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老知青”精神:知识青年与工农相结合不应中断

作者:何干强 来源:察网 2019-07-15 1678

略谈“老知青”精神:知识青年与工农相结合不应中断

何干强

1964年9月9日,我们大家曾走到了一起;50年后的今天,又聚会了。这就好比走了一个圆圈,我不禁想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的话:“科学是圆圈的圆圈。”(《列宁全集》第38卷(《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51页)他形象地揭示出科学认识的含义。不妨用以说说我们这代老知青。

略谈“老知青”精神:知识青年与工农相结合不应中断

“圆圈的圆圈”,第一层意思大体指,人的认识要正确反映事物的同一性。事物具有同一性和差别性,而具有同一性的事物就属于一个圆圈。老知青就属同一个圆圈,老知青就是我们的同一性。老知青,这是一个光荣的称号。多年来,无论在哪里,我从不违言自己曾是老知青,而且是文革之前的“老知青”;因为我们当年是响应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号召,通过自愿报名,走“知识青年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

我们到的是国营农场的生产队,从此成为农业产业工人阶级的一员;经历多年“把人变成钢铁”体力劳动锻炼,很自然地生长出劳动人民的阶级感情,融入到广大劳动人民的大圆圈之中。我们这些人的思想感情从整体上说,已经再也离不开这个大圆圈了。我和一些老战友有同感,有的影视作品往往重在描绘知青的“苦难”、“孽债”等等,很少描写知识青年为农村建设做贡献的积极精神状态。那可能是因为有的作者尽管当过知青,但时间不长,没有真正融入知青这个圆圈;更可能是没有站在广大劳动人民这个大圆圈中来看知青这个圆圈,没有真正认识知青运动的本质和主流。

再讲“圆圈的圆圈”第二层意思。它是说,人的认识要正确反映事物的螺旋式上升,也就是要反映事物否定之否定的客观发展规律。事物经过圆圈运动,看起来某些方面好像回到了原点,但是经过不断地扬弃自身,会发生本质的根本变化。今天我们再次欢聚一堂,也是否定的否定。我们与50年前相比,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思想的升华。农场经历培育出我们一系列重要精神:

略谈“老知青”精神:知识青年与工农相结合不应中断

一是与传统观念决裂的精神。文革前,从城市到农村的知青还是少数。面对城乡差别、脑体差别、工农差别,我们这批人认识到了这种决裂的必要性,也切身感受到实行这种决裂所需的决心和勇气。

二是为国分忧的精神。祖国当时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们是身体力行,响应这种召唤的人,是把这种召唤变成现实的人。我们引以为自豪!

三是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都经历过连续劳动二、三十天不休息、起早带晚抢收抢种;都顶过烈日、冒过风雨;都体验过收获劳动果实的由衷喜悦。这种精神对于当下的中国极为重要。据媒体披露,美帝国主义策划对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有个“十条戒令”,其中有两条说到要设法消解中国人刻苦耐劳的精神。足见我们保持这种精神对于捍卫伟大祖国何等重要!

四是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们第一年每月工资只拿15元人民币,后来每月19元、21元和23元不等,平均每人管理棉田达到14、15亩;但是记忆中,当时几乎无人为此斤斤计较、发牢骚。大家知道,当时农场的利润都上交国家,这说明,我们确实称得上为国家做出了无私奉献。

五是忍辱负重的精神。因历史的原因,我们这个生产队非工农家庭出身的人数相对集中,一些品学兼优的知青曾遭遇过这样、那样的不公平。但是,绝大多数战友都没有气馁,而是积极向上,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许多人后来回到城市,成为各方面的骨干,有的还当上全国劳动模范。那年月,我们这个生产队靠战友们自己的力量,就能利用工余时间排练出“南海长城”那样的多幕大型话剧;文娱演出队被选拔到场部,受到广泛好评。现在想来,很了不起!

六是自强不息的精神。从下乡的第一天起,我们中就有不少人坚持读书学习,并常年坚持。以我们队的马金中为例,前些年我看到他拍了电视剧,脑中立刻浮现出他夏天在蚊帐中,点着煤油灯天天夜读的情景。第一年我和他一个组,我是组长,因每晚要到队部开会、接受劳动任务,睡觉较迟;可是我每天都不知老马是何时熄灯的,而第二天一早,他又照常和大家一起扛起锄头下田。他今天成为专业作家,没有持之以恒的坚持学习,是不可能的。像他这样自学成才的,在老知青这个圆圈中,有一批人!

我认为,上述精神综合起来,可称之为“老知青精神”。这种精神,乃是中华魂的组成部分。当今要实现“中国梦”,很需要发扬这种“老知青精神”!

略谈“老知青”精神:知识青年与工农相结合不应中断

现在有人宣扬历史虚无主义,彻底否定知青运动。然而,我们这些亲历者中的许多人却认为,知识青年与工农相结合不应中断;当然,应当总结经验和教训。如能有计划地、采取分期分批地、轮换的方式,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农场建设,这对于实现“中国梦”,无疑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我们这批在农场待过十几年的老知青,现在都七十岁上下了。人是肉体与灵魂的结合。肉体渐渐老朽,这是自然规律。但是,“老知青精神”不应当逝去!其实,体现人类的繁衍发展的,主要是精神财富的积累。为此,我们这些过来人应当为弘扬“老知青精神”做点有意义的事。大家趁身体尚可之时,可以写点亲身经历,让真实的“老知青精神”充实中华魂,代代相传。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何干强
何干强
教授、研究员
9
0
0
11
2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