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重点施策“农村”“脱贫”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7-12-21 289

距离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仅剩下三年时间,在此期间,补齐社会发展短板成为中央的最大关切。在2018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乡村振兴”和“精准脱贫”成为未来一年中国经济工作的重点。

在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不见“速度”见“质量”,“质量”一词被提及多达16次,贯穿全文,由此可见经济工作重点的转变。会议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做好明年经济工作,需要“紧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在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确定的8项重点工作中,就包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贫困人口和农村环境是中国发展的突出短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必须补齐这两个短板。

在十九大会议中,中央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而提出要“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并围绕提升农村发展质量布置了以下具体任务。

一是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清除阻碍要素下乡各种障碍。

中国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指出,当前城乡差距依然很大,尽管这几年收入差距呈现缩小迹象,但截至2016年底,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为2.72,仍高于世界银行提供的2.5的倍差水平。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仍然存在着巨大差距。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包括了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全部内容,但是内涵更丰富、要求更高,要求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实现城乡之间良性循环、内部联系和政策联系。”中国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姜长云表示,在中国消费结构升级的新时代,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不仅要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并轨、标准统一,还要引导城市产业发挥对“三农”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

二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农业政策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扩大轮作休耕制度试点。

2017年,中国粮食总产量12358亿斤,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属历史上第二高产年,中国人均拥有粮食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但是“三农”可持续发展仍面临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部分大宗农产品竞争力弱、农业资源利用率低、农业污染重等一系列结构性问题。李国祥表示,提高质量应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突破口。官方指出,要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注重满足“量”的需求向注重满足“质”的发展转变。

宋洪远表示,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但这个基础还十分薄弱,要实现农业产业体系的完善和建设,同时,当前农业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的趋势尚未有效遏制,绿色优质农产品和生态产品供给还不足,要进一步建立耕地轮作休耕、节约高效农业用水等制度,健全化肥、农药等减量使用制度,完善秸秆、畜禽粪污等资源化利用制度。

此次会议确定了未来3年中国经济工作的三大攻坚战,精准脱贫位列其中,要求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精准”“聚焦发力”“激发内生动力”成为关键词。

2012年至2016年,中国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由9899万人减少至4335万人,累计减少5564万人,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中国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表示,脱贫攻坚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到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的目标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因病致贫人口的脱贫任务十分艰巨。这对“精准扶贫”提出了更高要求。

姜长云表示,关键还要解决贫困地区自我发展弱化的问题,必须充分利用外部的资源和力量,包括政府政策的转型,引导工业和城市资源要素更好地支持“三农”发展。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