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委为何对“舌尖上的腐败”紧盯不放?
中纪委重拳出击,某地十名干部违规吃喝顶风违纪案例犹如一记警钟,把“舌尖上的腐败”再次推向舆论风口。这场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期间的违规宴请,暴露出部分党员干部仍然我行我素。中纪委为何对“违规吃喝”盯着不放?别以为这是小事,“针眼大的窟窿,斗大的风”。舌尖上的腐败,根子上是“人民性”在思想深处褪了色。
舌尖上的腐败,滋生对纪律规矩的漠视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今,某些干部在觥筹交错间忘了最基本的政治伦理,八项规定精神成了“耳旁风”,纪律戒尺成了“棉花棒”。他们喝茅台五粮液,吃飞禽走兽山珍海味,却对民生之艰视而不见。有些领导干部,一顿饭吃掉普通职工一个月收入,这样的“舌尖腐败”哪有半点“人民至上”的影子?
对纪律规矩的侥幸背后是价值观的错位。吃人嘴软、拿人手短,违规吃喝背后大概率是利益输送。酒桌上签下的土地批文,会所里敲定的工程项目,这些暗箱操作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当成了私人交易的筹码。当“酒杯一端,政策放宽”成为潜规则,党纪国法就成了挂在墙上抛之脑后的装饰画。
思想防线坍塌往往始于细微之处。温水煮青蛙,从接受一瓶酒、一条烟开始,到后来整箱收、整车拉,欲望的闸门一旦打开就再难合上。从“觉得吃顿饭不算什么”,到“后来就麻木了”,这种渐变式的堕落轨迹,正是淡化人民性、漠视纪律规矩酿成的苦果。
舌尖上的腐败,滋生庸俗社交团团伙伙
酒肉穿肠过,“圈子”心中留。淡化了人民性,把政治生态变成“江湖码头”,在推杯换盏间编织关系网,组织一个又一个山头。有些干部“周五酒局”定期聚会,参与者按官职排座次,酒杯碰撞声中完成利益勾兑。这种“酒杯里的政治”让同志关系异化为“门生故吏”,哪里还有一丁点为人民服务的样子。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成为这些人冠冕堂皇的理由,在畸形酒场文化中演变成“圈子文化”,“同志”这一神圣的称呼,在他们这里变得庸俗不堪,固定聚餐、定期上贡,形成严密的利益共同体,“一根藤上七个瓜”的腐败生态,把公共权力异化为小团体谋私工具,让清爽的同志关系沾染了“江湖习气”。
团团伙伙的危害如“溃堤之蚁穴”。“传帮带”搞成了腐败链,工程项目变成了共同的“肥猪肉”,必然出现“前腐后继”的怪圈,让庸俗关系学侵蚀政治生态。党的干部要“站位”,站稳群众立场,绝不能“站队”,搞小山头;要“跟党走”,服从命令听指挥,不能“跟人走”,形成人身依附。只有这样,党的先进性才不会面临被庸俗化的危险。
舌尖上的腐败,淡化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为政者的本分,在为民。把精力耗在酒桌应酬上,不是在赶饭局,就是在赶饭局的路上,这样的“赶场干部”,哪有时间为人民服务?有些乡镇干部,“酒杯端得勤,地头走得少”,一方面是自己忘记了初心,另一方面,问题的根子有可能出在直接上级,或许是陪上面的客人,或许是上面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让这些干部疲于应付。
政绩观异化必然导致行为失范。只知在酒桌应付,哪里有为民务实的工作作风。为追求“政绩”,把民生资金挪作形象工程,却在汇报材料里大谈“为民情怀”,演一些“挂着羊头卖狗肉”的把戏。对他们来说,“人民”只是他们汇报工作、布置任务时的工具。当他们把心思用在“造盆景”而不是“办实事”上,惠民政策就难免沦为“”空中楼阁”。
建立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需要把牢思想总开关,需要回归人民性,才能实现“脱虚向实”的作风转变。焦裕禄顶风冒雪访贫问苦,杨善洲退而不休扎根荒山植树造林,我们党从来不缺不辞劳苦、一心为民的好榜样。脚上沾泥,身上带土,老百姓会看得见,会用心感受的到,会给你树大拇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八项规定一子落地,作风建设满盘皆活。全面从严治党,重拳整治违规吃喝问题,已经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对多数干部来说,纪律规矩从心存敬畏已经成为行动自觉。偶有心存侥幸者,也会感到头顶一把利剑,心中不免忐忑不安。但是,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培根铸魂,必须从小节抓起,让“人民性”成为党员干部精神坐标。把“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怀刻进骨子里,把“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牵挂落实到行动上,持续清除歪风邪气滋生的土壤。新时代的长征路上,要时刻铭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才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