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绝不能让精神家园山河破碎 ——在网上意识形态阵地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沉思

作者:李东航等 来源:解放军报 2015-07-21 813
         网络不仅改变了有形战争的模式,也改变了无形战争的样式。这场战争不动刀枪,拼的是影响力,争的是下一代,它是“制脑权”之战,是“意识操纵与反操纵”“思想植入和反植入”的较量。

引 子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前的石碑上,用多种语言镌刻着这样一句话:“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

  多种语言,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汇聚全人类的共识——

  战争是由人发动的。枪炮是没有思想的,指挥它们的是人的大脑。

  和平是由人捍卫的。消灭战争永葆和平,最强大的力量是人的精神。

  今天,二战炮声已远,网上硝烟却浓。世界进入网络时代,战场已经转移,意识形态阵地刀光剑影,波谲云诡。

  这是一场敌人要击毁和瓦解我们民族精神堤坝的战争。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就是守卫我们的精神家园。

  网络时代,精神家园绝不能山河破碎。这场英雄保卫战、正义保卫战、和平保卫战刚刚开始,是一场全新的持久战。

  输掉这场战争,我们不打自垮,将输掉未来;打赢这场战争,需要万众一心,共同筑起走向伟大复兴的精神长城。

1、日军摄影记者的取景:皮靴把长城踩在脚下

  一支日军部队站立在长城上,高举步枪欢呼。

  纵然当年没有网络,这幅日本随军记者拍摄的照片还是利用报纸、画报、传单广为流传——

  请注意,日军脚下是长城!

  长城,不仅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国防工事,也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精神象征。践踏长城,日军记者炫耀的不是一个战斗的胜利,而是意味着把中国的民族精神踩在脚下。

  单凭军事力量,不能彻底征服一个民族,侵华日军深谙此理。

  早在甲午战争之际,对华战争的鼓吹者植村正久就说:“要把日清战争作为精神问题”“这是新旧两种精神的冲突”。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司令本庄繁公然宣称:“军队的进出,仅如同皮肤的接触,而非人心的接触”“要在用飞机大炮摧毁其军事堡垒的同时,摧毁其精神堡垒”。

  “七·七”事变后,一些日本“随军作家”扬言:“军人用刀剑来刺支那人,我们文化人就是要用笔把他们的灵魂挖出来”。

  诚然,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比国土沦丧更危险的,是精神家园的沦丧。精神屹立,国土尚可光复。精神倾颓,才是真正的亡国。

  在抗战的血雨腥风中,中华民族有两条长城:一条是血肉长城,一条是精神长城。为摧毁和瓦解中国的精神长城,日本侵略者利用了当时几乎所有的传播工具,鼓噪夸耀日军战绩,兜售“中日亲善”“大东亚共荣”的殖民思想。

  据统计,仅涌入东北地区的日本电影,1936年有154部,1939年就猛增至1630部。侵华战争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先后在我国境内办起日伪广播电台60多座,覆盖我国半壁江山,仅伪满广播发射功率即达300千瓦左右,超过国民党官办广播总发射功率一倍!

  时至今日,人们更加看清:网络主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舆论安全是网络安全的核心。要让民族精神屹立不倒,就要把网上意识形态阵地牢牢掌握在手中。

2、耄耋老人:“亡国奴的眼睛、耳朵和大脑都是人家的”

  83岁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口县老人崔志平,还记得在“满洲国”上小学时的一件往事——

  “有一次我看日本老师正在看报纸,就凑过去问他报纸上写的什么。他挺愉快地把我拉过去,给我读了一段。从那以后,这个日本老师经常在课堂上给我 们班读报纸。什么‘大日本在战场上连连胜利’‘某某某因为日满同心是个好国民’……我们刚识字的小孩子,怎么可能怀疑报纸上白纸黑字写出来的东西是骗人的 呢?当时不管说啥都当真。”

  “什么是亡国奴?亡国奴就是说日本话、唱日本歌、读日本书,日本不仅要吞噬东北的土地,连眼睛、耳朵、大脑也都是人家的。”老人说。

  “敌人的这一掠夺即灭亡中国的政策,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两方面。”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共产党较早地认识到了来自精神层面的深重民族危机。

  抗日战争最艰苦时,毛泽东在《研究沦陷区》和《目前形势和当前的任务》中两次指出,日本妄图“消灭中国人的民族精神”。

  比国土沦陷更危险的是思想瓦解,比战场失利更可怕的是灵魂崩塌。抗战战略僵持阶段,汪精卫率20多名国民党中央委员和50多名将官投降日寇。此后,汪精卫更是充当起日军瓦解中国抵抗意志的应声虫,无耻声称:“以宣传攻势之姿态,使人民知抗战不足以救国而依归和平。”

  听听这番言论,谁还相信这是那位当年敢于刺杀满清权贵,写出“饮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诗篇的慷慨斗士?

  信息网络时代,文化侵略和舆论心理战更是“静悄悄战争”的高级模式,“非接触”攻心侵蚀的企图,依然是同化分化,摧残精神意志,夺取下一代,瓦解民族根基。

  从这个意义上说,毛泽东提出的“持久战”今天仍在持续,中华民族的精神长征依然没有结束!

3、中国军队的“非金属之战”向世界昭示什么?

  回首抗战全程,中国没有在日本的国土登上一兵一卒、放过一枪一炮。

  然而,历史将永远记住中国军队实施的两次“非金属之战”——

  1938年5月20日清晨,日本长崎一家寿司店的老板打开店门,赫然发现门前到处是印有汉日对照文字的传单:“尔国侵略中国,罪恶深重。尔再不逊,则百万传单将一变而为千吨炸弹,尔再戒之!”

  当时,中国空军只有一种型号的轰炸机能够飞到日本。胸怀“我死则国生”意志的8名中国飞行员,驾驶两架轰炸机实施了人类历史上首次“人道空袭”。中国轰炸机在日本上空投下的不是炸弹,而是反战传单!

  泱泱华夏,大国德威,举世震惊。消息传出,日本民众十分恐慌,日本当局所称“本土防卫固若金汤”不攻自破。

  无独有偶。1940年8月21日,八路军战士在“百团大战”的战场废墟中,救出了两个幸存的日本小姑娘。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决定送她们返回日军占领下的石家庄,并给日军官佐修书一封:

  “此伶仃孤苦之幼女,一女仅五六龄,一女尚在襁褓中,彷徨无依,情殊可悯。经我收容抚育后,兹特着人送还,请转交其亲属抚养,幸勿使彼辈无辜孤 女沦落异域,葬身沟壑而后已……我八路军本着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

  孰为仁义之师?孰为精神强者?高下立见。

  时隔40年后,解放军报记者姚远方撰写的一篇《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轰动东瀛列岛。被聂荣臻拯救的日本小女孩之一美穗子专程来到中国,感谢聂帅救命之恩,成为中日友好的一段佳话,感动了无数日本民众。

  诚如克劳塞维茨所言:“物质因素只不过是一把刀的刀柄,精神因素才是那部分珍贵的金属、真正的武器、打磨锃亮的刀刃。”信息网络时代,舆论斗争 的背后是争夺人心的思想战争,“得人心者得天下”,“人心”成为继陆地、海洋、天空、太空等之外,强国攻防夺占的又一个公共资源。

  民族强盛的前提在于精神强大。能够立于不败者,必先有强悍之精神!

4、舆论阵地也是主战场,主战场硝烟并没远去

  抗战期间,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舆论斗争战场始终高昂着不屈的头颅。

  “四万万人一齐努力,最后胜利是中国的。”面对日寇摧毁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险恶用心,一场灵魂保卫战在硝烟中打响了。

  ——从1932年南满游击队创办《红军消息》报开始,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联在风餐露宿、饥寒交迫的极端困苦条件下,用松树明子照明、捣碎蓟草挤汁当印油的简陋手段,竟然创办了总计24份报纸,向民众宣传抗日救国主张。

  ——在抗战最艰难的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创刊最早的党报《晋察冀日报》用8头骡子驮着设备,一边行军打仗一边办报。为了便于快速转移, 他们不得不把字模数量压缩到最少,时任社长邓拓为此提出“三千字里做文章”。日军视之为眼中钉,1943年派兵扫荡报社所在地河北阜平马兰村,村民被连续 杀害19人,也无人说出报社去向。邓拓感恩马兰村的乡亲,从此笔名叫做“马南邨”。

  ——1931年11月,新华通讯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在瑞金成立,时为“九·一八”事变后的第50天。为了让红色的电波传播不屈的中华魂,很多记者、编辑和技术人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据统计,新华社历史上牺牲的150名烈士中,就有110名牺牲在抗战时期。

  ——上海“孤岛”时期,坚持在租界进行抗日宣传的《大美晚报》编辑朱惺公,被汪伪特务暗杀时,年仅39岁。他在不断受到敌伪特务恫吓时,索性刊出自撰挽联:“懦夫畏死终须死,志士求仁几得仁”……

  回溯历史,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核,从一开始就决定了这场战争的胜负。日寇能够越过万里长城,占据中国河山沃土,却始终不能摧垮中华民族的精神长城。

  如今,互联网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主战场硝烟并没远去。纵观网上意识形态阵地,思想的交锋每日每时都在进行。这是一场关乎民族精神和国家政治安全的战斗,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担当。

5、“穿越”一问却沉重:如果70年前有互联网……

  卢沟晓月,“燕京八景”之一,全面抗战的第一枪在这里响起。

  然而,侵华日军意欲夺占的,其实是相距不远的卢沟铁路桥——它扼守平汉铁路,一旦控制即可打开长驱直入中原腹地的大门。

  交通之要冲,才是战争夺控的要点。

  今天,互联网络被称为“连接世界的桥梁”,是信息流通之要冲。有人预言,谁控制了网络,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

  于是,网上有人问:如果70年前有互联网,结果会怎样?

  这看似“穿越”的一问,却是一个沉重的悬念。

  或许,正义的声音会传得更快更广。1938年,著名艺术家丰子恺在《谈抗战歌曲》一文中说道:“长沙的湖南婆婆,汉口的湖北车夫,都能唱‘中华 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现在也可以说,有人烟处,即有抗战歌曲。”那时,一首歌曲的传播主要靠民众心口相传,如果有了互联网,救国图存的激昂战歌会立 即响彻神州大地,振奋亿万国民。可想而知,这条传播途径,也必然遭到敌人处心积虑的扼杀。

  而今,切莫以为网上有友无敌,那些抹黑英雄、制造谣言,颠覆历史的“水军”在兴风作浪。殊不知,70多年前汉奸的伎俩与此简直同出一辙:汪精卫投敌后,将伪“南京广播电台”改称“中央广播电台”,呼号也定为“XGOA”,与重庆国民党中央台的台名和呼号一模一样。

  抗战时期,国民党当局不便公开宣传“防共”“限共”“反共”,因此要求所属各报刊和宣传人员根据其发布的秘密文件撰写抹黑我党我军的文章,但 “立言不可动辄以中央口气或翻印中央所颁布之原则”,而纯粹以个人、团体立场发表。如果当年有网络,这或许就是最早的“水军”吧!

  截至2014年底,我国已经拥有6.49亿网民,其中5.57亿是移动互联网用户,大大超过了抗战时期的全国总人口。

  时隔70多年,谈起当年那场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命运的战争,在互联网上澎湃着热血春潮,也激荡着恶浪浊流。

  法国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全世界一切民族中,决定人民爱憎取舍的绝不是天性而是舆论。”显然,当年在抗战血与火中淬炼出的民族精神,在信息网络时代的意识形态战场上,正面临着一场新的保卫战。

6、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如果说,微博的特点是“微言大义”,当年在雾都重庆,周恩来也写过一个震古烁今的“微博”——

  1941年1月6日,国民党顽固派军队悍然袭击新四军,制造了骇人听闻的“皖南事变”。

  1月17日,《新华日报》准备发表披露皖南事变真相的报道。凌晨两点,报社同志报告,国民党新闻检查机关不准刊登这篇消息,报纸无奈只好开“天窗”。

  周恩来义愤填膺,连夜挥笔写下两幅题词:“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18日一早,山城人民争相购买刊登周恩来题词手迹的《新华日报》,国民党派出大批宪兵、特务、警察阻挠报纸发行。周恩来挺身而出,亲自带领工作人员上街发送报纸。

  这一天,《新华日报》的发行量猛增5倍!

  鲁迅先生曾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意识形态战场,呼唤精神剑芒的铿锵对抗。历史公正地记载着,在山河破碎的民族危机中,坚守在中华民族精神长城的垛口的,是不屈不挠的英雄儿女,是大智大勇的舆论战士。

  当年黄土高原深处的山村窑洞,如今通过网络已能够联通全世界。如今的网络上,对中国的抹黑、丑化,对人心的蛊惑、煽动,对正义声音的绞杀、封 锁,比70多年前的敌对势力有过之而无不及。面对网上种种乱象,确有这样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抗议的声音被嘲弄、被围攻;正直的声音被压制、被稀释;一些人 明知是非,却不吭气,不发声,仿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众多良知没有泯灭的网友即便看不惯,也是“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结果,“沉默的大多数” 出现了。

  今天,我们更需要高唱这首唤醒灵魂的激昂战歌:我们万众一心,筑起我们新的长城!

7、觅渡,觅渡,渡何处?

  当今时代,网络舆论如载舟之水,善用则致远,守拙或翻溺,必须有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自觉。这方面,抗战烽火中的正义战士是我们的榜样。

  ——他们善于发出自己的声音。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是第一个到陕甘宁边区采访的西方记者,毛泽东与他彻夜长谈。他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在英国 出版后,红军一举成名天下知。1942年,斯诺在回答美国总统罗斯福“蒋介石和毛泽东究竟有什么区别”的提问时,说出一段经典概括:“蒋介石是个独裁者, 他很聪明,但又无能,他不知道中国人民需要什么,不知道怎么为人民办事。这一点和毛泽东大不相同。”

  ——他们善于掌握传播新技术。燕京大学英籍教授林迈可到达延安后,被聘为八路军通讯部技术顾问和新华社英文部顾问。他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建造了 一台广播发射机,信号可以发射到美国旧金山和南印度洋。世界著名摄影家伊文思甚至赠给延安一部电影摄影机,记录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的活动,留 下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珍贵影像资料。

  ——他们善于借用世界的眼睛。抗战期间,延安曾邀请史沫特莱、爱泼斯坦、福尔曼等外国记者访问敌后抗日根据地,向世界宣传八路军、新四军的辉煌 战绩。1944年7月,美国派出美军观察组前往延安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考察访问,受到军民热情欢迎,他们如此评论:共产党领导的抗战“有一种生机勃勃的气 氛和力量,一种和敌人交手的愿望,这在国民党的中国是难以见到的。”

  ——他们善于向各个层面的民众展示“好样子”。1940年,民主人士李公朴参观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后兴奋地说,这里“象征着中华民族解放的胜利, 象征着新中国光明灿烂的前景”。南洋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曾经是坚定的“拥蒋派”,但延安之行彻底改变了他。他说:“所见所闻,不论政治与军事,大出我之意 外。余观感之下,衷心无限兴奋,喜慰无可言喻,认为别有天地,如拨云雾而见青天。”

  今天,网络战场狼烟四起,我们的精神家园绝不能山河破碎。

  觅渡,觅渡,渡何处?蓦然回首,这些正义战士曾经运用自如、驾轻就熟的本领,不正是我们在信息网络时代意识形态阵地上需要传承和弘扬的吗?

尾 声

  人无魂不立,国无魂不强。

  精神家园,是人心最牢固的堡垒,也是一个民族确保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最后一道防线。一个人低下头颅,或许可以苟且偷生;一个民族低下头颅,则必定亡国灭种。

  今天,网络让世界变小,却让战争扩大。当无形的刀剑向中华民族的精神长城砍斫,当阴险的野火向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蔓延,我们别无选择,必须像前辈们一样,挺起胸膛,直面挑战。

  诚然,信息网络时代的意识形态斗争有其特点:杀毒软件能阻止病毒肆虐,却无法识别“政治病毒”;防火墙能阻挡木马入侵,却无法过滤“精神木 马”。网络不仅改变了有形战争的模式,也改变了无形战争的样式。这场战争不动刀枪,拼的是影响力,争的是下一代,它是“制脑权”之战,是“意识操纵与反操 纵”“思想植入和反植入”的较量。

  回望抗战——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展望未来——远方有更高的里程碑,也有更高的分水岭。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面对日趋激烈的灵魂之战,面对错综复杂的网络生态,革命军人应该是中华民族精神长城中最坚强的柱石,砥柱中流,迎风傲雪,屹立在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上!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7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