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满嘴炮火车的龙永图

作者:俞飞龙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13-05-02 143

喜欢满嘴炮火车的龙永图
 

作者:一把老刀


  
  看了龙永图的那一席话,我很赞成一句俗话说的:什么人说什么话。
  龙永图这些年引起争议的话很多了,在这一点上他不亚于茅于轼,他抛出的很多观点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只有结论,没有数据。茅于轼多少还有点数据,但是龙永图连这个都省略了,这些年来他就用这种方式抛出了不少犯众怒的观点。比如他最新抛出的关于社会保障问题的说法,显示出来的就是把国家基本职能架构到商业市场上的意图,就是让“商业和市场”继续进入一些国家、社会的公共领域,这与政府对中国未来的构想是有差别的,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国家要逐步承担全民的社会保障,温家宝总理特别强调了――――包括农民。
  中国改革30年,太过分地注重商业的功能、市场的功能了,针对现实中出现的严重社会分化,或者最高层已经有这样的共识:要限制商业、市场这两种元素在中国发展过程的分量,要由国家承担一些基本的社会保障、并保持对一些产业的宏观调控能力,而要达到这两个目标,它就一定要维护强大的经济自主能力。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龙永图讲这番话值得玩味,不知道大家是否看到,他的那些话刚完,马上保险协会的副会长就站出来了,这个位置代表的是整个保险业的利益,这个人列举了一些数据和事例,谈的是商业保险在其他国家是如何如何的成功,我们应该怎么做等等。深究起来,龙永图和他(注:保险协会副会长)的观点其实是矛盾的――――如果大家认可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是合法的,那么他们在财富的理解上就是矛盾的。龙永图讲的是我们国家没有这么大财力来完成这样的社会保障,另一个则说,我们完全可以用“商业保险”这种方式来满足整个社会的保障需求。
  从整个世界来看,商业要求的是利益回报而不是满足社会的保障需求,但是,合理的政府行为的指向,却不一定是利润,或者说,政府行为天然应该有公益性特征,如果社会的财力达到了可以用商业这种模式来推行某种举措,那么政府更有能力来落实这样的举措,从目前我们的总体财力看,我们是完全有能力搞全民社会保障的,这和温家宝同志讲的也是符合的。龙永图这层讲话,实际扮演了保险行业代理人这个角色,而且是赤裸裸的,没有一点掩饰,因为马上保险行业的副会长就出来讲了一些针对性极强的话。
  他的这段话让我想到前不久发生的一件小事,不久前我在去歌华缴网费的路上,被一个做调查的拦住了,她想向我做一个调查:我对保险的看法。我们对话了差不多两分钟,她说你别误会,我不想要你买任何保险,就想知道你怎么理解保险的,并试图让我填一张表。
  我有一个推断,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我们将从国家这个角度实现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的构想,割掉了保险界一块收益很稳定,市场基础很广泛的一块肉,但另一方面,现在各种保险公司都在进入保险这个市场,很多国外的保险公司,包括国内的一些公司都在纷纷进入国内的保险业,这个领域被论证为了资本界的一块肥肉。但今年两会的工作报告,无疑把这块肥肉中最肥,最没有风险的部分削下去,拿给政府去承担了――――这一块肉别撕了,这个最基本的保障,政府要全面覆盖。这下商业利益就受到了很大冲击,它就要争取民意,我去交网费中途遇到的这个事,是不是就是在获取这样的调查样本?联想起来,这种推断不能说没有可能。
  龙永图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这些年我一直想为他写一点文章,因为这个人抛向公众的不少观点非常荒唐,90年代末他关于入世的一些说法,引起了大众知识界或者说新左派的讨伐,但是新左派代表了跟当时社会主流趋势不一样的东西,所以龙永图安全过关了。但是WTO进程拉开后,我们发现自己一步一步被WTO套牢了,整个社会进程不再由我们说了算了,现在可能我们很多人已经确实地感觉到,当初我们也许太轻率了,对WTO的判断太轻率。
   WTO是什么?我们当时可能都没有搞清楚,它要达到什么?它在具体运作以后,将给中国经济环境带来什么样的分化?带来什么样的权利剥夺?带来什么样的不得不去依从的趋势?我们都不知道。但是现在已经七年了,我们逐步逐步已经可以看到,强大的外资对中国这个新生经济体所进行强大的挤压,此外它还能从我们国家没有得到很好规范的官僚体系中获利,用远远低于本来价值的价格获得很多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政策资源。这样的态势如果持续下去,到一定时候,我们就被各式各样的利益冲垮了,一些产业安全都将被冲垮掉。
  龙永图说的很多话,有个一贯的立场,就是强调甚至神话“市场功能”,说到这个地方,我想很多人都很熟悉,这30年我们干的就是这个:强调市场、强调商业,认为社会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整合才是合理的,才能把我们带到理想的,每个派别都能接受的社会的局面上去。
  前不久关于住房问题,他也说过一番引起过轩然大波的话:为什么房价这么高,因为老百姓都要房子,这是不对的。
  房价高,把板子打到那些想买房的人身上? 这一言论对社会公众的伤害,我觉得可以用“骇人听闻”来形容。
  细究起来,他的这个判断也是这样,用所谓的市场来转移高房价的真相:房价高是高,但是这是市场运作的结果,为什么房价居高不下呢?是因为资源有限,很多人又不切实际地都想买房子,所以,一些中低收入者就不要买房子了,还是租房子吧。他就没想到,无论买房子还是租房子都得有房子,房价高根本就不是一个资源短缺的问题,而是一个资源的配置问题。比如北京,从以前的三环到六环,不用精确计算,目测就知道面积扩大了10倍左右,但这期间北京市的实际人口增加了多少?不到3倍吧?所以北京房价高怎么就是个资源短缺问题呢?
  但他不做这样的深究,而且也没有兴趣拿数据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他这番话也停留在所谓的市场上:市场就是这样,大家要认识这个市场,调整自己的一些人生理想,他迷信市场迷信到把别人的人生理想都规划掉了。不说他荒唐我都有点难为情。
  他这番话是为谁服务呢?他还是在为既得利益集团服务,客观上在为地产商开拓责任。
  2005年,在一个“汽车自主品牌”的研讨会上,他也说过一些引起了很大波澜的话,因为当时中国已经发展到全球第二大汽车市场了。这个时候业内的专家聚在一起讨论比较重量级的问题,原机械工业部的部长于光远也去了,在这个研讨会上,龙永图说过一番大意是这样的话:我们没有必要去刻意提倡“自主品牌”,现在都全球化了,别人的也是我们的了,这样的背景下这么强调不合适,现在世界上大的汽车厂很多都在亏损,市场风险很大,我们硬投入可能会得不偿失,当时于光远就火了,他说怎么回事呢?你一边强调要自主创新,一边却否定自主品牌?自主品牌是什么?自主品牌背后就是技术,自有的品牌就是自有的技术,这就是自主创新。所以龙永图基本概念都没有搞清楚就去谈很多问题,这里边,他很显然是为国外的在中国投资的汽车集团的利益在说话。
  因为中国汽车领域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失败的领域之一,一方面我们从一个市场占有率很低,用户很少的市场,迅速变成世界第二大汽车市场,另一方面,我们汽车业的自主能力却非常弱,所有的国有汽车制造企业基本上都没有自主品牌,这种情况,包括(曾经的)产业的主管官员都感到痛心,龙永图却在那大放厥词。所以于光远说这人怎么这样呢?他究竟在代表谁呢?
  我们知识分子到今天也许需要认清一个事实:在很大程度上,代理现象已经非常流行了,就像律师一样,他的目的不是为了社会实现正义,而是变成了他的当事人的代理人,社会利益包括价值诉求的加速分化,让知识分子也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利益集团的代理人,甚至我们的一些行使公共职能的部委也变成了代理人,比如前段时间商务部有一个部门发表了一个报告:说外资没有垄断中国的任何行业,垄断的行业是谁?是国企。我看了这个以后不能理解:这到底是美国商务部的人搞的还是中国商务部的人搞的?已经代言到这种程度了,包括一些研究机构,代理痕迹也非常明显,它的研究成果或结论,不是有利于民族、不是有利于国家,不是有利于执政党提高执政能力,说直白点,执政能力的基础是对经济的掌控能力。我们让一个小孩独立你一定觉得很可笑,他经济都不独立,他独立什么啊?商务部就是这个情况,外资垄断国内产业的情况,社科院多年前就有了调查结论,而且一直为我们提出警示,是社科院重大的研究成果:全国28个行业,21个掌握在外资手上,我们的大众知识界对这个都应该耳熟能详,商务部居然全面反对,不是一个、两个的反对,外资垄断的行业不是17个、18个,而是一个都没有,它怎么做的报告?它在向我们传达什么意思——还是再打开缺口让外资进来吧,我们安全的很——绳子都到我们脖子了,他认为是给我们打了个领带,非常好看。
  这个报告,不但认为外资没垄断中国任何产业,而且还义正辞严指出,搞垄断的不是别人,而正是我们自己?我们国家在石油、燃气、水、电等基础产业、战略产业上,确实是垄断的,但这个垄断不是基于一种市场因素,也就是说,这样的垄断,不是因为盈利的需要形成的,而是基于一个国家对本经济体的宏观调控需求而形成的,现在这些国企确实存在很大的管理问题,利润也没实现它的初衷:归全民所有。但我们能因此就把这种战略需求与市场需求划等号吗?我们是该对这个领域进行结构治理还是把它们再全部推向市场?私有化是不是该有一个界限?这些问题都是极其严肃的,不能信口开河。有个朋友曾告诉我英国铁路私有化方面的一些情况——它一直是中国自由经济的鼓动者们的一个好范例,他说,实际的情况是,英国在实行私有化后,铁路的事故率上升,政府补贴增加,票价上升,列车准点率和服务水平下降,这些情况已逼迫英国政府再次对铁路进行了国业化。
  这样的言论有利于谁?私人资本,这个私人资本当然很大程度也包括外国资本,这一言论实际在为这些资本进入上述领域提供合法性。一切都得为市场开道——也充满了对市场的迷信。
  实际上这30年来,很多知识分子都充满了这样的迷信。那些真正关注在全球背景化下、中国应该何去何从的知识分子,在经济领域可能都应该去梳理一系列观念,包括林毅夫、郑也夫、樊纲、周其仁,他们建构起来的以市场为主导的自由经济理论,我们现在都有责任去反思,从各个角度:从事实,从理论,从社会已经引起的、整个国际最新的趋势的层面,这最后一个问题很严峻——国际趋势,国际最新的趋势是什么?是警惕全球化。 这个东西已经做了五六年了,但在中国就是没有办法传播,一点声音都没有,我们的主流媒体上一点声音都没有,为什么?被过滤掉了,因为知识界也有既得利益集团,这个东西进来以后,就挑战了我们中国改革以来依赖的经济理论。
  反思全球化,反思的是资本对弱小经济的威胁,是市场的功能该建构到什么程度才合理。这种反思对以前的主流经济学家有一种摧毁。这种情况下,世界上的最新趋势在中国就没办法传播了,前几天,代表这种趋势的机构开了个规模很大的会,全世界很多国家都有代表参与,主题就是“反全球化的问题”,这里的反全球化,不是反全球化这种客观趋势,而是反对由大资本主导的全球化,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知道的全球化,或者说此前大众传媒传播的全球化,是以实现大资本利益为目的,也是由大资本来主导的全球化,它不应该继续,而应该满足多方面的利益,尤其应该是保证弱小国家的政治独立和民族独立。因为现在很多小国家,在全球一体化进程里都没有发言权了,你居民80%都在国外的企业上班,你有什么发言权呢?它已经把你彻底的掌控了,你的工资都是由他在发,有什么独立呢?没有独立了。
  01年我在做一个与中国文化产业有关的报道时,看到一个资料,我认为是触目惊心的。就是美国一部大片的投资,可以签下中国所有的导演和演员,这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意思就是,在我们现在通行的市场规则下,我们整个中国人很大一部分的精神生活,13亿人的精神生活,只值它一部片子的钱,这个是不是很残忍?难以理喻?这是不是也该促使我们去思考,纯粹市场规则究竟存在哪些缺陷?在现实里,很多东西是没有办法进行交易评估的,但是在市场规则下,它又必须完全纳入交易评估,比如这个资料显示的中国13亿人的精神生活才值一部美国大片的钱,这可能吗?不可能,这只能说明我们根本没有认识到,所谓的市场交易背后还有哪些因素被我们忽略了,但是一些人并不介意这种忽略,依然在坚持唯“市场”论。
   所以,龙永图他作为一个曾经在中国的国际进程中扮演过比较重要角色的官员,他现在的一些话,虽然激怒了公众,大家都感觉到一种厌恶,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他又是必然的,这些话与他以前的一些话,立场都没有变:坚决进入WTO、把中国的经济纳入整个世界的世界经济的体系当中、推崇市场功能、希望用市场功能整合资源、让整个社会达到一种理想状态,这个东西它是一致的。这些论调,以前很有说服力,我们社会对这些的传播也很多了,对这些论调,以前我们只抽象地感到一些忧虑,当这些论调所代表的东西慢慢落实到现实中、引起了巨大的社会矛盾后,社会就有了各种看法,所以反对他的声音越来越多,甚至达到了一种本能的厌恶。
  
   注:根据9月22日一研讨会全部发言整理而成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俞飞龙
俞飞龙
作家,前《中国财富》执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