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作者:宋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5-05-08 805

 从近代中国历史发展大势、历史影响的宏观视角来看,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并不囿于8年抗战时期,而是体现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后的整个中国历史进程之中。抗战胜利后4年,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并不是仅仅因为抗战胜利后几年国共两党的表现,而是国共两党在28年包括8年抗战的历史长途中水到渠成的结果。

  历史事实、历史认识和历史话语三个方面,共同构成历史意义的显现形态,形成历史呈现中的价值判断。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在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如何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可以从如下几个维度展开。

  第一,坚定的意志。

  坚定意志体现于民族大义。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就中国共产党而言,意味着为了民族大义,不计十年前国民党“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之前嫌和仇恨(据中共六大的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国民党及其他反动势力屠杀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有31万多人),化十年之敌为友。这是中国共产党非凡意志的体现。在中华民族面临危亡的历史关头,当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时,在一片“杀蒋”的吼声中,为了民族大义,中国共产党不但没有赞同杀蒋介石,而且在事变后的第二天,就明确指出“不把反蒋抗日并列”,最终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之后,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明确指出:“我们在西安事变中实际地取得了领导地位。”为了民族大义,中国共产党人摘下戴了十年的红军帽,与追杀了自己十年的国民党又一次合作,从而促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到来。

  坚定意志反映在红心永恒。中国共产党从反蒋抗日、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的转变,也是共产党人思想认识统一的过程。红五星变成青天白日,红军指战员虽然一开始从感情上不能接受,但明白这是党的决定,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在动员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时,毛泽东坚定并幽默地说,红军的名称取消了,服装换掉了,但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性质丝毫没有改变。这好比北方的白皮红心萝卜。

  坚定意志体现在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曲折过程中。抗战时期存在关系中国亡国与否的民族矛盾和关系能否将全民族抗战坚持到底以及战后走向的阶级矛盾,中国共产党打退国民党多次反共高潮,特别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后,仍然以抗日大局为重,使国民党统治集团不能放下抗战旗帜。同样,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最艰难的时候,毛泽东采纳李鼎铭提出的意见号召各抗日根据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为坚持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毛泽东认为“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未有的奇迹”。也正是奇迹成就了抗战的历史。

第二,思想的引领。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紧紧围绕抗日救亡和回答“中国向何处去”这一历史主题,对包括社会思潮在内的社会思想意识进行有效引领,主要有:一是全面抗战之初中共中央洛川会议通过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是全面抗战路线的具体体现。二是针对“亡国论”和“速胜论”等错误观点,在1938年五六月间,毛泽东心怀世界大势,纵览中国近现代史,发表《论持久战》的演讲,对抗日战争的进程和结局作出了预测和判断。三是对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作了科学分析。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汪精卫集团、蒋介石集团对三民主义采取“我田引水”式的办法。日本则对三民主义极为害怕,如板垣征四郎所说:“日本把三民主义看成危险的东西。”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在“以华制华”和“政治诱降为主”的策略转变中,转而利用三民主义,声称应加以“修正”,以与“建设东亚新秩序”相一致,并打出了“纯正三民主义”招牌,由此,汪精卫的“三民主义”出笼了。与此同时,在抗日阵营内部,还出现了在蒋介石集团大力支持下的以反对共产党、反对马克思主义为主旨的叶青的“三民主义”。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引领三民主义问题,就摆在了中国共产党面前。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思想理论战线的迫切需要,是抗日救亡的迫切需要。1938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特别决定:“加强党内对三民主义的深刻研究”。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对三民主义真假辨别论、三民主义新旧区分论、三民主义与新民主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关系论的辨析,实现了对社会思想意识的有效引领。

  第三,模范的行动。

  中国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后迅速开赴抗日前线。随后,从河南到山西,逃难的老百姓惊奇地看到,当国民党部队都向西、向南撤退的时候,有一支臂章上写着“八路”、背着简陋武器的部队向东疾行。数日后,这支部队有600名官兵战死抗日沙场,赢得平型关大捷,成就抗战以来第一大胜仗。此外,还有坚持在白山黑水之间长期从事抗日武装斗争的东北抗日联军,以及名震中外的百团大战,日本侵略者曾称之为“挖心战”。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华南抗日游击队等积极开辟和坚持敌后战场,成为世界历史上罕见的艰苦战争。据统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牵制敌军最多时达60%以上。而8年的艰苦抗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对日作战12.5万余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其中日军52.7万余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指战员伤亡60余万人,才同全国人民一道迎来了抗战的胜利。

宏大的历史中往往有许多人物行动的身影。例如,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在十字岭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37岁;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在河南夏邑作战中战死沙场;东北抗日联军主要负责人杨靖宇战至最后一刻,他牺牲后日军解剖尸体至胃,发现只有野草、树皮和棉絮;从“狼牙山五壮士”到走向大江的八位女性铸成的“八女投江”,再到历经酷刑而绝不投降的赵一曼……这些伟大的英雄人物在抗日的血光中体现了共产党人的血性。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在抗战中的模范行动赢得了广大民心。来华采访的美国记者白修德发现了一个奇特现象,一路护送他的国民党士兵在民宿时自称是八路军,并因此从当地老百姓那里获得所需补给。白修德就问护送他的国民党士兵,由此得到了回答并发出感叹:士兵小声告诉我,假如知道我们是国民党,他们就不给我们了。我这才知道,毛泽东和共产党已经延伸到日本占领区,影响很深。

  第四,会通的视角。

  中国传统史学具有“通史家风”的底蕴,体现出自觉的会通意识。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并不是仅仅看抗日战争时期本身,历史的倒影是拉长的,历史的回声响起的是未来的音调,历史的作用是具有穿透力的。从近代中国历史发展大势、历史影响的宏观视角来看,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并不囿于8年抗战时期,而是体现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后的整个中国历史进程之中。抗战胜利后4年,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并不是仅仅因为抗战胜利后几年国共两党的表现,而是国共两党在28年包括8年抗战的历史长途中水到渠成的结果。正如1949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28岁生日这天,当时中国其他民主党派向中国共产党发出的贺电那样:“假如中国人民没有中国共产党,就不知道黑暗的日子何时才能终了。”历史也回答了1915年冬少年周恩来在《或多难以固邦国论》中的问题:“莽莽神州,已倒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之砥柱伊谁?”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的历史反思与现实启示”(11BKS060)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教授)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9
0
0
0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