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故乡的赞歌

作者:徐宜发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21-04-02 767

愚公故乡的赞歌

徐宜发

24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列子,在他的《列子·汤问》中给人们留下了一个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老愚公的家乡就在河南的王屋山区,他开山修路,挖山不止的故事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今天老愚公的故乡大峪镇党委一班人,坚持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带领父老乡亲大干苦干,改变了家乡面貌,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单位光荣称号,谱写了一曲奋力拼搏、攻坚克难的时代赞歌。

愚公故乡的赞歌

(一)

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的大峪镇位于王屋山区。这里沟壑纵横,延绵起伏、全域面积有280多平方公里,有30个行政村、260个居民组、居住着29000多村民。长期以来,大峪镇的各级党组织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认真落实党的扶贫政策,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苦干实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到2019年底,大峪镇30个行政村、29000多人中,有21个行政村、900多人摆脱了贫困,成绩显著,镇党委被命名为全国先进党组织

2017年上半年,上级党委调整大峪镇领导班子,安排46岁的张中联和41岁的冯璐先后来到大峪镇,接任镇党委书记、镇长职务,肩负起脱贫攻坚的重任。

19716月,张中联出生于王屋山脚下大路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母憨厚淳朴,勤勤恳恳,一家人过着紧紧巴巴的日子。环境的熏陶和家庭的影响,年幼的小中联就非常懂事、听话,上学读书十分努力,1986年初中毕业考入沁阳师范中专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在王屋村、大路村与和沟村的中学校任教,那年他才18岁。冯璐是个“80”后,这个来自山区普通农家的孩子自幼聪颖好学,22岁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济源计生委。两个年轻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干事肯动脑,思路敏捷,工作上踏踏实实,任劳任怨。无论干什么活,一个心眼儿就是把工作干好,从来没有什么奢求,是大家公认的“好当家”。

党组织慧眼识人才。前些年,组织上选拔一批年轻有作为的青年干部,放在不同的岗位上重点培养。张中联、冯璐两个年轻人自然也在其中,他们踏实肯干,积极向上,先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那时起“为人民群众服务”成了他们一生的诺言。

张中联和冯璐来到大峪镇,从前任领导手里“接棒”深感肩上的担子重若千斤。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各项工作必须要有新的起色,尤其全国脱贫攻坚战进入“冲刺”阶段,若是打不好这一仗将无法面对江东父老……

不打无准备之仗。他们心里十分明白,当下的第一要务就是脱贫攻坚,打赢这一仗其他问题都迎刃而解。他们先是带领职能部门人员走村访户,摸清了建档立卡的大峪镇251户贫困户、905名贫困人员的具体情况。这些家庭主要是病、残拖累和子女上学读书带来的费用支出,导致生活水平下降陷入贫困。要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真功夫,全面落实国家扶贫政策,一户不落、一个不少,摆脱贫困和大家一道齐心协力奔小康。

张中联与冯璐有知识、有胸怀,工作有思路。他们到大峪镇任职不愧是“黄金搭档”,研究工作确立思路总是一拍即合,配合十分默契。他们认真分析了全镇脱贫攻坚面临的形式和任务,坚持从实际出发,确立了近期安排和长期打算,为大峪镇描绘了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

镇党委确立了“责任压实”的三级脱贫攻坚的包保责任制,落实责任,推进整体工作稳步发展。同时,抓住机遇引进项目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为广大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储备动力和后劲。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大峪镇在扶贫帮困的的实践中,创造性地开发了传统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木业、饮料生产等产业集约经营,一部分农户的钱包鼓了起来,甩掉了“穷”帽子。张中联和冯璐在调研中,发现这些传统产业经过进一步整合仍有潜力可挖。2017年,他们经过充分研究反复论证,决定成立大美大峪扶贫产业园

创办企业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镇党委确立的发展规划,镇政府要具体组织实施,他们成立了由镇长冯璐为组长的“扶贫产业园筹备组”。从选址、土建、修路、搬迁到工商注册,筹备组一抓到底,节省时间提高办事效率。他们调查摸底,发现位于王庄村早年兴办的中药材厂已废弃多年,是创建扶贫产业园的理想之地。2019年迎春花盛开的季节,大美大峪扶贫产业园在王庄村挂牌成立,农副产品加工、防护用品生产、木业加工生产和饮品生产4大公司注册入园,创造了200多个就业岗位。技术和专业管理人员适量外聘,贫困农户劳动力优先安置,当年投产当年见效。2020年,扶贫产业园销售收入达370多万元,员工平均月工资达3500多元,大峪镇村民收入水平整体上升。发展集体经济,扩大集体财富,这是农民脱贫走上富裕的根本保证。

随着扶贫产业园的创建开业,大峪镇又有30个产品代销网店应运而生,增加就业岗位,扩大产品销路。同时,他们又利用网络开办电商,组织网上产品销售,让大峪品牌走出大山,销往各地。这个曾名不见经传的山区小镇,在经济市场的大舞台上也有了一席之地,扶贫攻坚硕果累累,这是质的飞跃!

愚公故乡的赞歌

恒伟奶牛场

在前进的道路上,大峪镇党委又有了新的设想,他们想发展奶牛养殖产业,这可是个“大手笔”。张中联早在济源市政府办公室任职期间,就知道济源养牛户与伊利集团是长期合作的伙伴,济源现有的奶牛养殖远不够伊利集团奶品加工的需求,发展空间很大,他想到了养奶牛起家的韩建常。一个电话,俩人聊上了。韩建常正愁着找不到养殖场地扩大养殖规模,做梦都没想一个电话,张书记张口给了他1500亩山坡荒地,解了燃眉之急。张书记算了个账,在这片从无人问津的1500亩荒山野岭创办奶牛场,光租金一年少说也有七八万元,还能安置二三百名村民务工,而且就这一个养殖场就可以带动种植、运输、屠宰、牛皮加工等14种产业迅速发展。可以预想到,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有新生的第三产业加入到这个产业链,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必定会有更大的收益。一个奶牛场就是一棵摇钱树

好事就要快办、办好。20191231日,韩建常的恒伟奶牛场与大峪镇政府正式签约。第二天,大型挖掘机、装载机和一台台重载汽车开进这片处女地,轰鸣的机器声回荡在高山峡谷,沉睡了千百年的寂静山林沸腾起来,充满了勃勃生机……

采访中,恒伟奶牛场的副经理李争光兴致勃勃的告诉我,他们是边建设,边养殖,时不我待一天都没耽误,现在奶牛存栏已达4500多头,再有两三个月小牛犊出生,一天产奶至少也有120多吨。他指着前方新建的养牛大棚,引进的4500多头奶牛个个都挂着大肚子,正在那里津津有味地咀嚼着草料。旁边的养牛大棚是为即将出生的小牛犊新建的牛舍,个个将享受的都是单间待遇。若按将要降生的牛仔公母各半来算,那么这里奶牛队伍很快就会增加到大约8000余头。剩下的2000多头小公牛,将会有一个规模相当的专业菜牛养殖场在这里注册成立,源源不断地向市场投放品质良好的肉牛,丰富人们的“菜篮子”。

大峪,名副其实的大山谷,在这里点燃了新的希望!

(二)

大峪镇党委实施脱贫攻坚战略,紧密结合实际确立了“压实责任,措施落地”的三级包保责任制,有任务,有责任,有考核。即,领导班子成员包保贫困村,机关中层干部包保贫困户,各村党支部和驻村第一书记包保贫困人。责任包保与干部考核结合起来,责任落实考核结果就是干部使用的依据,公平、公正、公开,稳步推进脱贫攻坚健康发展。

程芳芳是偏看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1999年,程芳芳与丈夫喜结连理,还生下一个大胖小子,小日子过得美滋滋的。可是没过多久,丈夫不幸患病花光了家里的全部积蓄,也没有挽回他的生命,还欠了十多万元的债。多病的公婆、残疾的弟弟和欠下的十多万元的外债,压得程芳芳喘不过气来,她真不知道以后的路该怎么走,愁得连的念头都有过。2016年,她被纳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是镇各级组织和扶贫干部的重点帮扶对象。一次次地做工作开导,一次次地纾解内心的压力,重新点燃了她生活的希望。

程芳芳走出了困惑,面对现实把孩子托付给公婆照看,只身来到城市闯天下。她在饭店当过服务员,干过洗碗工;在建筑工地,她搬砖和泥干过小工,推车送料出过大力,流过大汗;合伙做生意,把打工辛辛苦苦挣来的几万元钱也打了水漂,程芳芳又一次陷入了无奈……

镇扶贫干部和村干部、帮扶责任人得知这一情况,第一时间来帮她出主意,想办法。听说她曾做过艾灸产品生意,想必她对艾灸的认识会有独到之处,帮助她争取到5万元的小额贴息贷款,在济源开了个艾灸养生馆。2017年下半年,程芳芳的艾灸养生馆注册挂牌,当年收入就有3万元之多。程芳芳不仅摘掉了贫困帽子,生意越做越红火。她逢人就讲,是党的扶贫政策让她走上了新生活。

党的扶贫政策犹如和风细雨滋润心田。卢三保这个出生在大山里农家子弟,他怎么也没有想到是党的扶贫政策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19915月,一个幼小的生命降临在王屋山区上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里,全家人乐得合不拢嘴,家人为他取名卢三保。谁也没有想到,他是一个带着双脚先天性残疾来到人世间的。小三保三个月大的时候,双脚明显呈弓外翻状。童年时期虽然经过两次手术治疗却没有明显好转,上学走路都是一瘸一拐,让他幼小的心灵就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平日里,他少言寡语,常常独自一人活动,很少与人来往。初中毕业他考入县职业高中学习机床数控技术,3年后他进入一家工厂干车工。2015年夏天,24岁的卢三保被一颗钢钉扎进了左脚掌,导致感染发展成骨髓炎不能正常工作。没办法,卢三保只能选择辞职,在家休养寻找新的机遇。

2016年,市场上出现了送外卖业务,三保有点坐不住了,他琢磨着自己也有两只手,不能在家白吃饭,干别的不行,送个外卖总是可以的吧。一天,他骑着电动车来到济源一家送外卖公司见到经理,开门见山说明应聘求职的来意。经理看他说话实在又十分恳切,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决定聘用卢三保为送外卖小哥。从那一天起,三保骑着电动车风里来雨里去,把热乎乎的饭菜送到家家户户,并赢得了好评。第二个月,他的送单量达到900多单,刷新了公司纪录。

熟能生巧。时间长了,卢三保送外卖送出了经验。他总结出三条:一是接单送达要快。他熟悉济源大街小巷,取捷径快速送达;二是饭菜饮食要热乎。采用保温饭盒装餐,最大限度地压缩行走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送到客户手里;三是态度和气,微笑服务。他总是面带笑容待客,给人以温暖。卢三保用心干事,无论是送单数量还是送单质量,他都在公司排名前列。有一天他的单日送单量,竟然达到80单,全公司领先。

卢三保送外卖风生水起,扬起了他心中的风帆,他要独立门户,努力创建一家具有特色的送往外卖的代理企业。20166月,一家饿了么外卖公司打进济源市,招聘代理经理管理业务。卢三保发现了商机,他没想到这么快幸福就来敲门。志在必得,必须抢占商机,一定要拿下代理权!他细算了一下,按照饿了么的招聘条件,唯一缺的就是钱。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只要有了钱这个代理公司经理非他莫属。他想到了人们常说的有困难找支部这句话,毫不犹豫地走进上寨村党支部办公室,见到了河南省交通局驻村第一书记和村党支部书记卢红战,直奔主题想贷款应聘代理公司经理。5万元的无息贷款很快到手了,他成了饿了么在济源的第一个代理公司经理。

事不宜迟。他租用了两间临街门面房,新购20辆电动车,新建一个电动车充电棚,制订了公司管理制度,饿了么济源代理公司挂牌亮相。两年多来,衣着清一色作业服装的饿了么外卖小哥,穿行在大街小巷,成为济源一道亮丽的风景。现在卢三保的代理公司员工已发展到80余人,他身残志坚带领着大伙儿向幸福出发。

(三)

大峪镇党政领导坚持加强村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的作用,带领广大群众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打铁必须自身硬。大峪镇党委紧紧抓住村党支部建设,开办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交任务、教方法、讲责任、重考核、抓落实。鼓励大家大胆创新,脱贫攻坚,多出成果,向新的目标进发。

东沟村,山高沟深耕地少,是大峪镇的“老大难”。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后。镇党委领导深入基层,与村党支部一起研究分析东沟村的自然条件,找准切入点,落实责任制,尽快见成效。

东沟村生态良好,植被茂盛,一年四季花开花落很有特色,适合开办乡村旅游。这个建议很快被纳入议事日程,42家农家乐陆续整修一新,28家农副特产店开门营销。2017年春暖花开,四面八方的游客满面春风来到东沟,看花赏景,欢声笑语,盛赞东沟负氧离子充足,景色美若仙境,家家户户落了个盆满钵满。镇党委积极宣传推广东沟经验,一时间东沟现象大放异彩,形成了旅游+扶贫的新模式。新开发的旅游景点如雨后春笋,推出林仙、偏看、曾庄、寺郎腰等8个旅游扶贫村喜迎八方游客,青萝河、桃花园、官帽山自然景区更是游人络绎不绝。2019年第六届济源市美丽乡村文化旅游节,在大峪镇国家级旅游扶贫重点偏看村拉开序幕,展示了愚公故乡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冢固堆村的聂素珍原本生活无忧无虑,丈夫勤劳能干,养殖生猪年年进账可观,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她怎么也没有想到,201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一窝活蹦乱跳的半大猪仔瞬间没了生命,一家人的梦想泡汤了。那时,女儿正在上学,儿子嗷嗷待哺,生活跌进了穷窝里,成了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是镇、村两级组织重点帮扶对象。2016年以来,孩子上学有两免一补2017年夏天,国家扶贫政策帮她家改造危房改善住宿;2019年,组织上又帮助他们家申请到廉租房,彻底改善了他们的住房条件。聂素珍知恩感恩,心想总不能靠救济过日子,要自食其力靠双手创造幸福生活。于是,她和朋友联手筹款在东夫村开了一家理疗店,然而却以失败告终。

回到家里她反复考虑,民以食为天,认为独自开一家凉皮小吃店不会有多大的风险。2019年,她申请报名参加村两委开办的技能培训班,学习凉皮制作工艺与调味配方。结业之后,她从摆摊儿起家,一步一个新台阶,顾客逐渐增多收入增加,挖到了第一桶金。她又动了心思,在镇西关租了一间敞亮的门面房,挂牌经营九千凉面。开业那天,阳光灿烂,风和日丽,镇长冯璐为其揭牌并送去良好祝愿。现在,她的九千凉皮成了大峪镇的品牌饮食店,薄利多销,赢得赞誉。

聂素珍的“九千凉皮”创办成功,在大峪镇引起了很大反响,不少农户村民纷纷效仿,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局面。崔来毛夫妻俩在东马蓬创办了“爱尚美纹绣店”,月均收入六七千元;赵春凤的儿子周备聪在一家汽车修理厂打工多年,掌握了技术、积累了经验,也回到家乡创业,很快拿到了5万元的小额贴息贷款,创办了一家轿车维修店,客户盈门财源不断;8岁失去左臂的郭信,如今已长成27岁的大小伙子,奋发学习木工技术,在工艺上精益求精。出自他手的木制家具、儿童玩具和工艺制品深得市场青睐,月均收入足以满足生活需要还略有节余……聂素珍九千凉皮的影响力,远远大于它的自身价值。

愚公故乡的赞歌

“吖咪”火锅店

聂素珍创业脱贫的故事传到了河南省会郑州,大学毕业在郑州就业的赵飞燕有点坐不住了。20205月,赵飞燕毅然辞职回到家乡大峪镇,打算与他人合伙开一家特色旋转火锅餐厅,这一想法立马遭到一圈儿人的反对。可她主意已定不再犹豫,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她与伙伴们确定了整体方案之后,预算控制在最低限度,花小钱也要办成大事。他们一方面翻箱倒柜自筹资金,另一方面,争取政策支持申请小额贴息贷款,选址就在济源小区密集、高校附近、培训机构旁边的繁华地带。710日,赵飞燕的吖咪火锅店开张营业啦!股东分工明确,选材进料、食材搭配、高汤熬制、调料制作、营销宣传等,各负其责,落实到位,吸引了不少顾客。

这是一代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在经营的过程中他们通过问卷调查、口头征求意见等形式,不断改进调味配料和服务方式,赢得了顾客的信赖,营业金额月月有增加,“吖咪”火锅店名扬四方。

愚公故乡的赞歌

韩怀玲在喂鸡

“有困难找支部”是大峪镇的群众通常用语。35岁的韩环玲是远近闻名的养殖户,她饲养的鸡肉质鲜嫩,而且产蛋量高。或许是命运捉弄,2008年她筹款5万元购进的鸡苗打了水漂,2011年又赶上禽流感投入的资金赔了个精光。她实在熬不住了,找到村党支部求助。老书记问明情况,动员她参加养殖技术培训班。家禽养殖也是一门科学,仅凭一股子热情和干劲只会落个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甚至还会竹篮打水一场空。老书记的一席话让韩环玲豁然开朗,她在家禽养殖技术培训班上像小学生一样细心听,认真记,从鸡苗品种选定到疾病预防,从饲料的合理搭配到圈养的灯光调整……这些专业知识的学习积累,为她重整旗鼓规模养殖奠定了基础。现在韩环玲饲养了25000多只鸡,聘用的养殖技术员帮她消除后顾之忧,韩环玲成了名副其实的鸡司令

19766月出生于三岔河村普通农民家庭的黄国政,靠他一人外漂打工,一家4口人本来生活就不宽裕,日子过得紧紧张张。屋漏又逢连阴雨。忽然间,年纪轻轻的黄国政又患上了罕见的缔结组织病,整天口干眼涩伴有低烧,浑身乏力行动迟缓,失去劳动能力,2014年被纳入贫困户。历任村党支部书记和驻村第一书记,都为他家的事发愁,想尽办法帮助他们家走出困境。先是安排黄国政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又把黄国政的妻子李改玲介绍到镇托教所工作。这样一来,全家人的基本生活保住了,孩子上学的费用还需要靠村里救济和补助。

黄国政没有被病痛压倒,他常利用业余时间看些养殖专业方面的书,大脑里的知识充实多了。2017年,他找到村党支部提出要自食其力搞养殖,这一想法无疑得到村干部的一致同意。黄国政的养猪场很快建成,150头小猪仔成了他家的宝贝,很快陆续出栏换来真金白银。现在他家的猪场里,稳定保持在100余头大小不一的中等猪群。2020年,黄国政又用积攒的钱买了300只羊,扩大养殖规模,彻底摆脱了贫困,被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命名为十佳脱贫示范户,日子过得甜甜蜜蜜。

曾庄村党支部在大力发展种植业,增加村民收益摆脱贫困的同时,重点扶持薛国军开展蜗牛养殖,创立了“白玉”蜗牛品牌,养殖规模最多达到8000斤,年纯收益8万多元。王庄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张家祥,重点帮扶贫困户黄慎贵。通过技术培训,安排技术指导,60岁的黄慎贵从2017年起,生猪养殖出现了新转机,存栏头数逐年增加保持在70余头,获得了济源市十佳脱贫户的光荣称号,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大峪镇脱贫攻坚打了一个漂亮仗,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都甩掉了“贫困”帽子,赢得了荣誉,赢得信任。成绩只能说明过去,要实现伟大的宏伟目标任重而道远。现在大峪镇党委和镇政府,正在研究制定乡村振兴发展规划,描绘新的蓝图,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迎着朝阳阔步向前!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2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