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根先:兰花:中华文明的精神之花

作者:全根先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25-04-05 2558

全根先:兰花:中华文明的精神之花

自从几年前写了《菊花、名士与气节》《梅花与中国人的品格》以后,我总想抽时间写兰花与竹有关的文章。自宋代起,兰花就被国人赋予了高洁、隐逸的文化品格,成为文人艺术创作的核心题材之一,而与梅、竹、菊并称为“四君子”。于今北国春意正浓,紫玉兰、白玉兰在院内次第开放,惊艳无比,令人驻足观赏,适值清明时节,我不妨试写一篇作文吧!

在中国,兰科植物有着漫长的自然演化史。西南地区横断山脉的原始森林中,有一株独花兰正悄然绽放。这种中国特有的兰科珍稀植物,每年仅开一朵花,其花瓣基部神秘的紫红色斑点,仿佛是造物主盖下的专属印章。在全球约八百属两万八千种兰科植物中,中国境内分布着一百九十四属一千六百二十三种,构成了地球上最丰富的兰花基因库。

中国兰科植物的适应性进化堪称奇迹,令人惊叹!春兰的低温春化机制使其能在雪后绽放,墨兰的厚革质叶片有效抵御冬季干冷气流,建兰发达的地下根状茎可在山火后快速萌发。兰花品种异常繁多,各具特色,绚丽多彩。诸如寒兰、春剑、莲瓣兰、豆瓣兰、送春兰、秋芝兰、文心兰、兜兰、蝴蝶兰、卡特兰等,万紫千红,美不胜收,构成了不同兰花的生命特质。

国人对于兰花的认识可以追溯至上古时期。甲骨文中,“兰”字的形状如穗状花序的象形,揭示了古代先民对兰花的最初认知。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诗句,将兰花纳入永恒的时间维度。葛洪整理的《西京杂记》中,记载汉武帝在上林苑建造“兰台”,开创皇家兰圃之先河。唐宋时期,兰学著述蔚为大观。唐代杨夔的《植兰说》是中国古代最早关于兰花栽培的文献,南宋赵时庚所著《金漳兰谱》则是世界上第一部兰花专著,系统记载了二十二个兰花品种。明代王象晋的《群芳谱》,则将兰花列为“花草之首”;清代朱克柔的《第一香笔记》,提出了“瓣型学说”,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兰文化精髓,奠定了传统兰花鉴赏的理论基础。

全根先:兰花:中华文明的精神之花

兰花不仅是用来观赏,还有其药用价值。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兰”,常指泽兰、佩兰等香草,用于驱邪、辟秽或入药。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将兰草列为上品,称其可“利水道,杀蛊毒”。唐宋以后,随着人们对兰花认知的进一步深化,部分地生兰(如建兰)的根、叶被用于清热解毒或止咳化痰,疗效进一步明确。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记载建兰全株可入药。不过,传统中医更注重兰花香气对精神的调节作用。

兰花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话题。从屈原的“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李白的“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苏东坡的“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刘伯温的“幽兰花,在空山,美人爱之不可见”,郑板桥的“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再到康熙皇帝的“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香”,兰花的意象构建起古代文人独特的审美体系。

兰花的香气似乎浸润了中国从古到今的艺术史。屈原将秋兰编成佩饰,从而使《楚辞》的浪漫主义带着清芬;郑思肖的《墨兰图》,画的是无根之兰,让失落的南宋山河在露根处隐隐作痛;文徵明的《兰竹图》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描绘了兰花与竹子的和谐之美;郑板桥的《兰竹图》,以竹衬兰,在扬州八怪的画室里,刚劲与柔美竟能同入一纸。

在工艺美术与生活领域,兰花也是无处不在。宋代龙泉窑“露胎贴花兰纹盘”展现了文人意趣;明清时期苏绣的“兰石图”,以十二色丝线,把空谷幽兰锁进三尺绢帛,成为闺阁雅玩;而景德镇窑工则看着跳动的炉火,任釉色在瓷瓶上流淌成兰叶的弧度,使变釉“兰花瓶”将自然纹理与人工技艺完美结合。在当代,兰花仍然是工艺美术的重要母题,兰花元素见证着中国文化中的雅俗交融。

在精神领域,兰花被赋予了理想的文化品格,被儒家塑造为道德人格的完美象征。孔子周游列国时,或许在被困陈蔡时见过盛开的春兰,感叹“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让兰花从此与君子品格血脉相连。朱熹在武夷精舍注解《离骚》,将香草美人系统化作理学家的道德图谱;王夫之则透过兰花的枯荣,看到了“天地生生之德”。而在闽南的百姓祠堂里,人们对着“兰母娘娘”焚香祝祷;江南七夕的少女们,把兰草编成小船放入河灯。兰花就这样在庙堂与江湖之间,织就了一张绵密的文化之网。

全根先:兰花:中华文明的精神之花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历史人物的品格与兰花的高洁、坚贞、淡泊名利特质高度契合。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他爱兰花,赞誉兰花为“王者之香”,并用兰花比喻人的美德。兰花即使生长在深林之中无人欣赏,依然芬芳不改,正如君子修身养性,不因穷困而改变其品格。屈原以兰花自喻,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王羲之爱兰成癖,其住所和书房种满了兰花,其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苏东坡对兰花也是情有独钟,写下了“兰花已作泥土,留得枯枝有何用”等佳句。林则徐喜爱兰花,认为兰花象征着高洁和纯正的品德。这些历史人物喜爱兰花,展示了他们高尚的品格和道德追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形象的突出代表。

在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奋斗历程中,兰花的品格是共产党人的一个优秀品质。朱总司令是特别喜欢兰花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不仅喜爱兰花,还写过兰花的诗:“越秀公园花木林,百花齐放各争春。惟有兰花香正好,一时名贵五羊城”。朱总司令一生廉洁奉公、淡泊名利,其高尚品格与兰花的高洁、典雅、坚贞等品质高度契合。再如,革命烈士方志敏在狱中写下《可爱的中国》,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这种“不为无人而不芳”(黄庭坚)的精神,与兰花的品格十分相似。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总之,兰花以其高洁、坚贞、淡泊等高尚品格,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从《诗经·国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兰兮”的古老歌谣,到神舟飞船搭载兰花进行太空育种,这株中华文明的精神之花,始终绽放在中华民族的记忆深处。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恰似兰花的生命奇迹:即使深谷无人,依旧不减芬芳。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全根先
全根先
0
0
2
5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