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是历史虚无主义吗?

作者:张海鹏 龚 云 来源: 《红旗文稿》2014/16 2014-08-20 2080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所谓“告别革命”论发表以来,在中国社会,尤其是学术理论界具有很大影响的政治思潮。学术理论界按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其进行了长期的批评。最近,某杂志发表了三篇文章,试图重新阐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内涵、来龙去脉和表现,重新界定历史虚无主义。这些文章的核心观点,颠覆了人们以往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就是历史虚无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历史认识体系当作教条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来批判。这就使我们纳闷:该杂志要把矛头指向哪里?是指向历史虚无主义还是指向马克思主义?

  一、 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已不再是单纯的学理探讨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革命。列宁认为,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在我们还没有看见另一种科学地解释某种社会形态的活动和发展的尝试以前,它始终是社会科学的同义词。(参见《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3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历史认识体系,实现了历史认识的伟大革命,使人类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还原历史真相,科学地探究历史的规律。

  但是,三篇文章的作者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历史认识体系称之为教条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并且说:“历史虚无主义在理论上也源远流长。自19世纪末以降,一百多年来它以庸俗社会学为理论根基,穿着‘革命’的外衣,在理论上以‘马克思主义’的面目出现,实际上却是一种小资产阶级左倾幼稚病的根源之一。”很显然,文章作者直接把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矛头指向了马克思主义。

  上述文章作者不仅把马克思主义说成是历史虚无主义,而且把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个别时期的“左”倾错误与正常的思想文化运动搅合在一起,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左翼文化运动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思想文化批判运动也歪曲为历史虚无主义。其中一位作者说:“从中国20世纪初否定一切传统文化的‘虚无党’,到20年代以‘太阳社’为代表的一批上海‘亭子间’文人,再到解放后的一系列思想文化批判运动,最后发展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虚无主义思潮,这其中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承脉络是十分清晰的。”

  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认识体系“把一个不存在的、仅仅是想象中的共产主义作为评判事务的唯一标准,不仅否定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这个漫长的人类历史,也否定了现实世界中的文明榜样。它自信地宣布,从原始社会解体后人类历史上就没有好的事物,充满了剥削、压迫、不平等和阶级斗争,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后才会获得彻底解放。这就把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完全解释成了基督教神学的历史观,陷入极端的历史虚无主义。”

  他们认为,这种教条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严重地扭曲了社会历史观,使人们不能对历史和现实做出恰当的理解和判断,从而构成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的巨大思想动力。”

  上述观点表明,这些作者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公开挑战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公开挑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从而达到否认中国革命史和新中国建国史的政治意图。

  历史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人类社会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追求解放的思想武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使历史研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不仅科学正确地认识人类历史成为可能,而且在推动世界进步和中国人民翻身解放中发挥了重要理论指导作用。对于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贡献,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这样总结道:“马克思主义作为哲学和总的观念,从五个主要方面对历史学家的思想产生了影响。首先,它既反映又促进了历史学研究方向的转变,从描述孤立的——主要是政治的——事件转向对社会和经济的复杂而长期的过程的研究。其次,马克思主义使历史学家认识到需要研究人们生活的物质条件,把工业关系当作整体的而不是孤立的现象,并且在这个背景下研究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历史。第三,马克思主义促进了对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研究。第四,马克思的社会阶级结构观念以及他对阶级斗争的研究不仅对历史研究产生了广泛影响,而且特别引起了对研究西方资产阶级社会中阶级形成过程的注意,也引起了对研究其他社会制度——尤其是奴隶制社会、农奴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中出现类似过程的注意。最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在于它唤起了对历史研究的理论前提的兴趣以及对整个历史理论的兴趣。”“马克思主义在包括美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国家的历史学家当中是产生了最大影响的解释历史的理论。”(《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7、3页)巴勒克拉夫对马克思主义的评价,是对那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回击。

  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历史观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历史在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不会停滞。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历史认识体系虽然在以往的实践过程中存在过公式主义、教条主义、简单化,但其主流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及其指导下的历史认识体系扣上“历史虚无主义”帽子,无视《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多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史上无与伦比的巨大影响和马克思主义预言的社会历史的巨大变动,这本身就是最大的历史虚无主义。

  在当下中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着特定的内涵。其观点集中表现为:一是否定革命,认为革命是一种破坏性力量,只起到破坏作用,五四运动以后救亡压倒了启蒙,只有资产阶级性启蒙才具有建设性作用;二是把五四以来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方向视为偏离了人类文明主流并走上了歧路;三是认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没有资格搞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的社会主义是“农业社会主义”、“封建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四是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系列错误的延续和堆积。一句话,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中国近现代史进行“两个否定”和“一个肯定”:否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和封建压迫的革命斗争历史;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革命斗争史和社会主义建设史;肯定近代中国剥削阶级的统治。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着重在中国近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共党史上大做文章,并非“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打着“重新评价”和“还原历史”为旗号,攻击、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试图以历史为切入口,来质疑、削弱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合法性,从历史依据和逻辑前提上否定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指导地位,否定中国共产党在现实政治中的执政地位,否定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其名在历史,其剑锋却指向当今社会现实。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并不是反对学者对历史进行全盘研究,提出新的认识。我们从来不否认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历史学者可以在历史研究中得出有价值的认识,也从来没有把学者通过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严肃的历史研究称之为历史虚无主义。我们反对的是对近现代中国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的本质、主流进行的否定。

  二、提出“共产主义终结历史”是一种毫无根据的攻击

  马克思主义是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旺盛的时候产生的,是对人类思想发展的总结。马克思高度评价了资本主义对人类社会的贡献,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曾经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页)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所有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生产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方式,它的存在以两个社会阶级的存在为前提,一方是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阶级,另一方则是失去生产资料、仅有自己的劳动力可以出卖的无产阶级。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决定着这种生产方式的全部性质。剩余价值的占有是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因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对抗性的生产关系。这种对抗从本质上说不是个人的对抗,而是个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关系的对抗。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基本矛盾,它包含着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切阶级冲突的萌芽,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不可避免地同狭隘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发生冲突,达到与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并要求炸毁这个外壳。虽然资产阶级可以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容许的范围内通过对生产关系作某些局部的调整来缓和矛盾,但终究不能从根本上克服这种矛盾和对抗。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胞胎里发展起来的强大的社会化的生产力,为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和共同组织社会化生产准备了物质条件;同时,资本主义越发展,无产阶级的力量就越壮大,资产阶级社会造就了置自身于死地的社会力量。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矛盾决定了它的历史过渡性质,它必然为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

  资本主义一定会被共产主义取代,这种取代是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发展的合乎逻辑的结果,是否定之否定,是历史规律性决定的否定。它与通常所说的历史虚无主义是毫无关联的。这正如资本主义社会代替了封建主义社会,封建主义社会代替了奴隶社会一样,既是基本的历史发展轨迹,也代表人类历史发展的方向,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马克思主义没有终结历史,更从来没有说过历史终结在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通过探究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认为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是在否定之否定中不断向前发展的。人类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也还要不断向前发展。同样,“历史唯物主义不同于历史进化论,也不同于历史循环论。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历史螺旋性前进的理论既包括历史进步的客观必然性,又包括历史仿佛复归的辩证现象。”“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进步的观念是充满辩证法的历史进步的观念,社会发展从社会形态演变看是进步的上升的过程,而不是循环运动。”“无论是社会五形态论或三形态论都是前进运动,社会形态更替中包括曲折、退步、反复、复辟甚至向后的倒退,而且有些现象仿佛回归。”“实际上是更高基础上的回归。我们称之为‘历史辩证法’,用这种方法观察历史是历史的辩证思维。历史辩证法是历史自身具有的,而不是研究主题强加于历史的。”(《谈谈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问题——访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陈先达》,《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年第6期)那种认为马克思主义把历史终结于共产主义的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严重歪曲。

  马克思主义本身也是要发展的。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但是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在坚持其基本原理基础上的发展,任何推倒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所谓重建、重构,不是发展,而是修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虚无。

  同样,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历史认识也是要发展的。随着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的不断发展,随着人们对历史规律认识的更清楚,马克思主义历史认识体系还要不断发展。这种发展不是否定过去的基本认识,不是简单地“翻案”,而是在坚持基本认识基础上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规律性认识,揭示了历史的本质和主流,是必须坚持的。否则,就是历史虚无主义。

  三、历史发展是有规律性可循的

  历史发展是有规律性的。历史进程受内在规律性支配,按照历史的逻辑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唯物史观的目的就是要发现那些在人类社会历史上起作用的一般运动规律。正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作用下,人类历史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唯物史观就是发现、揭示和阐明人类历史规律性的历史认识论。

  通俗地说,唯物史观对历史的认识,首先是唯物主义的。它认为,有史以来的人类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主观形态的。历史现象虽然千姿百态、纷繁复杂,却不是虚无缥缈的,人们虽然不能像研究自然科学那样在实验室里重复制造历史过程,但在掌握了尽可能多的历史资料以后,是可以对以往的历史过程加以描述,并获得对往史的较为近真的影像的,因此历史是可以认识的,不是不可知的。历史现象是可以理出头绪的,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社会历史显示了一种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人们从茹毛饮血到今天享受现代化的网络工具,很自然地说明了这个过程。而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五种社会发展形态,则是对这一过程的最一般的描绘:人类的经济生活是社会生存的基本方式,社会依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的前进,决定着人们依赖其中的社会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和文化的基本面貌。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是社会运行的主要内容,物质生产的状况决定了精神生产的状况,劳动者是物质生产的主体,是决定历史前进方向的终极力量。人们(包括劳动群众和社会精英)创造了一定的历史环境,一定的历史环境反过来又决定了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面貌。这就是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的基本东西。它所概括出来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虽未穷尽真理,却指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及其未来走向。应该说,它只是提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方向和未来走向,并没有给出各地区各国家历史发展的具体方向。各个地区各个国家不一定都要按照五种社会形态的先后演进,像中国的历史,就没有经历过纯粹的资本主义社会时期。

  然而,前述三篇文章的作者不承认历史是前进的,认为资本主义终结了历史,把现代资本主义当作“现实世界中的文明榜样”。这些学者断言:“马克思的历史图式与基督教历史图式十分相似。他虽然肯定了资本主义的成就,也认为资本主义是目前世界文明高峰,但他最终还是以一个设想中的未来社会阶段把资本主义的历史否定了。在他的历史观中,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都是‘阶级社会’,是人的本性的堕落;资本主义社会无论取得了怎样的成就也是异化的,它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组织与道德观念等等都将被彻底抛弃,陷入历史虚无主义了。”

  基督教神学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上帝创造了亚当、夏娃,才有了人类。马克思主义则认为,劳动使猴子变成了人,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世界,世界是由人民创造的。显然,基督教神学与马克思主义在认识论上没有任何相似之处。

  所谓“马克思的历史图式”,应该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学说,即历史唯物主义对人类历史的规律性发展的阐述。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这种“历史图式”显然也与上帝造人、造世界的“历史图式”没有任何相似之处。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学说阐明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规律性,而不是简单的否定论。也就是说,奴隶社会否定了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否定了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否定了封建社会;同时也是奴隶社会肯定了原始人类社会对于生物界的进步,封建社会肯定了奴隶社会对于原始社会的进步,资本主义社会肯定了封建社会对于奴隶社会的进步。

  社会主义运动500年的历史证明,其过程虽然出现过许多波折,甚至是重大波折,但这一运动的潮头始终是向前的,没有力量可以阻挡历史规律的作用。今天,世界上已经存在多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崩溃了,但是70年的存在毕竟是一个历史事实。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欣欣向荣地发展,并且取得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巨大成就。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在世界和中国的实践及其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怎么能视而不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么可以被说成是“一个设想中的未来社会阶段” 或者“仅仅是想象中的共产主义”呢?

  毋庸讳言,有些学者特别是一些历史亲历者发表回忆性的文章,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历史,有利于总结历史教训。但是,也有一些学者否认历史规律的存在,把自己亲历的历史细节当作历史的真实,并试图用这些细节去否定中国共产党历史、新中国历史的主流,进而否定历史规律的存在。真实的历史细节可能是历史发展环节中的一个点,并不等于历史的真实,也不能代表历史的本质,因而无法揭示历史的规律性。对于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必须结合历史条件进行具体分析。那种打着“反思历史”的旗号,从暴露、控诉、攻击的目的出发,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新中国的历史描绘成“错误的堆积”,显然是十分错误的,也是对社会发展有害的。

  有的学者脱离客观历史事实,以自己的价值尺度,尤其是政治的价值尺度对历史进行任意剪裁甚至重塑,背离了最起码的客观性标准,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根本对立的。他们标榜“价值中立”,强调史学应该与政治保持距离,谩骂马克思主义史学是政治史学,攻击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为“御用文人”,实际上是否认马克思主义史学对历史规律性的探索。自古以来哪里有离开政治的史学呢?历史虚无主义者自己就并不客观,也不中立。他们把中国近代历史上人民群众的斗争污蔑为“暴乱”,对于敢于反抗的人民英雄、爱国志士一味地苛求,甚至用今天的标准来要求。他们离开阶级分析法,对待统治阶级的人物,采取“善待先人”的态度,对其行为给予“同情式理解”,把统治阶级对人民的镇压视为维护社会秩序之举。爱憎如此分明,本身就彰显了他们的政治立场、政治诉求。他们的政治诉求,就是在现代中国反对“四项基本原则”这一立国之本,力图扭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正确发展方向,把中国纳入到西方资本主义体系中去。

  总体来看,历史虚无主义的目的不在于总结历史教训,而在于通过否认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合法性,离间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消解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信心。当然,历史虚无主义者也并不是对所有历史都采取虚无的态度。相反,他们从自身的政治需求出发,随意否定扭曲他们想要否定的历史。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否定中国历史上、特别是近现代史上的一切进步事物和正面人物,否认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规律,把历史统统颠倒过来。比如,他们重点否定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矛盾的产物,否定人民革命的历史,把革命说成是“破坏”,主张告别“革命”。集中攻击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历史,把新中国说成一团漆黑,进而否认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的抉择、人民的抉择。中国近现代历史与现实息息相关,特别是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更是直接关系到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依据。显然,直接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宪法是不允许的,人民是不答应的。所以,他们就从与现实密切相关的中国近现代历史着手,企图以此为突破口,进而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和人民民主制度。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假借客观公正、还原历史真相之名,对民众具有一定迷惑性和欺骗性,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其颠倒是非判断标准,不仅在社会上造成思想混乱,而且削弱了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党的信任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心。苏联解体前民众的冷漠态度,就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造成的恶果。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恰恰是要破坏这种自信,以阻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鉴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严重政治危害,我们既要重视对其进行学理批判,通过说理,让群众看清事实的真相;同时也要对极少数具有明显政治意图的历史虚无主义者,特别是公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攻击对象的人,进行必要的党纪国法的惩处。对于那些公开制造违背宪法和法律的舆论,并给干部群众造成极大思想混乱的人,要严格依照法律进行惩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敢于“亮剑”,不能做“开明绅士”。

  (作者:中国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0
0
1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