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精忠报国,是我一生的目标”

作者:佚名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2023-10-01 328

讲述|“精忠报国,是我一生的目标”

2019年4月30日,北京,人民大会堂,“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掷地有声,给广大党员群众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公开课”。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习近平总书记四五岁时,母亲给他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总书记后来回忆道:“我说‘刺字不疼啊?’妈妈说,虽然疼,但岳飞会始终铭记在心。我记到现在。精忠报国,是我一生的目标。”

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讲述着爱国“公开课”,将“精忠报国”四个字化作为国为民的生动实践。

“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

爱国报国的种子埋在心里,在合适的时机破土发芽。

1969年初,不满16岁的习近平离开北京,到陕北农村生活劳作7年。种地、拉煤、打坝、挑粪,在梁家河的岁月,这位乡亲们眼中“吃苦耐劳的好后生”,什么活儿都干过,啥苦都吃过。担任梁家河村支书,他带领村民修了陕西第一座沼气池,打了灌溉井,办了铁业社、缝纫社……

这位“黄土地的儿子”将对人民的赤子之情铭刻心间。22岁离开黄土地时,习近平同志已经有了坚定的人生目标——“要为人民做实事”。

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袒露心声:“只想着过舒适的生活,是平庸的追求。我是准备入‘苦海’的”。

在福建福州担任市委书记时,习近平同志写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的词句直抒胸臆……

200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同志的母亲给他打电话,得知他春节忙于公务无法回家团聚,母亲说:“只要你把工作做好了,就是对爸爸妈妈最大的孝心。”

从黄土地中走来,从陕北一个小村庄的村支书到泱泱大国最高领导人、亿万人民衷心爱戴的领袖,兢兢业业、夙夜在公,成为习近平总书记的工作常态。

在好家风中成长,从人民中走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何为精忠报国,何为家国情怀,总书记作出了最好的示范。

“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

愿得此身长报国。爱国,是一种无悔奉献,是一种无畏担当,是一种倾情付出。

讲奉献,习近平总书记说:“党和人民需要我们献身的时候,我们都要毫不犹豫挺身而出,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我们都做不到,让谁去做?”

讲担当,习近平总书记说,“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人民的信任,是我前进的最大动力,也是我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看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把自己称为“人民的勤务员”,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庄严承诺“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中国人历来讲求精忠报国。”担任党的总书记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每年春节到来之际都和人民群众在一起: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去边境小镇看望困难职工;也为乡亲们送上他自己出钱采办的年货;和群众一起打糍粑;为老街坊的房门贴“福”字;关心农民粮食够不够吃、看病有没有保障、孩子能不能上学……“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

当年在美国艾奥瓦州考察时,习近平同志曾在一个普通家庭借宿过。那位房东的儿子盖瑞·德沃切克感慨道:“他是一个爱国者,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这个国家。”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

爱国不是抽象的,而是真实可感的。

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多次在不同场合教导大家从历史和文化中了解热爱中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结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设立烈士纪念日、关注文化传承发展……桩桩件件,凝聚着总书记的爱党爱国之情。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人民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打响改革攻坚战;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

新时代,如何更好地将爱国理想付诸实践?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指明方向:“我们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字字句句,殷殷嘱托,俱是赤子之心。圆梦路上,报国之心永不褪色。

策划:温红彦、刘晓鹏、杨学博、姜赟

统筹:李翔、梁昌杰

文字:周小苑、马原

编辑:钱一彬、安博文

校对:庄俊亭、朱利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