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五名女战士“失踪”真相

作者:陈宏达 来源:军博红色少年 2025-07-30 263

最近,笔者多次接到热心观众的询问:军事博物馆抗美援朝战争馆展览内容为什么没有介绍五名志愿军女战士的英雄事迹?

根据观众提供的线索,笔者在网上搜索,发现相关文章、视频真不少:

志愿军五名女战士“失踪”真相

志愿军五名女战士“失踪”真相

讲述的故事也如出一辙:2001年,美国老太太玛丽来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向工作人员讲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1951年的朝鲜战场上,为掩护战友撤退而陷入美军包围圈的五名志愿军女兵张兰、王招娣、王文慧、孙娜娜、李毅力,不顾自身安危,帮助一名朝鲜孕妇诞下女婴。为了将母女转移,她们假意同美军谈判,待母女平安离开后,五人拉响手榴弹与美军同归于尽。五十年后,见证此事的美国女记者玛丽在当年的朝鲜女婴陪同下,向军博捐赠五名(一说四名)女兵的画像。

仔细分析这些文章、视频,笔者发现了两大疑点。

第一,发布者均为营销号,没有专业新闻媒体,且发布时间基本在2020年之后。无论是查阅2001年以来的军博藏品档案以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报纸,询问当时的工作人员,还是搜索人民网、新华网、中国军网、抗美援朝纪念馆官网、军博官网等网站,完全找不到关于此事的一点痕迹。

如果玛丽在2001年向军博捐赠画像,并公布了五位烈士事迹,为何军博档案没有相关记录和人证?为何国内媒体集体“无视”这一重大新闻?为何专业研究者没有跟进调查?

第二,文章和视频的共同点是,情节完整、细节丰富,但没有一篇文章或视频交代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既然玛丽是职业记者,为何她的叙述恰恰“遗漏”了最重要的基本信息?

由于所有文章和视频都明确交代五位烈士没有照片,可知所谓的烈士照片都是不可靠的,见证人玛丽的影像成了关键线索。然而通过人脸识别,可以确认“玛丽”其实是当时并未去过朝鲜战场的陈必第女士(Betty Chandler,中文名也作陈必娣、陈必弟,1915—2006,翻译家,1963年加入中国国籍的美国友人)。

志愿军五名女战士“失踪”真相

△“玛丽”(左)与陈必第(右)

这使得真相更加扑朔迷离。唯一的线索只剩下五位女兵的名字了。

笔者查询中华英烈网发现:张兰烈士有14位,均为男性,先后牺牲于1931-1952期间;王文慧烈士有一位,男性,2004年牺牲;王招娣、李毅力、孙娜娜均无相关信息。尝试将几个人的名字放在一起搜索,意外发现不仅她们的名字和电影《三八线上的女兵》角色完全重合,其事迹也和剧情高度一致。而陈必第恰好友情参演了这部电影,客串晚年的玛丽。

志愿军五名女战士“失踪”真相

该片是经过艺术加工改编的电影,不是人物传记片,不能作为五位女兵真实存在的证据。

烈士的评定工作是非常严肃的,必须确定当事人身份、事件性质、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要件。

志愿军五名女战士“失踪”真相

张兰等五位女兵的故事,时间、地点等关键信息缺失,见证人“玛丽”是否真实存在,也要画一个问号。所以,在缺乏可靠确凿证据的支持下,不宜将影视或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视为真实存在的烈士。

抗美援朝运动中,全国妇女掀起了参加志愿军的热潮,她们主要承担医药卫生、文艺宣传、通信保障等方面的工作,涌现出解秀梅、李蓝丁、秦桂芳、黄金菱、朱勇、仇梅珍、史书林、吴炯、王清珍等一批巾帼英雄。个别营销号为了引流,并不关注这些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反倒打着纪念烈士的旗号,以猎奇为噱头进行营销,不顾职业操守,把电影“改编”成了真事,对受众进行误导。另一些媒体未加甄别便转载,推动了谣言的扩散。

确保烈士的真实存在,是对缅怀英烈的人民群众的基本尊重。类似的虚构行为,不但破坏了烈士纪念活动的严肃性,更侵犯了英烈群体的名誉,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2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