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义:劳动,是什么时候开始被贬抑的?

作者:陈先义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25-05-01 96

陈先义:劳动,是什么时候开始被贬抑的?

今天是五一,咱就说说劳动的事。

从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劳动向来都被尊重。但凡一个人,哪怕他其它方面有点毛病,但只要肯出力、爱劳动,这个社会都能对他的某些缺憾予以原谅。不劳而获,好逸恶劳,这样的一些字眼,在中国文字史上,一向与“好吃懒做”、“二流子”、“剥削阶级”这样的汉语词汇相联系。但是,这些年却悄无声息产生了变化,在某些特定的时候,劳动,被当作“无能”、“没本事”、“受罪的命”、“土里刨食”、“命里受苦”等之类词汇的同意语。

住在京城大院,院里基建项目不少,前些年常年住有施工队。有一对河南父子常年在这个院里当劳工,如今作为父亲的老者已经接近七十,却不愿回去,常常故意穿一些年轻人的衣服,为什么?他就怕人家说他“老”,因为按规定年过六十,必须离开施工队,这是“劳动法”规定的。于是,“关系”便发挥了作用,老头为了保护自己出苦力的权力,保住差事,便时不时给包工队的头头送条烟送瓶酒啥的,能够让对方不计较自己的真实年龄。包括穿件与年龄不搭的牛仔之类,也是为了装点“嫩”,免得被工商查看时看着太扎眼。

但是,他的儿子待遇可不一样了,那么年轻,每天腰里别根警棍,在院里晃来晃去,其实几乎半点力气活都不出。整天还牛哄哄的,如此这样,居然每月挣得钱比爹还多一千多。他爹在塔吊上望着院里满院瞎晃悠的孩子,真是一肚子说不出的苦。他对我说,哪里讲理啊,劳动被看不起了,现在这个社会就这样子了。被看不起的事就是咱老年人干的事。

如果说这件事还不够人惊讶,那么另一件事,说出来会让你惊掉下巴。在京城,高级干部多如牛毛,按说他们子女吃喝不愁,衣食无忧。但是,有时候这些二代们也不像你想象的那样简单,他们也有自己另外的独立追求。一个朋友闲聊时说他身边就有这样一件事,让他至今百思不解。他说他们大院几个年龄二三十岁左右的女孩子都不找对象,她们有一次也一起谈理想。这些女孩子约定,大家都必须说实话真话心里话,不准说假话空话。于是各人都开始自己的理想表述。有的说自己终身跟定父母啦,反正不会赶我走,不嫁了,反正父母积蓄够自己吃喝了。有的说想嫁个富翁,赶紧打发了自己,免得父母心愁心烦。轮到一个条件比较优裕的长得又有几分姿色的女孩,她稍作思考后一本正经地说:我跟你们不一样,跟定父母被人瞧不起,嫁给富翁很容易被甩,我觉得都不好,要谈这辈子想干啥?我这人理想标准不算高,说句实话我就想当个“二奶”。你想想啊,当个“二奶”不担责,不劳动,凭的是身体这点本钱,谁都不欠。大家闻之谁也没觉奇怪,其中一个孩子问她想当“二奶”图个啥?名声必定不好听啊。她一本正经的说,当二奶啥也不图,就是一点,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可以再也不用劳动了。我觉得比做啥生意,当这家那家都强。好听不好听自己不在意就行。嗨,咋过不是一辈子,嫁谁不是过日子?发小们闻之点头,都赞许点头,都夸她有理想。

鄙视劳动,不爱劳动,贬抑劳动,你可不要以为这是偶然现象,有人说这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有点夸张。不信,你如果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现在很多年轻人,他可在城里干个协警、保安甚至更简单的劳动,也不愿意干点出力的活儿。如今回到农村,六七十、七八十在操持乡下几亩地,年轻人多去了城里。这已经是常态。城乡差别,这是肯定的在刺激着青年们的发财欲望,但是谁能不说,这里边包含着躲避乡村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另种含义呢?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

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对劳动不尊重,或者说人人都不愿干体力劳动时,那么这个社会的整体道德认知只会向下走。因为劳动,是人类最为伟大的美德,是人类从猿到人进化的最为根本原因。如果一个社会把鄙视劳动当作共同认知的时候,那么这说明这个社会整体走向堕落。即使在机器人怎么发达的情况下,劳动也不会成为过时的陈腐观念,都该被人尊重。

说到这儿,想起一件往事。很多年前,我很尊敬的一位首长名叫章沁生,那时他在广州军区任司令员,因为一个时政理论问题,在一个星期六,我被邀请到他所在的广州军区大院与他交谈。令我惊讶的是,一进大院,见到不论大首长,还是普通士兵,都在利用星期六进行义务劳动,栽树的、大扫除的、运送杂物的等等,大家都在忙个不停。等一见面,我便向章沁生司令问个究竟,星期六双休日,怎么机关都不休息,他笑笑说,这是我们机关的规矩啊!我说怎么有这样的规矩?他说你忘记了吧?这是伟大导师列宁给定的规矩,还写进了《列宁选集》呢,记得题目好像就是关于星期六义务劳动。

我们的话题便就从这开始。我说恐怕现在与列宁那个年代是有区别的。他说,有什么不一样的,一个政党一个组织,要想不脱离群众,不垮台,就必须从劳动开始,大凡一个组织的成员,如果能够与工农在一起,保持劳动者本色,就应该从劳动开始。列宁早就发现了这一点,因此他要求执政党的每一个党员,必须从爱劳动开始。

说到这儿,我们不约而同谈到上山下乡这个话题。没想到,我们的认知居然如此一致。其实后来,关于上山下乡,很多理论家们说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还说其它多种原因。有没有呢?有。但是这都不是问题的根本,毛主席当时之所以做出上山下乡的重大决策,就是一个关于劳动,关于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重大问题。毛主席当年把与工农结合、保持劳动者本色问题看得非常重。当时一个问题对毛主席刺激非常大。那就是当时从派工宣队进清华引起,要学生接受工宣队管理,停止武斗,这件事却受到红卫兵领袖们的阻挠,中央的话都可以不听。毛主席亲自在人大会堂接见了那些所谓领袖们,批评他们缺乏工农感情,中央的话都可以不听。此前,毛主席本来是打算从青年中培养干部的,以便接好革命的班,但是毛主席发现,这些从校门直接进入社会的娃娃们,因为没有工农生活的体验,缺乏对工农的情感,靠这些人接班是危险的。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发出了号召:青年学生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于是一个中国历史上规模宏大的上山下乡运动在全国展开。

毛主席作为最为伟大的领袖,他有着极其广阔的胸怀,他是从我们的党的千秋大业的不变色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重大问题的,不仅仅是爱劳动,而是要培养工人农民的情感,在重大问题上与工农与人民站在一起。毛主席的这个战略,至今看来依然是极其重大的决策,今天。我们看我们的高级干部队伍,相当一部分都是有过上山下乡的经历。这个经历,对我们整个政党保持人民本色,与工人农民的大多数站在一起,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不然的话,当西方对我们与对苏联采取相同的颜色革命手段时,为什么我们扛得住打击,成为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中流砥柱,正是我们党内有大批接受过工农教育的知识分子,他们在重大事变中保持了清醒的头脑。虽然这个斗争至今依然在继续,但我们的党只要坚决继承毛主席与工农站在一起,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邪恶,赢得一切重大考验。当下,一大批优秀大学毕业生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去到基层,从当村长村支书开始,这必将为我们党的事业储备和培养一批具有工农情感的优秀干部。

爱劳动,说到底是一个关于与人民站在一起的劳动人民感情问题。当然,这个劳动,有体力劳动,有脑力劳动,一切有利于培养人民情感的劳动,一切远离剥削和剥夺其他人劳动成果行为的有益于整个社会的创造社会财富的行为,都应该为大众所尊重。

五一,这就是我们为劳动者想说的话。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陈先义
陈先义
1
0
0
4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