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进行时丨这些美美的非遗项目,习近平总书记点过赞

作者:佚名 来源:新华网 2023-06-11 219

  【学习进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独特智慧和文化精髓,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牵挂的大事。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的大事。今年6月10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推出文章,与您一起重温总书记在各地考察调研时对“非遗”的关心和重视。

  黑龙江,赫哲族伊玛堪

  赫哲族伊玛堪是赫哲族的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黑龙江省的赫哲族聚居区,是赫哲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艺术品类和一种娱乐审美的方式,它同时还具有传承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教科书”功能,价值独特,意义重大。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6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他参观了赫哲族民俗展,观看了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赫哲族伊玛堪说唱教学。习近平总书记赞扬赫哲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特别是渔猎技能高超、图案艺术精美、伊玛堪说唱很有韵味。

  广东,粤剧 

  粤剧广泛吸收广东音乐、广绣等地方艺术形式,充分体现了广府民系群落的地域文化传统,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考察了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和暨南大学。在永庆坊,他沿街察看旧城改造、历史文化建筑修缮保护情况,走进粤剧艺术博物馆,同粤剧票友亲切交谈,希望他们把粤剧传承好发扬好。

  内蒙古,格萨(斯)尔

  《格斯尔》是蒙古族史诗,讲述格斯尔为民除害、保卫平安、促进草原人民和睦相处建设美好家园的故事,与藏族的《格萨尔》统称为《格萨(斯)尔》,它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史诗中演唱篇幅最长的叙事艺术。

  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赤峰博物馆,观看了古典民族史诗《格萨(斯)尔》说唱展示,并同《格萨(斯)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亲切交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多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而形成的。中华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支持和扶持《格萨(斯)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

  浙江,绿茶制作技艺

  西湖龙井茶源于唐,成名于宋元明而盛于清。龙井茶的手工炒制要经过抖、带、挤、甩、挺、拓、扣、抓、压、磨等“十大手法”才可完成。茶叶制作工艺凝聚了当地茶农的智慧,显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2008年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20年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沿着绿堤、福堤,察看湿地保护利用情况。途经炒制龙井茶和出售本地特色文创产品摊位,习近平总书记上前观摩,鼓励他们把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好。

  广东,潮绣、潮州彩瓷烧制技艺、潮州木雕、大吴泥塑、潮剧、潮州工夫茶艺、潮州菜烹饪技艺

  有着“岭海名邦”美誉的潮州,自古便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这里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潮州木雕、潮绣、潮剧、潮州音乐、木偶戏等非遗项目,都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20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潮州市考察,察看潮州非遗文化作品,观看非遗项目传承人代表的现场制作演示,并同他们亲切交流,了解潮州传统技艺传承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潮州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以潮绣、潮瓷、潮雕、潮塑、潮剧和工夫茶、潮州菜等为代表的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贵州,苗绣

  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是苗族聚居地,民族特色鲜明,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苗绣、蜡染等成为这个村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红色、绿色、蓝色……飞针走线五彩缤纷;绣、插、点、挑……制作手法千变万化的苗绣在2006年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21年2月3日,在贵州考察调研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毕节市黔西县(现“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精美的苗族传统服饰吸引了总书记的目光:“苗绣既是传统的也是时尚的,你们一针一线绣出来,何其精彩!”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大家,一定要把苗绣发扬光大,这既是产业也是文化,发展好了既能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同时也能为产业扶贫、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福建,沙县小吃制作技艺

  沙县小吃是1000多年前客家移民的面食文化,是与福建三明闽越族的稻作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千年之后,在2021年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沙县小吃榜上有名。

  2021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革命老区村——沙县夏茂镇俞邦村,在小吃摊边、特产店里、村民家门前,同乡亲们亲切交谈,详细了解沙县小吃发展现状和前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沙县人走南闯北,把沙县小吃打造成了富民特色产业。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要抓住机遇、开阔眼界,适应市场需求,继续探索创新,在创造美好生活新征程上再领风骚。

  广西,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

  柳州作为西南工业重镇,不仅有汽车、机械、钢铁等龙头产业,还有2021年第五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小吃螺蛳粉。小米粉大产业,不仅带动了当地30多万人就业,还成了名扬海内外的城市名片。

  2021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柳州螺蛳粉生产集聚区,详细了解螺蛳粉特色产业促进就业、带动农民增收等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特色产业是地方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的一大实招,要结合自身条件和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把住质量安全关,推进标准化、品牌化。要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实际困难,鼓励、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青海,加牙藏族织毯技艺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是藏、回、汉等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民族交融让这里繁衍出许多艺术精品,藏毯便是其中之一。藏毯是青海藏族的传统手工织造品,经过三千多年的传承,2006年加牙藏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21年6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西宁市城中区的青海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考察调研。

  “真是琳琅满目。”习近平总书记饶有兴致走近察看,不时用手触摸感受藏毯的质地。

  看到加牙藏毯非遗传承人杨永良正手把手给身边的徒弟教学,总书记停下脚步:“你这个手艺是祖传的吧?第几代了?”

  “到我这是第七代了,我8岁起就跟着父亲学洗毛、捻线。”

  “你这个手艺很珍贵、很有意义,一定要传承弘扬好。”

  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藏毯产业不仅有扶贫致富、推进乡村振兴的作用,还有促进民族团结的作用。”

  陕西,陕北秧歌、绥德石雕、绥德平安书、绥德民间泥塑、绥德剪纸

  “秦汉名邦”历史悠久,“天下名州”人文荟萃。绥德这块古老而厚重的土地上,石雕、剪纸,绥德平安书、陕北秧歌等代代相传下来的民间艺术,就像用老锄头夯到陕北黄土里。

  2021年9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观摩石雕、绥德平安书、剪纸、民歌、泥塑等展示,对当地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表示肯定。看到乡亲们扭起妙趣横生的陕北大秧歌,他称赞说:“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绥德是黄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孕育发展了优秀民间艺术,展现了陕北人民的热情、质朴、豪迈。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山西,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冠云平遥牛肉传统加工技艺、老陈醋酿制技艺

  山西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山西省晋中市有着唐代就闻名遐迩的推光漆器、中国四大名醋之首的山西老陈醋、以及有上千年历史积淀的平遥牛肉等非遗品牌。

  2022年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晋中市考察调研。他来到平遥古城,沿街巷察看古城风貌,走进平遥牛肉店、推光漆器店、东湖老醋坊,了解当地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开展特色经营情况。他指出,要做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保护好推光漆器等文化瑰宝,把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产业发扬光大、推向世界。

  海南,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族藤编技艺

  五指山是海南黎族、苗族世居地,千百年来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以黎锦等为代表的非遗技艺,不仅生动地反映了黎族民众的人文精神内涵,更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同村民们亲切交流,察看黎族特色农产品和黎锦、藤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

  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地对大家说,乡村振兴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继续做强做大有机农产品生产、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