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 夏泉:澳门同胞为抗日救亡贡献力量

作者:陈敏 夏泉 来源:中国历史研究院 2025-05-14 2317

陈敏 夏泉:澳门同胞为抗日救亡贡献力量

梁启超认为:“普世界之最爱国者,莫中国人若矣。”中国人这种爱国情怀在抗战时期的澳门华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1931—1940年,澳门华人社群发起“赈灾救难”运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澳门华商牵头成立“澳门筹赈兵灾委员会”,该会以“救国赈灾”为宗旨,领导澳门各界从事捐募工作。1931年11月27日,“澳门筹赈兵灾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湾仔广善医局召开,参加者逾万人。澳门“所有一切来往快艇,均为大会全数租赁,仍不敷用”。澳门华人通过慈善募捐对战争中已死亡的亲族兄弟表达认同,也有人“戴孝上服”进行哀悼。成立大会的仪式感不仅强化了民族大团结之精神,还能把民众心中“痛到有口难言的苦处,安慰安慰”。

1935年“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后,抗日救亡怒潮席卷全国。澳门虽孤悬海隅,但受这股浪潮影响,各界冲破阻力,组织成立妇女互助社、文化协会、读书会、剧社、音乐社、歌咏团、文艺研究社、救护团、乡村服务团、学术研究社等团体组织,积极开展爱国救亡活动。及至1937年11月,澳门当地已成立“筹赈兵灾委员会”、“澳门各界救灾会”、“澳门妇女慰劳会”、“澳门四界救灾会”、“澳门妇女后援会”、“救国公债劝销会澳门分会”、“澳门新闻记者联合会”、“旅澳中国青年乡村服务团”等抗日救亡社团。

尽管遭遇内奸外敌破坏以及澳葡当局责难,但澳门华人的爱国热情依旧不减。澳门华人别出心裁,举办各种募捐活动。这些活动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为捐输,例如献金运动、一仙救国运动、沿门劝捐等;第二类为表演、比赛形式,如游艺会、水艺会、话剧义演、粤剧义演、女伶唱曲、各类球赛等;第三类以售物或出售服务的形式进行,包括售花、售旗、售纪念章、义卖、义舞、酒店义租、理发店义剪、擦鞋童义擦、人力车义拉、歌姬义务弹唱等。捐输活动场地变成社交场合,澳门民众在人与人的持续交往中,或唤醒或强化自身的家国情感。

话剧义演和粤剧义演更是成为澳门华人宣传抗日救国以及激发家国情感的主要媒介。创作者和表演者通常使用委婉的象征手法,将时局投射到刻意改编的古代故事中,并进行表演。澳门著名生角任剑辉在万家乐戏院演出新编粤剧《汉奸之子》,在演绎“血洗卢沟桥”和“轰炸日本海军舰队”剧目时,场下观众情绪激昂,拍手称好。演出结束后,全体观众齐骂汉奸,高唱《义勇军进行曲》。话剧、粤剧义演的另一个作用便是唤起澳门华人心中有关家国的共同苦难记忆,“使得过去的痛史与当今的处境组成一个同时存在的体系并发挥作用”。

(原题《抗战时期澳门华人的家国情怀表达研究》,摘自《广东社会科学》2024年第6期)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暨南大学文学院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2
1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