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毛泽东的第一个农民朋友——崔希彦

作者:孙兴 来源:封丘网事 2020-01-18 3104

公元1958年6月14日下午,河南省封丘县应举农业合作社社长崔希彦,应邀在中央军委礼堂作报告。陪同他的是时任内务部长的谢觉哉。听众则是北京部队团以上干部。

崔希彦讲得轻松自然,如鱼得水,左右逢源,妙趣横生。大礼堂内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新中国毛泽东的第一个农民朋友——崔希彦

这时,主持会议的贺龙元帅来到崔希彦身边,悄声问:“崔社长,你的报告,大约还要多长时间?”

“两个小时。”崔希彦说。

“能不能压缩一下?”

“那就一个小时。”

“还太长。”贺龙说。“能不能15分钟结束?中央办公厅打来电话说,毛主席要接见你,要你马上去。”崔希彦惊呆了,好一阵才回过神来。

崔希彦这次进京,并非专程来做报告,他是来参加第四次全国民政工作会议的。但消息传出,北京许多单位纷纷邀他去作报告。演讲中,崔希彦口若悬河,出语不俗,三言两语就能把人们的热情点燃起来。听众鼓掌、欢呼、写条子,说“崔希彦的报告使我们看到了新人的成长,看到了劳动农民的智慧和光芒”。在北京大学,数以万计的听众冒雨聆听崔希彦的演讲直到凌晨一点。当崔希彦离开时,人们潮水般地围上去,争相一睹这个来自河南充满智慧的农民的风采。

报告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是崔希彦始料未及的。他文化水平不高,只上过三年私塾。后因生活所迫,到开封相国寺学说书。他天资聪颖,现炒热卖,结果却技高一筹,语惊四座。

 ​新中国毛泽东的第一个农民朋友——崔希彦

解放后,崔希彦从开封回到家乡。先当贫协主席、高级社长,后来当应举合作社社长。就在合作社成立的当年,应举和全国一样遭遇百年不遇的涝灾。面对自然灾害,崔希彦没有退缩,他们采用红薯打粉、大豆加工、酿酒、编织、运输、制烟、以工代赈等多种方法进行生产自救,最终度过了灾荒。之后,他们又提出:“苦战三五年,豫北变江南”口号,大搞水利建设,企图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的落后面貌。

 ​新中国毛泽东的第一个农民朋友——崔希彦

崔希彦的创造性劳动,惊动了中共最高领导人毛泽东。1958年,毛泽东在长沙飞往广州途中,看到了《一个苦战二年改变了面貌的合作社》这篇文章。文章中,封丘县应举社救灾度荒、壮大集体经济的经验,给了毛泽东很大的启示和鼓舞。遂写下《介绍一个合作社》这篇文章。该文于1958年6月1日在《红旗》杂志创刊号上发表,立即在全国引起震动。作为毛泽东推荐的应举农业合作社社长,崔希彦骤然成为全中国家喻户晓的新闻人物。

 ​新中国毛泽东的第一个农民朋友——崔希彦

原定陪同崔希彦参见毛泽东的有三个人:内务部长谢觉哉、河南省民政厅长施德生、封丘县长张剑南。但内务部救济司司长熊天荆缠着谢觉哉要去,谢觉哉只好把机会让给了她。行前谢觉哉特意交待大家:在主席那里不要久留,国内客人见主席一般15分钟,外宾半小时。尽量不要突破半小时。然后又交待崔希彦:主席问什么答什么,不要把话题扯得太远。时间到了,要主动告辞,不要等主席提出来。

载着崔希彦一行的车队,从西华门进入中南海。

在古色古香花木扶疏的中南海,崔希彦一行首遇朱德。朱德正在散步,见崔希彦过来,首先搭话:“你们是主席请来的客人吧?快去吧,主席正等着呢。”在一座油漆剥落的大门前,毛泽东的秘书,一个衣着朴素的年轻人已经在此恭候多时。

“你们是河南应举的吧?快去吧,主席已等你们一会儿了。”秘书说。

进得大门,绕过一池碧水,只见一白帆布篷坐落园中,篷下有人在埋头看书。崔希彦一瞧那张熟悉的面孔,就禁不住喊了一声:“毛主席!”

一声亲切的农民式呼唤,惊醒了毛泽东。毛泽东随即站起来,微笑着同大家一一握手,并询问各位的名字。

“你在政协那个报告我看了,作得好啊。”毛泽东边给大家沏茶边对崔希彦说。“你用你们应举社的实际,给那些大知识分子上了非常生动的一课。”毛泽东刚游过泳,头发乌黑,面色红润,精神饱满。

政协礼堂的那场报告,是崔希彦在京报告中最精彩的一次。之前,谢觉哉曾提示他,下边坐的都是中国的大知识分子,说话要注意分寸。果然会间有人提问:“崔社长,红薯打粉也好,黄豆打油也好,既然你们的‘一变二,二变四,产品价值成倍翻番’的做法那么灵验,那么推而广之,中国是不是就不需要大规模地投资搞建设,扩大再生产啦?”这话未免有点钻牛角尖。

“切不可这样,”崔希彦说。“我们那点雕虫小技,只是大难当头没办法的办法,是穷办法,苦办法,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无限真理,更没有否定其它一切扩大再生产的手段的意思。再说,就是将来全国都富裕了,这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的作法也未必不可取。”

看崔希彦机智过人,马寅初问:“崔社长,你是哪个大学毕业的?”崔希彦诙谐地回答:“牛屋大学。”“……请问,牛屋在哪个国家?”李广皂接话说:“牛屋就是指农村呀。”“噢,是这么回事儿。”马寅初明白了。但他仍觉得不可思议:“一个农民怎么这样会讲话?”

1958年,中国刚有电视。毛泽东正是通过这最现代化的宣传工具,看到这精彩一幕的。

​新中国毛泽东的第一个农民朋友——崔希彦

“其实,我没读过几年书。”崔希彦说:“论学问,那天下边坐的,都是我的老师。”

“不。”毛泽东道:“你很有智慧。你的话,讲得很好么。”

沏了茶,毛泽东又给大家递烟。毛泽东问封丘县长张剑南:“应举社那篇报告是谁写的?”

张剑南知道毛泽东指的是《一个苦战二年改变了面貌的合作社》,忙回答说:“是我们县委第一书记韩洪绪同志写的。”

“那篇报告写得很好。”毛泽东问:“韩洪绪同志读了多少书?”

“战前高小毕业。”

“不容易,不容易。”毛泽东连连赞叹,“高小程度能写出这样好的报告,真不容易。”

写《介绍一个合作社》时,毛泽东就对应举这个名字颇感兴趣,猜想一定有什么典故。

“你们合作社,为什么叫应举社?”毛泽东问崔希彦。

“我们村里过去出了一名文举人,这个举人同一般的举人不一样,他不剥削人,靠自力更生维持生活。我们的合作社也是依靠自力更生度荒的,所以就叫应举社。”

毛泽东听后笑起来:“很有意思。你们推举的是你们村里过去的那个文举人,我推举的是你们应举社。应举,应举,顾名思议,咱们都在举荐一种应该举荐的精神,崔社长,你说对不对呀?”

“对,对。”

“应举社的小麦,每亩收了多少斤哇?”毛泽东很关心他推荐的这个合作社的生产情况。

“估产每亩150斤。”崔希彦坐在毛泽东的对面,有问必答。

毛泽东掐指算了一下,道:“你们计划亩产800斤,而小麦只能收150斤,还有六百多斤,今年是不是有把握实现亩产800斤的计划呀?”

“完全有把握,而且争取超过。”崔希彦满怀信心地说。

“都有哪些保证增产的条件?”毛泽东不会轻易相信空头许诺。

“第一,我们合作社已经实现了水利化……第二,今年每亩施肥4万斤。第三,改种高产作物水稻、红薯等。”

提起红薯,毛泽东来了兴致:“红薯是个宝哇。”

崔希彦说:“红薯很好吃。”

毛泽东说:“我很爱吃,最好以后在每人粮食中配给一部分红薯。”

“第四,”崔希彦接着道:“我们每个人干劲都很大。因为我们认识到,要改变穷困面貌,只有加油干。还有第五个条件,也是最重要的条件。主席不久前在《红旗》杂志上向全国人民介绍了我们社,今天,主席又亲自接见我们,给了我们宝贵的指示,我回去一传达,您的指示就会变成我们增产的力量。全体社员的干劲就会更大,亩产就会再提高。”

毛泽东站了起来对崔希彦说:“好哇,你们这五个条件很对呀。”

这时,张剑南插话说:“现在应举已把亩产指标提高到保证1000斤,争取1200斤了。”

毛泽东笑着说:“就是800斤,也翻了几番了。”

毛泽东坐回他的位置,习惯地将一支烟折为两段,燃了,对崔希彦说:“要戒骄戒躁,干部和群众要紧密团结,要把红旗永远插在你们社里,让红旗越插越高。”

崔希彦表示,一定要牢记主席的话。

“你们合作社的交通方便不方便?”毛泽东又问。

“应举在新乡正东50公里,交通很方便。在新乡下火车后,有汽车直通我们合作社,周围的公路也四通八达。”崔希彦回答。

“好。”毛泽东道:“再过些日子,有时间的话,我会到你们社去看看。”

“我们应举社的全体社员都盼着这一天呢。”崔希彦激动地说。

“你们过去是一个穷社,经过几年的努力,就改变了面貌,”毛泽东又说:“照这样下去,再过几年,你们还会更好。”

崔希彦告诉毛主席,这都是党中央毛主席正确领导取得的。

“不,不。”毛泽东摇摇手:“这是由于你们合作社全体社员的共同努力才取得的。全国的事情要办好,就要依靠全国6亿人民的努力。”

接着,毛泽东为在座的各位描绘出一幅幸福的生活图景:“如果能有应举社这样的速度和干劲,不要很久,全国每人每年就可以平均有粮食1000斤,其中人吃600斤,其它留作储备粮,种子和喂猪;100斤猪肉;20斤油;20斤棉花。再过一个时间,每人每年要平均有1500斤粮食。这样,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就会大大提高了。”

在座的都表示,这个目标能够达到。

这时,崔希彦突然想起来之前谢觉哉的交待,遂告辞说:“主席,你累了,我们该回去了。”

“不、不。”毛泽东毫无倦意,兴致盎然:“坐会儿,再坐会儿嘛,再说,一直咱俩谈话,我也不能让熊天荆她们晾着呀!”

一会儿,秘书走过来提醒主席:会议开饭时间到了,如果再晚的话,客人回去就赶不上吃饭了。

“不回去了。”毛泽东说:“今天就在这儿吃,我请他们就是来吃饭的。”

能在毛主席家吃饭,能被毛主席留下吃饭,这是大家万万没有想到的。

餐桌上,饭菜已经摆好。毛泽东进屋就给家人介绍:“这就是我在《红旗》杂志上介绍的那个合作社——应举社的社长崔希彦同志。”

话音刚落,早有准备的李敏、李讷一下子把崔希彦抬起来。二人力量不够,站在一旁的毛远新也来帮忙。这饭前独特的欢迎仪式,着实把崔希彦吓了一跳。

这时,江青走过来说:“行了,快把崔社长放下。”然后对崔希彦说:“崔社长,你该感到荣幸,这是我们家来客时的最高礼节。”

“荣幸,荣幸。”礼节的独特与隆重,使得崔希彦除了“荣幸”,再也找不到更合适的字眼儿。

接着,毛泽东将自己的家人一一介绍给大家。毛泽东指着李敏、李讷说:“这是我的两个女儿,她们都在读书。”介绍毛远新时,毛泽东说:“这是我的侄子,是我弟弟毛泽民的孩子。我们弟兄三个,有两个被国民党杀害了。”最后是江青,毛泽东笑着说:“她就是我的爱人。”这时的江青,衣着素朴,完全是一个家庭主妇。

餐桌是圆的,毛泽东一进屋就坐在靠近门口的位置上,不再挪动。留下中间迎着门口的位置,但谁也不去坐。大家推来让去,最后毛泽东发话,让保姆坐在了那里。

桌上的膳食并不复杂,一盆清炖鸡,一碗红烧肉,一盘炒苦瓜,还有炒鸡蛋和炒青椒等。

江青破例,亲自掌厨,以表示她对农民的尊敬和爱心。江青原先将毛泽东爱吃的苦瓜,摆放在毛泽东习惯坐的面对门口的正位上。然而,今天毛泽东没坐正位,于是,江青不得不将摆放好的盘子重新调整。

席间,毛泽东不断为大家夹菜。毛泽东将一块红烧肉夹进身边崔希彦的碗里,说:“农民爱吃肉,要多吃肉。”而毛泽东吃的最多的是比青豆角还小的辣椒和一盘苦瓜。他拿苦瓜让崔希彦吃,崔希彦不敢问津。胆子大的张剑南尝了,立即把脸拉成真正的苦瓜,但又不好当众人的面吐掉。毛泽东问:“味道怎么样?”张剑南不好扫大家的兴,说:“还可以,还可以。”一句话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

拘谨已经打破。江青不断地为大家添菜加汤,李敏、李讷则向崔希彦问这问那,气氛渐趋热烈。毛泽东对江青说:“你应该向农民学习。”毛泽东还告诉崔希彦,他打算把李敏、李讷放到应举去劳动锻炼。

饭毕,毛泽东让保姆端出一盘苹果。崔希彦没舍得吃,而是带回一个作纪念。这苹果曾经挂在应举社的屋子里,被人们观瞻了许久。

……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4
12
2
0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