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贫困户就业增收渠道明显增多。

  【镜头3】黄河岸边绿意渐浓,吹到脸上的风不再是冰凉刺骨。春回高原,加羊索南最近一直在忙碌着,为即将到来的旅游旺季做准备。

  加羊索南是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尖扎滩乡羊直村村民。过去,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牧民,在海拔3800米的高山草原上放牧近20年。直到4年前,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他们一家搬到了位于黄河岸边的昂拉乡德吉村。

  近两年,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德吉村依托村边的黄河水利风景和交通便利等优势,发展以乡村旅游为龙头,特色农业、光伏等产业深度融合的扶贫特色产业,带动搬迁牧民走出一条致富新路。德吉村的变迁,是青海深度贫困地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助力脱贫奔小康的缩影。目前,青海已完成5.2万户、20万人的“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

  【画外音】在没有疫情和疫情较轻的地区,脱贫攻坚正集中精力加快推进。

  脱贫攻坚以来,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地区群众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等长期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普遍解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了保障。贫困群众告别穷窝窝,迎来了新生活。

  【镜头4】山高、路险、沟深,是山西很多乡村的“穷根”。要斩断“穷根”,修路是必须迈过的坎。

  山西省晋城市城区的洞头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河。虽然地图上距离市区仅6公里,但因为没有修通出村的路,成了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老支书王全富说,由于没路,村民进城得入河滩、上悬崖,一遇洪水、结冰,就只能困在村里。“行路难,导致看病难、上学难、年轻人找对象难。”生活太难了,人们都往外迁。20世纪80年代,短短数年内,村里人口减少了一半。

  洞头村人不甘受大山的束缚,从王全富1992年担任村支书起,洞头村为了改变命运进行了艰苦斗争,打通悬崖修了一条长2.1公里的盘山路。路通了,村民利用离城近、有古迹的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去年,在当地政府部门的推动下,通往洞头村的道路拓宽改造工程完工。

  42岁的村民张芳芳和妹妹一起经营着农家乐,“新路一通,游人更多了。今年虽然有疫情,年纯收入还是有希望达到15万元左右。”张芳芳说,新路通了之后,村里还引来了投资建设游客集散中心、儿童游乐园、民宿等旅游设施,村里开始亮起来、绿起来、美起来。

  【画外音】路通了,运走了山区百姓千百年来的贫困,运来了发展的思路、资金和人才,打开了一扇扇致富的大门。要想富,先修路——贫困群众的新产业、新面貌、新生活,如同脚下的条条大路,向远方延伸。(执笔记者:侯雪静,参与记者:骆晓飞、韩振、刘博伟、韩朝阳、许雄)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