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噬日本战争能力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作者:吴强 来源:环球视野 2015-07-16 823

吞噬日本战争能力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近 年来,很多人对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斗争发表议论,甚至不顾历史事实,随意诋毁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等人民抗日武装力量 实施的敌后作战对抗日战争的重要作用。事实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斗争,与国民党的正面抗战相比,只消耗了很少的资源,却给日军造成了重大打击,甚 至在抗战中后期起了主导作用。敌后战争的巨大威力,就连日军内部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因为他们用尽各种可能的方法,甚至包括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都无法扑 灭敌后战场的抗日斗争。当日军集中部队攻击敌后战场时,敌后抗日武装总是避实就虚,使日军找不到发力点,但是这股软绵绵的力量又在不断吞噬日本的战争力 量。随着局势发展,日军渐渐认识到,他们原本忽视的游击武装正在成为将他们推向失败深渊的可怕力量。 

        抗日战争的第二战场 

        当 日本气势汹汹地入侵中国,并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时,国内有人惊呼“中国要亡国了”!在这些人看来,贫穷落后的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甚至在抗日 战争爆发快一年以后,还有很多人认为中国“再战必亡”。而另外一些人则对抗日战争的前景盲目乐观,并且过高估计外国援助的作用,认为再坚持几个月“国际局 势一定变化,苏联一定出兵,战争就可解决”,认为日军根本打不到山西。就在人们陷入莫衷一是的争论中时,毛泽东以战略家的眼光对这两种论调进行了批判,他 认为中国的抗日战争既不会导致亡国,也不会在外国的帮助下迅速胜利,而是一场持久战,将通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最终战胜日本。在战争模式上,毛 泽东提出了“两个战场”的设想。他于1938年5月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针对中日两国综合实力的考虑,指明第二战场的战略意义,明确提出在 战争初期一个强而小的国家攻击一个大而弱的国家,“敌人在我们这个大国中占地甚广,但他们的国家是小国,兵力不足,在占领区留了很多空虚的地方,因此抗日 游击战争就不是在内线配合正规军的战役作战,而是在外线单独作战”。这样,“两个战场”的构想就非常清晰了。毛泽东同时指出第二战场游击战争的重要价值, 科学预计“假如我们的敌人少估计了这一点,他们就一定要在这一点上面触一个很大的霉头”。

        为了从战略上筹划好敌后作战,毛泽东确立了抗日游 击战争六个方面的战略问题:一是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和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二是和正规战争相配合;三是建 立根据地;四是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五是向运动战发展;六是正确的指挥关系。他认为“这六项是全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纲领,是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 驱逐敌人,配合正规战争,争取最后胜利的必要途径”。这六个战略问题的确立,给游击战争确立了一个科学的框架。根据毛泽东的安排,从1937年底开始,八 路军就开始从山西向整个华北日占区拓展敌后游击战。1938年5月,新四军也进至上海与武汉之间的长江南北日占区开辟抗日根据地。同年10月,武汉沦陷前 后八路军和新四军又在华北和华中先后开辟了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山东、苏南和江北六个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第二战场正式形成。两个战场的形成,迫使日 军除了在他们擅长的模式(正规战)下与中国国民党军队作战,还不得不在他们不擅长的模式(游击战)下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作战,从而始终处于两线分 兵的不利战略态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游击队,在毛泽东游击战略的引领下,开始了长期艰苦而又战功卓著的敌后抗日战争。

        敌后抗战的卓越斗争 

吞噬日本战争能力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平型关大捷遗址

        在 抗日战争初期,敌后战场的作战主要是配合国民党军队的正面抗战。不过正面战场的初战并不顺利,国民党200多万军队在15个月内遭受104万余人的重大伤 亡,出现了正面战场的大溃败,并丢失了华北、华中大片国土和华南要地,计13个省的大中小城市340余座。就在正面国民党军队溃退之际,共产党领导的敌后 武装却按照游击战略的安排,逆敌势而上,迅速挺进华北、华中和华南敌后,变日军的后方为前线,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这种在日军战略进攻 之际的“反进攻”行动,在精神上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意志。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115师主力首战平型关告捷,一举歼灭日军精锐5师团21旅团 1000余人,取得全国抗战以来的第一个大胜利,沉重打击了日军的猖狂气焰,振奋了全国军民抗战的斗志和信心。有人以平型关大捷歼敌数量有限为由,认为这 次胜利算不上“大捷”,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平型关大捷的意义不在于歼敌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它是中国军队的首次胜仗,与正面战场上那些歼敌数量更多的 “杀敌三千自损三万”的败仗相比,其意义不言而喻。随后,敌后武装实施的大量游击作战有效动摇了日军在沦陷区的统治,使其无法有效使用这些地区的资源投入 正面战场。据日军军官回忆,日本华北方面军独立旅团1938年与八路军进行了50次作战,非但没有消灭八路军,反而使八路军越打越强。敌后战场的英勇战 斗,使日本控制区一片混乱,有效牵制了日军对正面战场的作战。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武汉后,正面战场的节奏慢了下来,日军开始使用更 多的军力对付敌后作战的共产党武装,使敌后战场逐渐演变为抗战的主要战场。日本防卫厅研究所战史室的资料显示,1939年日军中国派遣军共24个师团,其 中华北方面军9个师团、13军4个师团的主要任务是在华北和华中与八路军、新四军作战,21军的4个师团只起到战略牵制作用,只有11军的7个师团主要同 国民党军队作战。1939年,日军华北方面军为对付敌后抗战实施的“治安战”达17457次之多!如果日军将全部在华军力用于对付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的 情况可想而知。这些数据足以让那些不顾史实,无端贬低敌后游击战争的人无话可说。

        1940年上半年,日本加紧诱降蒋介石的“桐工作”。 1940年8月,八路军投入105个团,策动了著名的百团大战。参战的八路军在广大民兵和群众的配合下,向华北敌后主要交通线发动攻击,并配合各根据地军 民进行反扫荡作战。这次战役持续3个半月,进行大小战斗1800多次,攻克敌人据点2900多个,打死打伤日军33830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和军用物 资,使日本华北占领区通信中断、交通瘫痪,给日军沉重打击。蒋介石称赞八路军“贵部发动百团大战,不惟予敌寇以致命打击,且予友军以精神之鼓舞”。敌后武 装凭借正确的战略指导和战术指挥,在人民群众的配合下,充分发挥了游击战争的优势,不断消磨日本的侵华军力,推动抗日战争向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

        日军无法扑灭的抗战烈火 

吞噬日本战争能力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冈村宁次首先提出“三光”政策,但此人后来被蒋介石无罪释放且聘为顾问

吞噬日本战争能力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冈村宁次

        百 团大战使日军认识到敌后武装的力量,并开始将作战重点转移到对付共产党领导的敌后作战上。日本华北方面军决定“一切施策均集中于剿灭中共势力”。1940 年,日军华北方面军在占领区进行“治安战”达20123次。为了消灭敌后作战,日军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不仅实施了臭名昭著的“三光”政策,发动空前残酷的 “总体战”,并构筑大量的封锁沟和封锁墙试图分割消灭敌后武装。到1942年10月,日军在华北修筑的封锁沟长达11860多公里,比万里长城还要长,相 当于地球圆周的1/4。1941~1942年,日军调集重兵,在华北和华中对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空前残酷的扫荡和清乡作战,使敌后武装遭受重大损失,八路军 和新四军由50万人减少到40万人,抗日根据地的人口由1亿减少到5000万。1943年9月,日本在华北设置了华北特别警备队,简称北特警,开始用“秘 密战”对付敌后游击战。这个特务组织虽然给敌后武装造成了一些困难,但是由于中共领导的敌后武装力量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因此日军的“特务战”最终不能奈 何敌后武装。除了这些手段,日军为了打击敌后武装,用尽一切可用的办法,甚至突破人类的道德底线,使用灭绝人性的残酷手段,确实给敌后武装造成了巨大的破 坏,但是却无法从根本上消灭敌后武装。

        1943年,中共敌后战场的形势开始好转,抗日根据地人员由5000万人上升到8000万人,敌后抗 日正规军由40万回升到47万人。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一道,稳定了全国抗战的战局,也有力牵制了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的作战。到了1944年,日本在太平洋战 场节节败退。为挽回败局,日本计划在中国战场发动大规模的“一号作战”,以打通大陆交通线,敌后战场的压力得以减弱,敌后抗日根据地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为 此,日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防止敌后武装的反攻。

       1944年是在华日军对中共敌后斗争转攻为守的关键时期,之后中共领导的敌后武装开始了局部 反攻。1944年底,日军占领区开始向城市和重要交通线两侧收缩,敌后战争得到显著扩展,并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有利战略态势,抗日根据地人口从 8000万上升到9000万,抗日武装正规军由47万上升到65万。1945年,敌后战场开展了以攻占战略要地为目标的春季和夏季两大攻势作战,使敌后根 据地快速扩展到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广大区域。到了1945年4月,敌后战场抗日根据地人口近1亿,抗日武装正规军达91万人,此时日军已经无力与敌后武装 进行“治安战”,抗日敌后战争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敌后抗战的重大意义 

吞噬日本战争能力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从战略效益来看,正面作战的国民党拥有全国政权,掌握国家绝大部分战争资源,盟国提供的援助也主要落入国民党手中。而敌后武装只消耗了极少的战争资源,却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战绩

        近年来有人不顾历史事实,贬低抗日战争敌后作战的重大功绩和战略价值,对敌后战争的事实和数据无端猜疑。但是看一看抗战真实的历史,这样的怀疑就会不攻自破。

        在 抗日战争初期,中共领导的敌后武装主力只有区区几万人,到了抗战后期,中共的正规部队就已经发展到近百万人。在那个“装备基本靠抢”的年代,中共的军队如 果不进行大量的作战,是无法获得武装这么庞大军队所需的武器装备的。难道随时提防中共的国民党政府会主动拨出装备给中共军队加强武装吗?

        从两个战场的对比来看,正面作战的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初期担负了主要的抵抗任务,但是在中后期,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从战略效益来看,正面作战的国民党拥有全国政权,掌握国家绝大部分战争资源,盟国提供的援助也主要落入国民党手中。而敌后武装只消耗了极少的战争资源,却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战绩。资料显示,八年抗战,敌后战场共作战12.5万次,毙伤日伪军170多万人,牵制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

        除 了直接杀伤日伪军,敌后战争还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由于敌后游击作战的广泛存在,使得日本占领的中国领土越广,抗日武装的敌后战场就越广阔,“将敌人的后方 也变成他们的前线”,日本受到游击战打击的面就更广。这样,日军对中国纵深领土的占领得越多,日本力量的消耗也就越快。

        敌后作战的广泛存 在,还使日本无法集中力量对付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压力得到极大缓解。敌后战场的开辟使日军无法有效利用占领区的资源对付正面作战的中国军队。 1943年3月,日本华北方面军参谋长大城户三治中将指出,“中共军队不仅在华北,而且在全中国都妨碍着日军的行动”。

        除此之外,由于敌后战争消灭和牵制了大量的日军兵力,日本把中国作为其实施太平洋战争的基地的企图落空,无法实现“以战养战”,同时,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2
1
0
0
0
0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