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彰显马克思主义的魅力

作者:韩震 来源:北京日报 2015-11-03 512

  核心观点

  ●马克思主义影响力的减弱,从根本上说,还是我们的理论创新和话语表达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结构和治理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对此缺乏理论上透彻的解释

  ●要做到建设性的批判,就必须不仅对他者进行批判,而且对自己也采取反思的、批判的态度。过去往往批判别人,而对自己的不足反而忽视或遮掩,这使公信力受损

  ●在话语权竞争的背景下,重塑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批判力,要变革和完善意识形态的话语方式

  当前,在一些地方和一些领域,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减弱了,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只有直面现实,才能找到问题根源并加以解决。

  哪些原因导致了马克思主义影响力减弱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影响力的减弱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这主要是苏东剧变使社会主义处于低潮,许多人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显得有 些被动。西方世界很多人弹冠相庆,福山提出了所谓“历史终结论”,许多观察家认为西方已经“不战而胜”,成为冷战的赢家。面对这种局面,世界范围内左派似 乎一蹶不振,马克思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的政治意识形态处于低潮期。

  马克思主义社会影响力的减弱,也有着现实的社会原因。首先,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需要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以西方为师也造成 了我们对西方仰视的心理定势和自卑心态。其次,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巨大变化,社会分化、利益多元化和思想的多样化,这种空前的多元状态,不仅使社会 成员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呈多元化趋势,也使我们的精神世界一时难以自安,理论自信的定力不足。三是市场经济和新媒体的相互作用:公共领域的形成造成公民自 主意识的提高,方兴未艾的知识经济对创新的需要,进一步强化了人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挑剔眼光。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按单照收所有的社会劝诫和理论教导,这必然 给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与教育带来新的困难。

  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是革命的批判的辩证法。世界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革命,使生产方式和体现生产 力发展方向的阶级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治理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对此缺乏理论上透彻的解释和说明。话语表达没有跟 上时代的步伐,这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对现实的解释和批判力,从而减弱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影响力。

  如何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批判力

  马克思主义的魅力就在于其对现实的革命的批判力量。因此,在新的形势和条件下,要恢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影响力,我们首先必须增强理论自信心,彰 显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锐利武器的现实批判力。所谓现实的批判,就是从发展的眼光看到当下的局限性,从理想的视野看到现实有待改进的可完善 性。

  第一,要正视和回答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时代性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所在。在经济全球化、新科技革命以及信息技术背景下,在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条件下,我们如何认识当代社会,如何回答时代问题,我们应该依靠谁、团结谁、争取谁,我们应该倡导什么、改造什么、限制什么,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并且 给出答案。

  第二,必须立足于理论创新,在先进性上下功夫,着力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世界意义和普遍性的品格。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 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同时又是面向未来进步的事业,具有世界历史意义,也应该有普遍的参照价值。理论创新必须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 着力解释时代性的重大实践问题,但这种实践就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具有普遍的世界历史意义;理论创新还必须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力激发中 华民族思想和文化的创造力,通过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造性拓展,创造更加灿烂的新文化,这种新文化也必然具有人类普遍的意义;理论创新更需要基 于人类历史未来发展的前进方向,着力引领时代发展,这样才能真正站在历史发展的前列,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我们必须把理论上升到普遍意义,上升到普遍 意义的理论才具有理想性,具有理想性的理论才具有社会规范力量和现实批判力量,才能引导历史前进的步伐。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一边,即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站 在理论体系和价值体系的制高点。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仅要讲特色,而且必须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的世界历史意义。

第三,要重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中批判性思维和现实批判力的发掘和运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的统 一。我们必须重申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批判的武器,必须认识到批判性思维对民族活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性。分析批判功能,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本质、最珍贵的 方法论功能。当然,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不是故意找茬而否定一切,也不是对这种或那种孤立状况进行的指责和推荐的补救办法。唯物辩证法批判功能的科学性在于, 它的任何批判性否定都是以对现存事物的某种肯定为前提的,它是扬弃而不是否定一切。这就是说,它的革命批判态度表现为旨在改善现有的社会生活的建设性批 判。

  第四,必须在理论上彻底,就是说,我们对理论的阐释和研究要经得起审视和讨论。阐释我们的主张时,要进行彻底的理论研究和说明,若有遮掩,就容 易失去公信力。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的,“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当然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 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ad hominem],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 hominem]。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1页)。如果理论上不彻底,就会出现“文笔日繁,其政日乱”(《隋 书》卷66,《李谔传》,中华书局1973年第1544~1545页)的现象。我们理论宣传影响力的削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越来越偏重于理论的自我 辩护,而忽视了自我批评,这给非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可乘之机。对于反马克思主义,要大胆发声,敢于亮剑,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实际上,唯物 辩证法批判功能的彻底性在于,它在进行向外的批判时从不忘却对自身的省视。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无产阶级革命……经常自己批判自己,往往在前进中停下脚 步,返回到仿佛已经完成的事情上去,以便重新开始把这些事情再作一遍;它们十分无情地嘲笑自己的初次企图的不彻底性、弱点和不适当的地方”(《马克思恩格 斯全集》,第8卷第125页)。因为,我们知道,“理想的社会”并不是一个先验的结构,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即新的生活方式的创立和不断完善化的过 程。问题是,我们必须把批判性思维引导到建设性批判上,而不是因外部的批判而导致破坏性的结果。要做到建设性的批判,就必须对现实采取历史的态度,既要看 到历史的继承性,也要看到历史的发展性,历史发展就是继承与超越的辩证法。要做到建设性的批判,就必须不仅对他者进行批判,而且对自己也采取反思的、批判 的态度。我们过去往往批判别人,而对自己的不足反而忽视或遮掩,这不仅使我们的理论丧失了解决问题的穿透力,而且也使公信力受损。实际上,只有以自我批判 的态度,才能真正重建建设性批判,才能避免破坏性的外在的批判。实际上,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一次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反思而推动的自我修正、自我完善的历 史运动。

  最后,在话语权竞争的背景下,还要变革和完善意识形态的话语方式。一方面,理论要彻底,就必须反映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他们所关心的问 题,彻底的理论必须来自人民群众,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另一方面,理论要发挥作用,就必须为人民群众所理解,理论只有掌握群众,才能转变成为改造世界的物 质力量。理论不为群众所理解,就等于空中楼阁,再完美也没有用处。理论只有来自群众、为群众所理解,才能引导社会舆论和社会风尚。

  总之,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批判力量,就是让人民群众不仅学习马克思主义,而且让人民群众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武器,掌握这个武器就能够不断超越我们认识的当下局限性,从而把现实推向更加理想的未来。

     (作者: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0
0
1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