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习列宁什么?

作者:文初一 来源:戴夫文书局 2025-07-24 185

我们学习列宁什么?

1924年1月21日18时50分,一颗心在苏俄哥尔克村停止了跳动。一位54岁的老人被诊断为过度的脑力劳动引起了严重的脑脉管硬化,死亡的直接原因是脑溢血。这位老人一生中经常的极度紧张加上不间断地工作,生命因此被过早地剥夺。

一时间,哭泣声、喧哗声响彻云霄,凛冽寒风中,乘坐雪橇从莫斯科到来的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布哈林、斯大林、加里宁、托姆斯基等人,无不痛哭流涕。随着《告全党和全体劳动人民书》发布,这位老人的逝世消息人尽皆知。

他去世了,他的眼睛不再睁开;他的脑子不再思索;他的心脏也不再跳动。但他还活着,活在每一个诚实工人的心里;活在每一个贫苦农民的心里;活在千百万殖民地奴隶心里;活在我们对他的永久怀念里。

平凡的老人逃不过生死;不朽的巨人势必留下永不消逝的实践与坚定无比的信仰。供后人瞻仰与追索。

老人名叫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全世界无产阶级伟大领袖和导师——列宁。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怀念列宁、铭记列宁,是因为他缔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学习并发扬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对世界历史与俄国历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列宁是伟人,虽然他生前最反感个人崇拜,但是其精神品质值得我们穿过历史的天空去感受、学习、传承。

列宁的一生如果只能用一个词来概括,笔者会用“斗争”,如果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笔者会用“坚定”。他这一生都是在“坚定地斗争”。列宁处在时代的运动中,在实际斗争中生活着和活动着,站在信仰的一方,用舌与笔,构筑成为全面人的性格上的丰富和力量。

我们学习列宁,就是学习他对理想信念的坚定。列宁出生在一个优渥的家庭,父母兄弟团结和睦。在他16岁的那年,父亲离世;17岁的那年,哥哥萨沙因参加谋刺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被捕入狱,因拒不交代认罪而被处死。哥哥的死给列宁的心灵埋下信仰的种子,他坚定地完成学业。大学期间就与反动制度进行斗争,要求学校废除反动章程。即使被捕入狱,列宁在筹划未来的生活时,他说道“我的哥哥已经为我开辟了一条路,那就是进行革命。”

后来,在列宁革命的道路上,他始终如一坚持用革命方式推翻封建、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普列汉诺夫是他革命路上早期密切的合作者,但后期普列汉诺夫对孟什维克的无原则妥协让列宁选择了与其决裂,以坚定党的纯洁性;当党内出现各种分歧时,列宁总是坚定无情揭露各个反对派的谬误,即使面临党的分裂他也坚定执行;1917年2月革命成果被资产阶级篡夺,列宁明确指出没有政权,监督都是空话,不能放弃革命战争,只有当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时候,进行的战争才是真正的革命战争,要结束战争,必须使政权转到革命阶级手中,正如“一切政权归苏维埃”口号。正是在如此坚定信念下,列宁领导无产阶级最终在1917年推翻一切反动势力,拿到政权,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我们学习列宁,就是学习他兼具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斗争本领。斗争贯穿列宁的一生,其实也贯穿我们每个普通人的一生。如何与命运、与反动能量抗争,是一生的课题。观察列宁的一生,笔者总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在重大决策时刻,列宁总是对的那个人?有争论的地方,正确答案就在列宁一方。为了正确地抉择,列宁与反动的学校章程、黑暗的警察局、民粹主义、合法马克思主义者、经济派、孟什维克、机会主义、取消派、召回派、调和派、前进派、呼声派、普列汉诺夫派、沙文主义、帝国主义、马赫主义等等不断做斗争。通往真理的道路总是曲折的,他就这样在各种纷扰中顽强地斗争以坚定革命的正确方向。在与普列汉诺夫、孟什维克的斗争中,他坚定党的路线原则,与二者及时切割,确保党组织的纯洁性与先进性;《布列斯特合约》的签订,则是考虑新生苏俄政权的稚嫩,灵活地妥协,签订可耻合约以空间换时间,为新生政权的壮大留足时间进行储备。

斗争不是头破血流以彰显英勇,斗争只是手段而已,目标才是目的。列宁为什么总是正确地一方,这与他坚定唯物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分不开,主观必须与客观相契合,才能最大程度上贴近实践作出正确分析与决策。十月革命的发动时机是列宁斗争精神的充分体现,从时机的选择,方式的采用,无疑不包含斗争的艺术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僵死的教条,这不是一句空话。列宁用一生的斗争告诉我们,审时度势,原则性与灵活性兼具的运动方式是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的有力武器。

我们学习列宁,就是学习他无惧生死的革命情怀。“好死不如赖活着”这句谚语折射出人们对“生”的眷恋,对“死”的逃避。能超脱生死,是一件难事,惧怕死亡是大多数人的现状。搞革命的列宁可以说一直在刀尖舔血。被流放到寒冷的西伯利亚;被驱逐到瑞士、伦敦、芬兰等异国他乡。列宁自己说“我感觉就像进了棺材似的。”七月事变之后,列宁被迫转入地下,当时他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在写给加米涅夫的便条中说“要是有人谋杀了我,就请您出版我的笔记:马克思主义论国家(还存放在斯德哥尔摩)。笔记本封面是蓝色的,装订过。”

列宁为了革命,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只要有余力,到生命的最后一程,他都无法放下工作。经历过流放、驱逐、暗杀,走在革命道路上的列宁以一种无畏的精神预感死亡、直面死亡、接受死亡。在他身上,看不到一种叫“恐惧”的事物,有的只是令人钦佩的勇敢。

我们学习列宁,就是学习他实事求是的极致坦诚与热血勤奋。《所谓市场问题》《我们拒绝什么遗产》《我们运动的迫切任务》《怎么办?》《进一步,退两步》《向报告人提是个问题》《大难临头,出路何在?》这是列宁部分文章的标题,透过他的文章,可以看到他对事情实事求是的态度与简单高效的沟通文风,文如其人,列宁在为人处世中,见地一针见血,不说空话假话,不遮遮掩掩,极致坦诚。在发动十月革命之前,列宁写了好些信件给中央,建议中央及时把握时机,发动革命。“我写这几行字是在24日晚上,情况已十分危急。非常清楚,现在拖延起义真的就等于死亡。我尽力向同志们说明,现在正是千钧一发的关头,目前提升日程的问题绝不是会议或代表大会(即使是苏维埃代表大会)所能解决的,而只有人民,只有群众,只有武装起来的群众才能解决……无论如何必须在今晚逮捕政府人员,解除士官生的武装(如果他们抵抗,就消灭他们)……历史不会饶恕那些拖延时刻的革命者。”沟通讲究高效,说话直指根本,极致坦诚。

贯穿列宁一生的就是他的笔与文章,有争论的地方就有列宁的文字与观点,犀利而又深刻,拨开分歧的迷雾,厘清事物发展的正确方向。粗略的统计显示,列宁一生撰写的著作总字数约为2600万至3300万字,比马克思恩格斯加起来还要多。后来他的离世与他过度的辛勤也有关,大脑不停地高速运转,手不受控制地飞快书写,直到丧失语言能力、工作能力。让人不得不为之感动。

我们学习列宁,就是学习他对人民大众的关怀与对敌对势力的狠厉。看列宁的照片,会看到一种慈祥与狠厉的兼容,矛盾而又统一。他对普通人民充满了关怀与共情,他会在工人家的小孩对汽车好奇时,让小孩子们上车带着他们兜风转一转,满足他们对汽车的好奇心;苏俄成立后他会定期接见人民群众,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关心他们需要什么,遇到什么困难,并将他们的需求纳入大政方针的制定考量中;他面对工人群众时总是满怀热情与耐心,在遭遇暗杀的时刻他还在耐心地给工人们答疑解惑。

面对敌人时,列宁又展现出非凡的果敢与狠厉。面对临时政府的反动洗脑,他要求一定要丢掉各种幻想,依靠本身的力量、本身的武装去争取和平与社会主义;在十月革命的现场,他要求革命队伍毫无留情占领桥梁、火车站等战略要点,攻占冬宫;苏俄成立后国内经济凋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保障了国家初创的稳定与安全。

列宁这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一生都奔走在革命的路上。他信念坚定、坚强斗争、勇敢、坦诚、勤奋、慈爱、果敢……他好似是一个完美的人,没有缺点,找不到缺点。

“在困境和痛苦中,要坚决抛掉一切颓丧情绪和一切空谈,要咬紧牙关,聚集自己的一切力量,绷紧每一根神经,紧张每一块肌肉,加强纪律性,增强组织性,脚踏实地用一块块砖瓦去奠定社会主义的稳固基础,把俄罗斯建成一个真正强大又富饶的国家。”

“不管现在人们怎样骂我们,把右派、准右派、近右派、左派社会革命党人、立宪民主党人、孟什维克骂我们的话收集在一起并且印出来,即使有几百普特重,在我看来同继续‘陷入战争的陷阱’、让革命归于失败比起来,的确是轻如鸿毛。”

透过列宁的文字,我们看到了一个如此坚毅、如此生动的人。他不是马列主义中那个抽象的“列宁”,而是真正正正在苏俄书写一段不朽历史的巨人。

他是思想的巨人,更是行动的巨人。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0
0
5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