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故事》:红色记忆的深情礼赞

作者:夏董财 来源:解放军报 2018-08-10 1085

《红军故事》红色记忆的深情礼赞

夏董财

《红军故事》:红色记忆的深情礼赞

年近百岁的老红军追忆草地炊烟,历史场

《红军故事》:红色记忆的深情礼赞

半条棉被蕴含着温暖人心的力量。

《红军故事》:红色记忆的深情礼赞

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1周年期间,人们注意到,社会各界把目光再一次密集地聚焦于党领导人民军队在过去90多年间波澜壮阔的伟大征程。人们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对人民军队的热情讴歌,抒发对人民军队英雄人物的深情赞颂,推出了一大批在全社会产生广泛影响的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那些铭刻在光辉军史中的革命印记,那些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承载于形式多样的文艺品类,如同一颗颗灿烂的红色珍珠,散发出夺目的时代光彩,深深感染着广大受众,成为这个盛夏备受瞩目的文化现象。

透视这一文化现象,我们得到的启示是良多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如何创新,才能真正感染受众,让尘封于历史的珍贵记忆真正彰显出动人的精神魅力?那岩浆地火般的生死对决,那马灯摇曳时的寒夜温暖,那撼人心魄的英雄壮举,究竟怎样才能从历史深处更好地走进今天人们的心灵世界?国家京剧院新创现代京剧《红军故事》,就为我们在思考这一问题时,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鲜活样本。

《红军故事》由《草地炊烟》《半条棉被》《军需处长》组合而成,分别由剧作家胡应明、徐新华和军旅剧作家王宏编剧,李博、袁慧琴、杜喆等国家京剧院知名演员担纲主演。三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如同三束投向历史深处的聚光灯,将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凝聚于舞台上。国家京剧院党委书记宋晨表示:“国家京剧院将三个感人至深的红军故事,以京剧艺术的表现形式搬上舞台,就是要以艺术的感染力展现红军精神,展现信仰的力量,展现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荣辱与共、风雨同舟的鱼水深情,用实际行动努力创作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

这三个红军故事,不少观众并不陌生。在《草地炊烟》中,茫茫草地中的红军班断粮断炊多日,老班长刘红根用儿子牺牲时留下的唯一遗物——皮带,作为全班充饥的食粮,留下的小半截皮带承载着红军战士走出草地的希望……在《半条棉被》中,三名红军女战士来到罗霄山脉下的沙洲村徐解秀家借宿,看到她家连御寒的被子都没有,临走时将仅有的一床棉被剪下半条留给徐解秀……《军需处长》是根据1983年3月27日《解放军报》“长征副刊”刊载的李本深同志作品《丰碑》改编,讲述红军过雪山时,军需处长火雁把自己的口粮、身上的棉衣都让给了战友,牺牲时身体变成一尊冰雪的雕像……通过京剧艺术的全新演绎后,故事呈现出新的艺术质感,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这三个故事,用我们的国粹艺术展现出来,气势恢宏,直击内心。”“演员的表演深深震撼了我,这不仅仅是一个艺术作品,更是正能量在文艺界的充分体现。”演出结束后,观众好评不断。

《红军故事》的成功,在于其故事选择的独到,更在于主创人员对于历史的深刻认知和对历史精神的准确把握。

“历史走到今天的节点,回忆重温过往,为的是珍视与正视。珍视那些真挚赤诚的人和事,正视历史的记忆和呼唤。赞崇高之信念,叹人情之真挚,立人物形象之鲜活,抒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之大美,是我们这次创作的最高任务。”总导演张曼君在创排京剧《红军故事》之初就对剧目的创作背景和目标等提出具体要求。是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之所以有着永恒的魅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其本身融入的红色基因。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总能从中找到文化之根与力量之源。《草地炊烟》燃起的是崇高革命信仰,半截皮带体现出生命的延续和精神的承继;《半条棉被》讲述了军民亲如一家的鱼水深情,彰显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不变初心;《军需处长》在冰刀雪剑中锻造出一座铁血忠诚的丰碑,让人从中能感悟到英雄身上的伟大人格力量。漫漫长征路上浓缩提炼出的三个红色经典故事,蕴含着人民军队的胜战密码,其中彰显的信仰之力和大爱情怀,是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可或缺的文化特质。

与此同时,《红军故事》的成功,证明革命历史题材与京剧艺术的联姻,使得作品在人物形象塑造特别是人物心灵世界的呈现上有着独特优势。京剧音乐性的念白、声情并茂的唱腔、舞蹈化的形体动作、精致细腻的表演风格、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等艺术特点,让故事讲述更加生动可感,让人物演绎形神兼备,使观众在视听感受上有了新颖别致的情感体验。《草地炊烟》中饰演红军小战士周国才的青年演员赵辉辉,通过跌打翻扑身段的技法精彩呈现人物内心的情感纠葛,给观众以撼动人心的观感。《军需处长》中饰演军需处长火雁的国家一级演员杜喆,通过文戏武唱的技巧突出人物性格,巧妙运用如抢背、跪蹉、探海等京剧传统程式,展现出火雁在饥饿寒冷中找寻红军战士所遇到的困境。演出中,同一处舞台,草地、村庄和雪山的多种环境和场景,都让观众如身临其境。这不仅是因为舞台布局的变化,还因为演员在唱腔、手势、身段、台步等方面的表演,京剧配乐与现代交响乐的和谐配合等。比如《半条棉被》配唱了清亮甜美的湖南民歌,悠扬婉转的曲调让听者沉浸在老百姓思念红军的氛围里;在表现“献被”“抢被”“剪被”的过程中,巧妙运用京剧中的抢、夺、拦、剪等程式动作,将人物与戏剧冲突刻画得入木三分。《军需处长》结尾处,火雁挥舞着红腰巾翻扑滚跌,将剧情推向高潮,深深打动了现场观众。

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实践积累。然而近些年来,受流行文化特别是快餐式文化的冲击,古老的京剧艺术面临受众减少、人才断层与流失等压力。现代京剧《红军故事》的成功上演,为京剧艺术不断拓展视野、拓宽受众面、提升影响力等诸多方面,都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思路和经验。用京剧艺术讲述革命历史故事,两者相得益彰的结合互融,让革命历史故事与京剧艺术都彰显出应有的时代魅力。

与此同时,《红军故事》代表着一种鲜明的价值取向。它再次说明,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有着永恒的精神价值,蕴藏着无数生动鲜活的创作素材,无论在何时都有着震撼人心、直击灵魂的力量;在多元文化生态下,我们只有秉承着对伟大历史的深深敬仰,抱着真诚质朴的艺术追求,才能在历史记忆中开掘出大美大爱,创作出受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使作品艺术价值实现最大化,使文化繁荣的高地不断得到夯实。这是当代文艺工作者应该肩负起的责任与担当。(剧照由李春来提供)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4
0
1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