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大气魄

作者:王义桅 来源:察网 2017-10-11 817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大气魄

王义桅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大气魄

时间维度:天涯共此时

习近平主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深厚的文明根基。《礼记》“天下大同”思想是中华文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集中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鼓励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国家走符合自身国情发展道路,让命运掌握在各国人民手上,可谓“天涯共此时”。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今天的“合”,就是超越国家的狭隘、国际差异,树立人类整体意识。在日内瓦联合国总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指出,从360多年前《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的平等和主权原则,到150多年前日内瓦公约确立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从70多年前《联合国宪章》明确的四大宗旨和七项原则,到60多年前万隆会议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关系演变积累了一系列公认的原则。这些原则应该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遵循。这表明,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了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传统,并在21世纪使之升华,既包容了西方现代性,又超越之,着眼于全球性、整体观。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古今中外、东西南北先贤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古有张载“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近有费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西有康德“永久和平论”,南有泰戈尔“世界上的男女都是梵的形相”,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集古今中外、东南西北之大成,为国际社会铸魂。

空间维度:天涯咫尺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针对世界多样性,从空间上塑造心理上的地球村,天涯咫尺的责任感、亲密感和使命感。习近平主席说,“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命运共同体”强调“命运相连,休戚与共”,为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共同愿景,应对共同的危机、共同的挑战。各国只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才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环境上强调可持续发展。除了生态文明的涵义之外,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还有多方面涵义:政治上,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国家之间要构建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要秉持和平、主权、普惠、共治原则,把深海、极地、外空、互联网等领域打造成各方合作的新疆域,而不是相互博弈的竞技场。安全上,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倡导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续安全的新安全观。经济上,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推动国际社会均衡、协调发展。文化上,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思想的升华,最初着眼于周边,后来多用于发展中国家,强调南方意识。最高的境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现实世界延伸到虚拟空间,如网络空间;从传统领域拓展到全球公域——如把深海、极地、外空等领域打造成各方合作的新疆域,而不是相互博弈的竞技场。

自身维度:天涯所盼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词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超越国家身份,体现天下担当;命运:升级合作共赢,体现命运与共;共同体:超越地球村,树立大家庭意识,塑造共同身份。命运共同体的核心要旨就是,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这点也得到了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呼应。从毛泽东的“环球同此凉热”到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不断与时俱进,中国逐渐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

从人类文明史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给国际社会确立了“三同”,化解“三异”:一是以共同使命化解国家利益冲突。“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习近平主席的上述讲话表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和平、发展、合作的人类主题的高度浓缩和升华,着眼于各国共同发展,而非纠缠于国家利益的分歧和冲突。二是以共同目标化解全球化争执。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经历一个多世纪血雨腥风的探索得出的宝贵启示。然而,当今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人们对未来既寄予期待又感到困惑。随着传统全球化失去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赋予国际社会以更宏伟的目标,超越了西式全球化的狭隘。三是以共同身份化解价值观分歧。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了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传统,并在21世纪使之升华,引领了全球治理、国际合作的新方向,体现了中国的天下担当。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深远意义是告别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对立,追求人类共同价值观。

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人类最基本问题的响亮回答

从人类历史上看,大国崛起一定会提出引领世界未来的合作倡议和价值理念。“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承载着这一使命。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崛起的中国对事关人类最基本问题的响亮回答。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

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5月14日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挑战频发的世界。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摆正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为解决这三大赤字,习近平主席演讲中回溯到两千年的丝路文明,号召我们不忘初心,不让浮云遮目,坚定信念——各国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人类战胜困难的手段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丰富。

2017年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关于阿富汗问题的第2344号决议,呼吁国际社会凝聚援助阿富汗共识,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等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敦促各方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安全保障环境、加强发展政策战略对接、推进互联互通务实合作等。决议强调,应本着合作共赢精神推进地区合作,以有效促进阿富汗及地区安全、稳定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表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成为广泛的国际共识,标志着中国逐渐占据人类道义制高点。

总之,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和弘扬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是全球治理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核心理念,超越传统意义上“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形成积极意义上的“命运相连,休戚与共”,就是不仅要在物质层面,还要在制度、精神层面上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塑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新身份,开创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人类新文明。

【参考文献】

①《安理会决议呼吁各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网,2017年3月18日。

作者:王义桅,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让·莫内讲席教授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0
0
0
2
0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