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小康故事|“我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习近平和脱贫攻坚的故事

作者:佚名 来源:新华网 2020-10-25 796

  “习近平的小康故事”开栏的话

  “十三五”规划即将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10月25日起,新华社在新媒体端开设“习近平的小康故事”专题,每天推出一组共五组集束式报道,每组报道由1篇通讯、1个短视频、1篇融媒体评论组成,分别聚焦脱贫攻坚、教育、住房、健康、养老等民生关切,以鲜活生动的故事,展现习近平总书记心系百姓的为民情怀和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

  新华社记者侯雪静

  “我们有信心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全世界郑重宣示。

  5年前,2015年,在出席第七十届联大会议并访问美国期间,习近平主席在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发表演讲,坦陈40多年前自己质朴的心愿——“我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

  当时,他是陕西省延安市梁家河村的一名知青。目睹百姓艰难、体会群众疾苦,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给习近平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

  “4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

  从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到泱泱大国最高领导人,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习近平始终最牵挂的事。

  如今,他几十年前的朴素心愿即将全部实现。到2020年底,中国将整体消除绝对贫困,成为全球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

  拜年的故事

  过年,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全家团圆的日子。

  贫困群众年过得怎么样?每年临近春节,习近平总书记都要亲自去贫困地区看看。

  2013年2月3日,春节前夕。

  山大沟深,道路陡峭,黄土飞扬,绕过九曲十八弯,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甘肃定西市渭源县元古堆村老党员马岗老人的家。

  “马老,您多少岁了?我给您拜年了。”一见面,习近平总书记便拉着马岗的手,亲切地说道。

  环顾低矮破旧的房屋,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地问道:“你的房子哪年盖的?住了多长时间了?”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马岗说:“总书记进到屋里,也没嫌干不干净就坐到炕上,和我拉起了家常。”

  缺水干旱是困扰当地脱贫的一大难题。习近平总书记看到屋里水缸,特意舀起一瓢水,一口水下肚后紧锁眉头……

  第二天,总书记专程来到渭源县引洮供水工程工地考察工程建设情况,叮嘱当地和随行的有关国家部委负责同志,让老百姓早日喝上干净甘甜的洮河水。

  住窑洞、睡土炕、修淤地坝……在梁家河的7年,习近平立下毕生信念——要让中国许多像梁家河这样的地方早日摆脱贫困。

  2015年春节前夕,冬日的暖阳照向大山深处的梁家河。阔别40年,习近平总书记带着自己出钱采办的年货回到这里,看望乡亲们,忆往事、唠家常。“我永远不会忘记梁家河,永远不会忘记父老乡亲,永远不会忘记老区人民。”他深情地对大家说,“我给大家拜年,祝乡亲们羊年大吉、喜气洋洋、蒸蒸日上、吉祥如意,日子越过越红火。”

  把每个贫困群众都当作亲人。每年过年前,习近平总书记都要为他们送去新春祝福——

  2013年辗转“瘠苦甲于天下”的甘肃定西,2014年前往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牧民家中,2015年来到革命圣地陕西延安,2016年赴革命老区江西井冈山贫困村神山村,2017年踏着皑皑白雪走进河北张家口贫困村德胜村,2018年深入四川大凉山腹地昭觉县彝族群众中……

  顶风冒雪,翻山越岭,没有什么困难能够阻挡习近平总书记访贫问苦的脚步。在贫困户家,总书记总要看看锅里有什么,问问群众吃的怎么样、收入怎么样、看病花多少、上学花多少……亲切贴心的话语,真挚深情的惦念,温暖着每个人的心。

  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推动下,脱贫攻坚8年来,上亿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传奇。

  “乡亲们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今年春节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保山市三家村李发顺家,这样勉励大家。

  回信的故事

  2015年1月20日傍晚,正在云南昆明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驻地宾馆的会议室。几名来自怒江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干部群众代表正在等候。

  这是一次期盼已久的见面。

  一年多前,贡山县干部群众致信习近平总书记,报告多年期盼的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即将贯通的消息。习近平总书记接到信后立即给他们回信:“向独龙族的乡亲们表示祝贺!”他在信中还希望独龙族群众“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早日实现与全国其他兄弟民族一道过上小康生活的美好梦想”。

  一年多过去,高黎贡山隧道建设得怎样?独龙族干部群众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带着对乡亲们的惦念,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特地把当初给他写信的几位干部群众接到了昆明。

  习近平总书记问:“原来出山要多长时间?”

  独龙族“老县长”高德荣说,新中国成立前当地人翻越高黎贡山走到贡山县,来回要半个月;新中国成立后修通了人马驿道,一个来回要六七天;1999年独龙江简易公路贯通后,除去大雪封山,七八个小时可到县城;如今隧道通车后,3个小时就可以到县城。

  “我来见大家,就是鼓励你们再接再厉,也是给全国各族人民看:中国共产党关心各民族的发展建设,全国各族人民要共同努力、共同奋斗,共同奔向全面小康。”习近平总书记说。

  这次特殊的会见,让乡亲们感动不已,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2018年,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

  2019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回信,鼓励大家“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2019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新年贺词中再次提到他一直牵挂的云南贡山独龙族群众:“大家跟我说了很多心里话,我一直记在心上。”

  山高水长,悠悠情深。

  1975年离开梁家河村后,习近平同志先后四次给梁家河回信。

  2014年5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梁家河乡亲们的回信中说:“去年夏天,延川遭受了严重的持续强降雨灾害,我一直惦记着村里的乡亲们。”他还鼓励大家:“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让村里乡亲们和全国广大农民一起早日过上小康生活,一直是我的心愿。”

  “他们的生活存在困难,我感到揪心。他们生活每好一点,我都感到高兴。”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的牵挂,彰显着人民至上的赤诚情怀。

  赴约的故事

  “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习近平总书记说到做到了。

  跟贫困群众的约定,习近平总书记一个都没有忘记。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来到宁夏,履行多年前那个春天的约定。

  时光倒流回1997年。那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第一次来到宁夏西海固地区,被当地的贫困深深震撼。此后,他牵头负责对口帮扶宁夏工作,闽宁合作如火如荼展开。

  2008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再次来到宁夏调研。他同当地的百姓约定说:“等你们生活过得好了,我还要到这里来。”

  2016年7月18日,干旱的固原市迎来一场久盼的喜雨。杨岭村的贫困户马科没想到习近平总书记会来到自己家。

  “粮食够吃,孩子有学上,看病有新农合,下一步你还有什么打算?”习近平总书记笑着问。习近平总书记还嘱咐他:“首先抓好孩子的教育,不能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再一个,扎扎实实把生产搞上去,持续稳定地增加收入。”

  在贫困户家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地扶贫干部说:“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如今宁夏的食用菌种植成为当地致富产业,这技术正是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同志签字列入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项目,此后在宁夏全面开花。

  当地的扶贫干部还记得总书记离开杨岭村前的那个场景:山坡上挤满了十里八村赶来的乡亲,雨还在下,大家扔下伞热烈鼓掌,争相同习近平总书记握手,有人抹着眼泪咧嘴笑。

  2015年7月,应当年全国两会时吉林代表团李景浩代表之邀,习近平总书记如约来到延边考察;2019年7月,应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大庙镇小庙子村党支部书记赵会杰此前邀请,习近平总书记在当地考察时专门请她到马鞍山村来见面。“你的邀请我一直记在心上,今天我履约而来,就是要实地看看乡亲们的生产生活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对她说。

  一次次赴约,一份份真情。

  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最大的约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

  “共产党说到就要做到,也一定能够做到。”

  为了实现这个约定,习近平总书记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深入困难群众家中,看实情、问冷暖、听心声,算收支账、商脱贫策。

  从塞北高原到乌蒙山区,从秦岭腹地到湘西大山,“人民的勤务员”习近平,50多年来始终心系百姓,履诺践约。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