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之父”一词不是好话

作者:宗河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25-05-05 70

晚年钱学森如何评价自己的工作与贡献呢?

钱老晚年总自称是一名“科技工作者”。对于自己在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中的工作,钱学森表示:“个人只是尽力做了一点应该做的工作,那是很有限的。要说功劳的话,首先要归功于党的领导,第二是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我只不过参加了导弹卫星工作,那是成千上万人的集体功劳;所以我干的不过千分之一、万分之一而已。”

1997年钱学森对钱学敏谈及对自己工作的看法时说:

“其实,关于‘两弹一星’的科学与技术,我在美国时就都掌握了,也做出来了。回到祖国以后,只不过是把它拿过来运用,虽然也有一些创新,但基本的、原始的创新不多。而我多年来和你们一起研究和探讨的这些问题与设想,才是我回国以后开创性的、全新的观点和理念。它的社会意义和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可能要远远超过我对中国‘两弹一星’的贡献。”这也是为什么钱学森曾对孙子钱磊说:“上世纪爷爷做的这点事儿,如果叫伟大的话,那么21世纪的爷爷将更伟大。”

钱学森:“××之父”一词不是好话

20世纪90年代钱学森与学术讨论小组合影(站立者左起为涂元季、钱学敏、戴汝为、于景元、汪成为、王寿云)

无欲则刚,地位和财产都是身外之物。立志做大事、成大业,而不是为了做官谋权发财,这便是钱学森对待地位和权力,以及金钱和财物的一贯态度。

钱学森一生曾任中科院力学所所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副院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直到中国科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要职,但钱学森却说,要不是工作需要,他什么官也不愿当。“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是什么大官,那些官的待遇,我一样也不想要。”这是钱学森的心声,也是他坚持的做人原则。

钱老首要考虑的是国家大事和航天大业,而不是什么权力、地位和待遇。他一生担任多项要职,但职务以“副”居多。钱学森对官位并不看重,一点也不在意,始终以淡定之心对待权利和地位。同样,他对“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航天之父”这样的称誉也决不接受,并一贯反对沽名钓誉之事。

晚年的钱学森,多次明确反把自己称为中国“航天之父”“导弹之父”之类,他一再表示这样的称谓是不科学的。1990年3月7日致钱学敏信中,钱学森特地就此问题给出了解释,信中写道:

蒋英于4日下午告诉我说,在2日下午归途中,您向她表示在“传”中不称我为“××之父”,想不通。现在我要向您解释几句:

原子弹、氢弹、导弹卫星的研究、设计、制造和试验(简称“研制”)实际是几千科学技术专家通力协同合作的成果,不是哪一个科学家独自的创造。这与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完全不同,请您认识这一点。

因此用“××之父”是不科学的。A.Einstein(伟大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引者注)上书Roosevelt(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引者注)开始了世界上原子弹的研制,但无人称Einstein为“原子弹之父”。美国领导原子弹研制的是R.Oppenheimer(曼哈顿计划领导者罗伯特·奥本海默——引者注),也无人称Oppenheimer为“原子弹之父”。倒是与Oppenheimer闹个人意见的E.Teller(美国物理学家爱德华·泰勒——引者注),被正直的美国人以嘲笑的口气,称为“氢弹之父”。

因此,“××之父”一词不是好话。您对现实世界不够了解;心是好的,但注意,不要帮倒忙!

钱学森:“××之父”一词不是好话

1987年3月,钱学森与蒋英在联邦德国黑山风景区留影

1993年,钱学森在一封信中写道:“我们这帮人是找到了出路的,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出路:为祖国的科学技术、文化事业无私奉献,直至最后。”

这或许是钱学森基于自己一生求索而给出的一个人生答案。经历了一次次选择与成长,钱学森在“科学家”和“党员”这两个身份的统一中找到了坚定信仰的道路。这是钱学森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人生之路,也是通向“有作为的科学家”的披荆斩棘之路,更是引导无数后人继往开来的光明道路。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1
0
0
0
0
0
0