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弼时提议,毛泽东首肯,身边人回忆聂荣臻与晋察冀根据地的创建

作者:周均伦口述 来源:炎黄春秋杂志社 2025-05-14 2296

原编者按:1937年10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由五台山南下,奉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命令,政治委员聂荣臻率领一部分部队和军政干部共3000余人,留驻五台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11月7日,以阜平、五台为中心的晋察冀军区成立,聂荣臻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晋察冀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开创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以山西东北部和河北的冀中、冀东为主,包括察哈尔、热河、辽宁三省的一部,行政上分为北岳、冀中、冀察、冀热辽四个区,地域广阔,战略位置重要。晋察冀根据地的创立、巩固和发展,对坚持华北敌后抗战和全国持久抗战起了“坚强堡垒”的作用,被中共中央誉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周均伦将军1931年生于上海,长期担任聂荣臻元帅办公室负责人和秘书,参与《聂荣臻回忆录》的编撰,主编《聂荣臻年谱》。

任弼时提议,毛泽东首肯,身边人回忆聂荣臻与晋察冀根据地的创建

周均伦将军接受采访

开辟晋察冀根据地,成立四个军分区

问:1937年五台分兵,当时毛主席在中央就做出决定,聂帅肩负重任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你觉得中央为什么把这个重任交给聂帅?

为什么选择聂帅担任这个事情?过去大家也曾经探讨过,为什么不找别的人,找聂帅。我当时理解,大体上有这么几个理由。

聂帅从1931年进到中央军区,一直在毛主席直接领导下面工作。长期在毛主席领导下,毛主席对他非常清楚。聂帅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完全按照中央的规定办事,比较稳当,在政策上面又能够贯彻中央的意图,忠于中央的意图,找这样一个人,毛主席觉得聂帅比较合适。

任弼时提议,毛泽东首肯,身边人回忆聂荣臻与晋察冀根据地的创建

聂荣臻

真正提出来找聂帅的,还是任弼时,毛主席也同意。聂帅还有一个特点,非常守纪律。中央怎么规定,他就完全按中央的规定办,大概这是决定找聂帅开辟晋察冀根据地的一个重要原因。

开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这个事情,开始的时候有什么考虑,中央的意思就是在那个晋察冀边界地区创建一个根据地,在这个地方好好地发展。中央本来一直想着日本人再往南边深入以后,我们在这里大有作为,开始时不一定搞得很大。

但是作为聂帅来讲,他要开辟这一块根据地,必须要在方方面面考虑,在开始的时候,他最初考虑的大概是这么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需要把组织机构给建起来,中央任命聂帅是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但是下面怎么办呢?他要搭一个班子,就找唐延杰当他的参谋长,找舒同当政治部主任,然后还有些搞通讯的,搞卫生保障的,搞后勤保障的。这么几个人。当时人数比较少,晋察冀的领导最初只有十几个人,就在那个地方开始组建起来了。另外一块就是把四个区,就是一到四个分区都明确起来。

问:在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初期,成立了四个分区,他的大概设想是什么?与四条铁路干线是不是有关系?

我后来回忆了一下这个四分区。我记得,9月底,林彪跟聂帅两个人给中央发了一个电报,电报里面讲到,杨成武的独立团在北线,已经在那个地方站住脚了;在山西跟河北的交界地区,有工作队,好像舒同就在那个工作队里面,舒同也建议可以将那一块作为一块;三分区那个地方,是陈漫远和王平,他也讲那个地方很好。所以林彪跟聂帅的电报里边,说我们可以到这个地方开辟工作。

靠平绥路那一块是一分区,是杨成武的独立团在那个地方;山西跟河北的边界那一块的二分区,同蒲路一带赵尔陆在那里;还有一个靠平山县的西侧,平汉线以阜平为主的西侧这一块,那是三分区,王平在那里;另外一个四分区,就是在正太线。所以四条铁路干线正好四个分区在的那个地方,这个机构把它这样子都明确起来。

正好四条铁路中间围起来的,中央就是将晋察冀这一块,在铁路干线之间。后来晋察冀发展到冀东、冀中、平北发展到更大了,但是都叫晋察冀。

问:最初好像说是没有四分区,后来是朱德还是谁提的?

开始的时候没有想到关于四分区,靠正太路的那一块。留在五台考虑怎么样建根据地这个事,就很快想到,正太路这一块没有一个我们的专门的部队在那个地方,要成立一个四分区。我记得好像是聂帅提议的,这个将来你们再查一查。

这个四分区的刘道生和周建屏,周建屏是个红军的老同志,刘道生当然也是老红军,周建屏过去跟聂帅有关系,我记得温坊战斗的时候,周建屏就带来部队跟聂帅配合。他是红十军军长,配合了打仗。周建屏他熟悉,后来周建屏同志有病,很快就逝世了,是在晋察冀逝世的第一位老领导。后来好像熊伯涛去了,我记得。

大概很快,时间很短,大概个把月的时间。开始的时候是三个分区,后来搞了一个四分区,这样子一个组织机构就比较健全了。组织机构健全了,最主要的就是依靠四个分区来做工作。

当时在五台的时间不长,但是这个时间非常重要,因为他考虑了很多问题。中央从11月10号,决定他留在五台山那个地方,创建根据地。他考虑了很多问题,军事方面怎么办,政治方面怎么办,经济方面怎么办,文化方面怎么办?这些个事,他都做了事先考虑。所以在五台山的时间尽管短,但是更多指导思想是在那里确定的。

军事上面,毛主席在会议上讲了,要开展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毛主席讲主要是游击战,所以聂帅掌握这个游击战,不要跟敌人硬拼,这是作为一个基本的作战方针。他跟唐延杰他们商量,咱们队伍的素质跟日军是不能比的,所以我们不能跟它硬拼。

后来发生了一些个硬拼的例子,包括到平山去以前,唐延杰自作主张,把日本的一个清水大队突击了一下,但是我们培养的干部也牺牲了不少人,所以聂帅非常生气,给唐延杰发了脾气,本来这是打了一个好仗,还发了一个脾气,关键问题就是违背了战略方针。

所以军事上面,基本是游击战。到后来,聂帅慢慢地摸到了日本人作战的一些个特点,他就运用毛主席讲的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使得敌人一个大队不能单独扫荡边区,少于一个大队的兵力大概是四五百人,少于这个兵力不能随便到我们这里来扫荡。有这样一个军事思想慢慢成熟的过程。

政治上面,当时在五台山就发生了一个事情,河边镇是阎锡山的老家,我们的同志到那里去做工作的时候,抄了阎锡山的家,阎锡山提出了抗议。

聂帅当时就考虑这个问题,中央强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个总政策特别重要,不能有马虎,要团结最广泛的人来进行抗日。所以怎么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反复地做工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主要是团结更多的人,主要是指上层,但是我们要团结最大多数的人,是谁啊?还是贫下中农,所以在那个时候,他就和宋绍文商量了以后,要搞二五减租、一分减息,要确定这个政策。二五减租是对贫下中农,交租的负担大大地下降。高利的盘剥,一分减息这个就是不超过一分利息,这样子贫下中农得到了实惠,容易把贫下中农发动起来。

文化上面的事情,他也考虑了,你搞敌后根据地,没有文化是不行的。后来正好有一批从延安、蒋管区跑到晋察冀的一些知识分子,所以他办《晋察冀日报》、战地文工团,这个军队没有文化也不行。

经济上面的问题,敌人更要想封锁我们,我们怎么样反封锁?这样子要成立边区银行,怎么样把敌人的钞票慢慢赶出来?这个讲起来很多,但是这个重要的决策都是在五台的时候决定的,大体开始的时候就是这样子。军事、政治、经济、文化都想到了。

由五台转到平山

问:晋察冀边区成立时间不长,1938年11月份的时候就到了平山,据你的了解,当时为什么会到平山,而且在整个抗战期间在平山时间很长?

当时日本侵略军方面,他们制定了一个战略计划,南攻广州,中攻武汉,北围五台。聂帅领导晋察冀根据地,1938年的春天开始,三次出击平汉路,对它的后方威胁很大,交通线被截断了,它就知道不能小看。

开始的时候,它是小看晋察冀。它是8路围攻,出动了2万兵力,沿着四条铁路线,它主要是把铁路线给弄通,所以它以为这些共产党的游击队不值得重视,赶到山区就完了。但是后来看看,我们三次出击平汉路,对日本人的威胁很大,而且在别的地方我们发动群众,搞得声势很大。所以它就觉得这个不行了,在战略计划里面决定南取广州、中攻武汉、北围五台,要怎么样把共产党的势力给消灭掉。所以它当时出动了25路围攻,大概有5万兵力,25路围攻晋察冀。

为什么跑到平山?就是25路围攻,发现了聂帅又回到五台那个地方。由五台那里逐渐转到了平山,到平山县的吊里村。住在那里,聂帅觉得在那个地方领导指挥还是不错,跟在阜平差不多,方方面面都还比较方便。所以1938年的9月份第一次到平山,就是敌人扫荡引起的,在五台时敌人非常注意,也是重兵围堵时,他就把部队撤出来,撤出来以后就到了平山。

问:有没有它的地形更适合周旋、空间大一些?有没有这方面的原因?

这个大概没有多少考虑,因为北岳区大部分都是山区,都比较方便。从联系平汉路,包括冀东、冀中这一块,在阜平这里更方便一些。所以一开始聂帅选择在阜平那个地方。后来对敌斗争当中,慢慢到了平山,还有到唐县。这几个地方地形都不错,所以大概待的时间最长的阜平、平山、唐县,这个时间最长。

抗日模范根据地晋察冀边区

问:他第一次在平山,在蛟潭庄住,写了模范根据地晋察冀的报告,引起延安主席的非常重视?

1938年的时候,彭真回到延安去一次,汇报了晋察冀的情况,彭真汇报晋察冀发展得很好,政策掌握得挺稳,军事斗争也很主动。所以,中央就开六届六中全会,主席团就发了一个给聂荣臻同志和晋察冀的指战员贺电,里面就讲了晋察冀模范抗日根据地跟统一战线的模范区。那个时候,中央对晋察冀就很重视了,毛主席开始就看能不能站得住,彭真回去一汇报,他也看了晋察冀不断地往上报告的一些情况,看了聂帅领导了这么一支部队在那里不断地发展。

到了1938年,主力部队发展到将近4万人了,还有民兵游击队。而且敌人对他也没有办法,25路围攻也没有怎么样,所以那个时候,叫聂帅写一个总结。聂帅就写了一个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总结,那个总结毛主席一看,里面写得很细,打了哪些仗,这个仗里面什么经验教训,总体上面有什么收获。聂帅写了以后,毛主席看了这个报告感觉很重要,退回来叫他再补充,补充了以后准备要出书。聂帅补充了以后,又加了一幅照片给了毛主席,毛主席指示要出书,他自己亲自提了书名《抗日模范根据地晋察冀边区》。

任弼时提议,毛泽东首肯,身边人回忆聂荣臻与晋察冀根据地的创建

聂荣臻在平山写作完成的《抗日模范根据地——晋察冀边区》一书

问:这个小册子对整个当时抗日根据地的发展起的作用挺大?

当然,起的作用很大。以后公开发行了,在重庆,在各个我们的根据地。聂主任那里有当时出的书,八路军军政杂志社出的,那个地方有,这个书大概是不多了,我这本书要珍藏。这本书影响是很大的,在国民党统治区影响也很大,在抗日根据地影响也很大,在国际上面影响也很大。就是在平山那个地方写的。

任弼时提议,毛泽东首肯,身边人回忆聂荣臻与晋察冀根据地的创建

聂荣臻(右)、彭真(中)和关向应(左)在晋察冀

(张军锋 整理;原文刊载于《炎黄春秋》2018年第8期)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0
0
1
1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